(歡迎加入討論)台灣公視某節目製播如何與獨裁談判事件
讓我先交代一些前情
2021年在和荒野保護協會一起完成「讓是否留下大潭藻礁進入公投」的不可能任務之後,疫情仍是嚴峻,藻礁公投推動聯盟接著安排了一系列知性智性的線上講座,給所有投入的人們充電打氣,那真是一段充實美好的時光。
在第六場的時候認識了講員盧倩儀,也是那時候才知道中央研究院有個歐美研究所,她就是都在閱讀歐美的書籍、資訊和新聞,所以才會連她自己的書都出英文版(摘要/中研院訊),我問她為甚麼沒有中文?她說中文世界關心議題的人少,並且她書中主要對話的對象,仍是歐美世界。
她的講座給我們補強了科普社普,就是溫室氣體還有鎖熱很強的甲烷、美國頁岩天然氣的開採如何地簡直玷污大地、還有氣候變遷的人為因素:「超級有錢人如何影響美國內政,也會去影響世界各國的能源發展方向」--圖片和詳情可參考我提給台北國際藝術村的鏈上駐村計劃。
我們也就因此明白她的專長領域,後續他們歐美所也辦線上講座,讓我有機會接觸經濟學方面的思考,成為後來我在《Web3Matters 馬特週報》(第15期到第22期之間)推薦的那些「政治經濟的去成長(Degrowth)」的基礎養分。
發生了甚麼事?
雖然後來知道她在對流浪動物和戰爭的立場上和相當聲量的群眾似乎相對立,我並沒那麼多時間去釐清那些論點和思路。直到這兩三週來突然發現在臉書上她的觀點開始被人標靶化,甚至常有一兩句的留言評論說她是左膠(反執政黨的環保腦殘人士)和短文感概國家為什麼要給她這種人地位和錢。
那個公視節目的粉專小編用了她臉的大半邊,搭配上她說的話,在作節目宣傳,第一眼我是看不懂公視到底想要幹甚麼的,很像要塑造一個形象,可是旁邊那些象徵她觀點立場的文字,又非常地不對位--用我後來的話說是「幾乎國小二年級的言詞思想」。(對那張圖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連過去看)
這幾天盧倩儀的文章出來了,看了文的前段,原來「公視主題之夜SHOW」作這個戰爭關聯專題的水平和那些政治口水談話節目是一樣的,幾年前在長榮航空空服員抗爭的時候,他們找了林佳瑋上節目,張冠李戴她的資歷,為的只是讓她在鏡頭前的節目上,可以被一堆男人和他們腦袋裏的東西攻擊。隔天再被新聞報導說「她沒腦」來誤導視聽--可用「東森財經 林佳瑋」作google搜尋,看出來的結果(新聞部分)就知道是要讓大家對不認識的林佳瑋這個人有負面印象。那是2019年的事情,網路上我找得到正面的只在參與罷工的空服員臉書貼文上。
我的想法
這些或很多女性都是準備好、願意好好交流觀點的,因為她們知道一般人不知道她們知道的部分,她們必須把握機會作好說明,反而節目方不曉得幹什麼的,明知對立的觀點有哪些,卻沒有列出論點來促成有交集地談話,只是要扭曲和貶損別人,連對話都沒達成,只把人叫來損,算什麼呢?(我是很不理解為甚麼有人喜歡看這種加強自己本來意見的節目。)
如果瀏覽公視該節目的臉書粉專,大概可以得到一個心得就是他們選擇那樣去作圖行銷節目,我個人的意見是:在某些深入的議題上,文字的摘取上可能需要更加強,即配合節目希望的設計,如果是對話性、要呈現多元的觀點,每個摘要出來的觀點應該更有代表性--這其實是需要非常強大的編輯功力,也超過一般作視覺藝術圖的人員的能力。並且以現實會遇到的各種情況來說,並非所有參與節目的來賓都適合被摘要作圖,如果他們變成是公式化在出產固定的節目規格項目,那必然會有很多像盧倩儀的圖的這種狀況(過度簡化)或者其它斷章取義的誤解發生。
同時在盧倩儀參加錄影的節目上,如果也公式化一集一集的規格在作,也會變成明明是大眾還沒想過的事情,包含對現實新聞的不同解讀,沒有先達成互相了解、先形成一定程度的討論共識,就要直接討論「贊不贊成打仗?為甚麼?」並且要在一集的時間完成議題,那可想而知,節目作出來一定慘不忍睹,掌握公共資源卻把需要經營討論空間的議題作成這種處理,正是讓我氣憤的原因。
總的來說,把意見不同的人標靶化再貶損謾罵,從電視節目到臉書社群媒體,實在不是甚麼「資深民主國家人民的良好行為」反而更像邁向右翼法西斯的前夕。我自己並不是一個高舉民主價值的人,我會用「資深民主國家的人民」來說是說給對身在台灣沾沾自喜的人們聽的:自以為自己民主很高尚,對岸很獨裁很下流...,但我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民主社會呢?
於是,這期週報上我選擇推薦盧倩儀的這篇文,我還沒有要涉入或討論她的觀點,但我希望還給她一個觀點不被人誤解扭曲的機會。我的推薦語是:
誰都可以不認同或不夠耐心看完盧倩儀反戰的理由,但是不應該簡化扭曲、或任由路人嘲笑謾罵,這是這期推薦這篇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