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蕭芸安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八塊厝的聲音故事: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

蕭芸安
·
·
二零一九年的夏天,七月酷熱的天,我從台北來到桃園八德,希望用聽覺的方式帶領八德居民重新認識他們生活的地方,我邀請他們朗讀幾篇與聲音有關的文章,從他人的生活故事中,勾動出藏在八德人心中,與聲音有關的情感與記憶。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展區主視覺001


聲音做為地方情感與認同的媒介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共創過程紀實,景澤創意提供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是2019年七月至九月我在桃園地景藝術節的駐地創作,在副展區八德,藝術家作為一項媒介進入社區,透過共創工作坊的形式,與在地居民互動交流,一同為八德創作擁有地方特色的藝術作品。

我的四場工作坊,創造了八德社區舊居民與新居民遭逢及碰撞的場域,我帶領居民回憶社區生活中由聲音所交織而成的情感與記憶,並為他們的生活敘說留下記錄;而我也引導居民以聽覺探索社區,聆聽他們生活的地方。希望透過這些活動,使居民獲得對地方環境的深刻覺察,也能進一步地產生對在地的認同感。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展區主視覺002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展覽介紹

聲音,是如何述說著一個地方的故事?聲音之於人們的生活,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一個地方要成為 『我們的』,唯有重新創造它,亦即祝聖它,才能成為我們的。」
— 羅馬尼亞宗教史學家 Mircea Eliade 1907-1986


以聲景(Soundscape)為媒介,帶領居民以聽覺感知地方的樣貌,並透過生活故事的述說,描繪出在地的日常聲音輪廓。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結合聲音、文字與攝影,勾勒出屬於八德社區的聲音記憶,屬於八德居民的聲音意義。

期盼這些聲音成為一股召喚與認同的力量,引領著人們,重新覺察生活周遭的環境面貌。

邀請你,一同為「我們的」地方,留下聲音的情感與記憶。


聲音記憶的追尋之旅

桃園八德區,舊名「八塊厝」,據說在清乾隆年間有謝、蕭、邱、呂、賴、黃、吳、李姓等八戶人家在此開墾,每個姓氏在當地各建一屋,因而有了八塊厝之名。

八德區的居民以閩南人、客家人、及眷村外省人為主,近年東南亞新住民族群也逐漸增加,八德亦是臺灣本島上最多馬祖人聚居的地方,族群的融合,形塑了八德在地文化的多元樣貌。過去八德也是農業發達的地方,埤塘文化便是八德最廣為人知的特色,也使得桃園有了「千塘之鄉」的美名。

而八德,正巧也是我奶奶的故鄉,她所生長的地方,因緣際會接受這項專案的邀請,我也因此展開了一段近似尋根的聲音記憶之旅,透過與在地居民的互動,更加了解祖輩與地方的故事。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這項聲音展覽作品,分為兩個部分:

《聲憶八德 The Memories About Bade 》

將共創工作坊中,幾位八德居民彼此交流分享關於聲音記憶的生活敘事,透過錄音紀實、口述文本的方式留存紀錄下來。

《聲意八德 The Meaning About Bade》

透過聲音地景採集、聲音設計的作品形式,創作者嘗試轉譯八德居民對於在地聲音的情感與想像,重新建構出屬於八德的當代聲音敘事。



八塊厝的聲音故事由此開始

《聲憶八德 The Memories About Bade 》

故事述說:八德居民
聲音創作 / 口述文字改寫:蕭芸安 Yun An Hsiao
八德人的聲音

二零一九年的夏天,七月酷熱的天,我從台北來到桃園八德,希望用聽覺的方式帶領八德居民重新認識他們生活的地方,我邀請他們朗讀幾篇與聲音有關的文章,從他人的生活故事中,勾動出藏在八德人心中,與聲音有關的情感與記憶。

每一位居民的朗讀聲,似乎都透露著他們每一個人對八德的情感,聲音表情中也透出不同生命的色彩,這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八德聲音,屬於八德人的聲音。


童年玩耍的聲音

小學下課的時候,應該是小一小二吧,因為再大一點,好像就沒有再玩彈珠了。

那時候會跟同學聚在一起,在地上畫一個三角形,大家輪流貢獻一些彈珠,把彈珠打出去,如果打中就算你的,彈珠互打的敲擊聲音,我蠻喜歡的。

有時候同學會拿鐵珠,鐵珠用玻璃珠通常打不太動,一打,玻璃珠就會彈走了,所以只能用鐵珠,鐵珠與鐵珠碰撞的聲音,跟玻璃珠的聲音又不一樣了。

小學中午休息時間,我也會故意回家吃飯,就是為了要看中午時段播出的史艷文,哈麥二齒仔。

我記得三年級以上,好像就可以在中午時間回家吃飯,但小一小二就只能乖乖地,待在學校吃熱的便當,或到福利社買別的東西吃.雖然回家看史艷文,但總是不能看完一整集,因為得趕快回到學校上課。

