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市旅遊短記.一名數位觀光客的凝視
移居到馬特市(Matters)一週不到,處處讓我感到驚喜,以下以一名尚未熟絡馬特市的數位新移民視角,提供觀光客的凝視。
首先第一個驚喜是,這週我因為兩篇文章獲得了 382 枚 LikeCoin,雖然數目不大,但其社群意義遠大於其金融本質。從小到大不得不身處於資本市場的我們,早已將金錢得失列為生存必備之條件反射,這項基本能力無時無刻都在內心背景運作。所以當我獲得了拍手,同時又獲得 LikeCoin 時,「獲得」的快樂情緒先行於實際獲得的價值。
很早以前便知道讚賞公民,但今天才第一次實地感受到如此歡快的氣氛。彷彿幼稚園小朋友獲得的小貼紙,可以快樂一整天。
回到 LikeCoin 的社群意義, Eugene Wei 在 2019 年寫了一篇震撼江湖的文章—《Status as a Service》(社群地位即服務,簡稱 StaaS)。這篇文章以區塊鏈技術的觀點描述整個社群遊戲,並分析在此之下的社群平台服務是如何成長與衰敗。
文章很長,共 64 頁,但他提出的觀點很簡單,只有兩項公理:
一、所有人都是追求社會地位的猴子;
二、每一名猴子都會尋求最簡單快速的途徑尋求社會地位。
年輕人不會去買賓利炫富,而會選擇在 Instagram 上面做 Boomerang,因為途徑簡單;社會地位(或社會資本)取決於每一個不同的社群。社會資本是有稀缺性(Scarcity)的,所以社群遊戲的玩家必須提供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來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本,比如更好的文章、更酷的相片。最後,社群遊戲是獎勵早期玩家的,一切服務早期都沒有那麼複雜,Instagram 早期沒有限時動態,Facebook 早期沒有粉絲專頁。區塊鏈的代幣經濟向來如此,比特幣早期挖礦的獎勵遠多於現在,因為每一個代幣專案,都必須靠早期使用者來達成規模化。
題外話,最近爆紅的 NFT 藝術品無聊猿(BAYC, Bored Ape Yacht Club),正式社群遊戲的最佳展現。擁有這猴子頭像的收藏家,紛紛將自己的頭像置換為猴子,甚至在 Discord 開有猴子俱樂部,互相分享誰的猴子最酷最稀有,當然這批猴子的價格已經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回頭練習 StaaS,NFT 收藏社群或是幣圈,獲得社會地位最快最酷的形式就是擁有一隻猴子,選擇、購買便是工作證明,猴子社群是獎勵早期使用者的,因為猴子的價格(NFT術語:地板價 Floor Price)只會越來越高。
回到馬特市(Matters),我們又是怎麼樣的猴子呢?
這個城市太新,在街坊閒晃,我彷彿拱廊街的漫遊者。我看到閒談,我看到殷切的社會討論,我看到互拍互粉的對話,一切物質基礎建立在 IPFS(星際儲存系統)上面,文字的氤氳廢熱轉換成有形代幣。
馬特市標榜「創作有價」,市政團隊嘗試以 LikeCoin 代幣經濟將社群價值套現,Eugene 那篇文章提到,社群地位很難很難完整的轉換為實際的金融產品,它們基本上是兩個象限的事物。創作價值常常因產品化而降低作者本身的內在動機。但對我這名觀光客而言,獲得代幣而產生的自我增益,讓我想藉由這篇文章描述整個過程。
創作有價這面大旗的基座,我認為是文字永恆,這些當代的吉光片羽都能被儲藏在 IPFS 中,不論意識形態,幾乎半永久的留在數位空間。文字的價值或許不是當下就能估量的,這才是我最喜歡馬特市的部