有時學校休息時間較長或是體育課時,我們也會打躲避球,最喜歡挑弱的或女生打,攻擊時常常會聽到他們的尖叫聲,或是故意用球作勢要嚇他們,就會聽到對方被嚇到的聲音,自己內心會偷偷地覺得有趣。

國中開始,會玩自己做的棒球,用紙一直包,外面纏膠帶,因為真正的棒球如果打到玻璃會很危險,不過,老師看到我們玩這種殺傷力不是很強的活動,卻還是會制止甚至會體罰,罰我們做交互蹲跳。


生活記憶的聲音

國小是念宵里國小,比較鄉下,我們以前放學會走路隊,分一二三四五六七,不同的路線,會集合,先排隊,然後分成一二三或四五六不同的方向,小朋友會有喊路隊的聲音,或是導護志工過馬路時交通指揮,吹哨子的聲音.我也想起國小跳健康操時的音樂聲,中高年級和低年級的歌曲都不一樣。

因為我們學校人比較少,在中庭種了非常多種類的樹,有很多不同的昆蟲,小朋友很喜歡抓蟲,我們還學會如何吹樹葉,吹出類似嗩吶的聲音,甚至可以調整高低音。

以前我們還會去控窯,燒稻草,蠻特別的,有氣味也有聲音.廟裡幾年前也舉辦過神豬比賽,在宵里玉元宮前,通常十幾二十年才會舉行一次,殺豬公時會聽到豬的慘叫聲。我住的地方,廣福里那裡現在還有幾處豬場,還能聽見養豬的聲音。

每年元宵節時,大家也會固定在三元宮前猜燈謎,好像是十年還是十五年前,有一次舉辦得特別盛大,盛大到八德國中的學生都得提早下課,因為周邊需要進行交通管制。

因為我們住家附近比較少人居住,所以有很多的菜園,常會聽到很多鳥類的聲音,像是五色鳥甚至是蝙蝠的聲音,或是八哥,都可以聽見他們的叫聲,我之前還曾經用樹枝抓到過蛇。

最近生活中則是常聽見宣傳車的聲音,選舉也有,或是店家開幕廣告...等等的聲音。


古早和現今的聲音

小時候,有麵茶的聲音。我那年代還有拉黃包車,三輪車車夫拉車和爆米香的聲音,那時候有很多小孩會在馬路上等待。

當時沒有殯儀館,葬儀隊會搭在外面,出山時,就會有整排的樂隊遶境。

回憶學生時期,在大學宿舍裡面,常聽見打麻將的聲音,或是情侶吵架摔東西,還有人自己洗澡時很high在唱歌的聲音。

在市場或夜市,可以聽見老闆喊價促銷,或是成衣百貨店家的叫賣聲,街上偶爾出現一些攤車,以前有修剪刀、磨菜刀的聲音,而臭豆腐和麵線羹的叫賣,現在有時還是可以聽到。

在戶外的時候,我會聽見蟲鳴蛙叫、蜜蜂、蛾、夜梟還有溪水的聲音。

最近則是常會聽見救護車或是改裝車的咆哮聲,這好像已經變成我們這邊的特色了。


印象深刻的聲音

我大概最有印象的,就是我小時候住在阿公阿嬤家的時候,都在戶外睡午覺,不用吹電風扇,旁邊有竹林,細細簌簌的,風吹過的聲音,伴著風涼涼的。

那時候還不會那麼熱,可以睡在很陰涼的地方,聽著旁邊竹林的聲音,我還有那個印象。

小時候好像還有睡過吊床,甚至大一點時也有,旁邊有大樹可以吊著。

國中時,比較常聽張學友、郭富城,對你愛不完、情書、草蜢的半點心......,那是青春的時光,瘋迷偶像的時期。

以前還會聽見媽媽在廚房煮飯的聲音,或是放洗澡水的水聲,都是小時候的印象。

因為以前我們家是工廠,常常早上起床時,就會聽見沖床、車床,或者是天車的聲音,還有鋸傘管的聲音,因為我們以前做雨傘的管子,接地棒什麼的,會有一些鋸刀、金屬管的聲音,那個印象太深刻了,睡覺都不能睡的那種,以前就是住在工廠裡面。

過年的時候,就會聽到十八豆仔、玩牌啊,麻將啊,嘻笑聲或是客人來時聊天寒暄的聲音。

在公園也會聽到叭噗、烤香腸、打羽毛球、打籃球、玩飛盤還有放風箏的聲音。


桂林的拉拉山

我的娘家,爸媽他們都退休了,他們在桃園拉拉山上有房子,自己種水果,過著養老的生活,無憂無慮的.那個地方大概海拔一千三百公尺左右,空氣非常乾淨,空氣中帶一點濕度,有水分的感覺.夏天時非常涼爽。

最近我們去了一趟廣西桂林的陽朔,我們自己上網找了一間AirBnB的民宿,它的後院有盪鞦韆,坐在那裡,可以欣賞後面的風景,同時感受著那裡的溫度。

大約是在傍晚的時候,當時的濕度跟涼爽,就會讓我想起在拉拉山上時的感受,不管任何時候,我只要到了拉拉山,心情都是很溫暖的,桂林那邊民宿的老闆跟老闆娘,人都很好,也讓我有種在家的感覺。

坐在民宿,欣賞那邊的環境,乾淨的空氣,舒服的氛圍,不像在八德的熱黏與煩躁,在那裡我可以完全放鬆,就像回到我們拉拉山上的家一樣。


叭噗惡作劇

我只要想到,我聽到叭噗的聲音,就會勾起我小時候很調皮的經驗。

小時候住在透天厝,遠遠地聽到叭噗的聲音,我就知道他要來了,會經過我家前面的馬路,穿越過來,我就會馬上衝到頂樓,裝幾顆小水球,在他經過的時候,他看不到的時候,朝他車子附近丟,但有時候丟太近, 他知道了,就會聽見他喊「哪一個猴死因仔?!」。

所以現在我每次只要聽到叭噗的聲音,就會想起我小時候曾經做過這樣的惡作劇。


台灣國語的親切

今年去日本時剛好遇到暴風雪,晚上的時候,當時的風速跟風聲,還有吹到皮膚上的觸感,我覺得蠻像以前的納莉颱風,那年納莉在八德影響蠻嚴重的。

還有,有時在外地聽到有人操台灣國語和國罵,就會感覺很親切,比方說在美國或是其他地方聽到有人罵國罵,心底就會想,八成就是台灣人吧!

之前在舊金山也有看過香港人,早上在練氣功,他們播放的背景音樂跟在大湳公園的音樂竟然是一模一樣的,只是他們是講粵語而已。


學校附近

以前住在學校附近,從家裡就可以聽到學校有管樂社,等於是免費的演奏聲,在家裡打開窗戶就可以聽到,很享受。

又看到校園裡面有同學在打球,就一直很想進到這間學校就讀,等真的上了高中,進到這間學校以後,卻又拼命地想要翹課,翻牆要翹課出去的時候,就跟同學打暗號聲,因為有教官,有人要負責把風什麼的。

我們集體蹺課就是為了要出去打撞球,那時候沒有唱歌,那時候比較流行MTV。


午後的八德故事

那是一個不太悶熱,涼爽的夏日午後,幾位八德居民跟我分享他們的聲音故事,原本陌生的彼此,因為聲音召喚出相似的日常記憶,也在每個人的故事之中,勾動起生活的共鳴。

不知不覺大家竟像好友一般,熱切且愉悅地聊著,那些已經經歷過的時間,那些曾經發聲過的人事物,我們用聲音回憶著過去的八德,也在我們當下的時空,述說著現在的八德。

而這些故事,留存在此,留待著未來的八德,去傾聽,去感知,去傳承,去回憶,去賦予更多不同的意義。


聲憶八德 聲意八德
那些屬於八德的聲音記憶,那些屬於八德的聲音意義


2019 桃園八德

01.聲憶八德 The Memories About Bade

《聲憶八德 The Memories About Bade 》聲音紀實 / 生活敘事 17分24秒(建議使用耳機聆聽)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彩色底片,蕭芸安 Yun An Hsiao攝

《聲意八德 The Meaning About Bade》

02.聲意八德 The Meaning About Bade

《聲意八德》The Meaning About Bade,聲音設計 Sound Design 16分13秒(建議使用耳機聆聽)


*更多關於桃園地景藝術節
https://www.taoyuanlandart.com.tw/art-detail/TheMemoriesAboutBade/

*更多關於蕭芸安
https://www.facebook.com/soundtraveler.yunanhsiao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主視覺海報,中文
《聲憶八德,聲意八德》主視覺海報,英文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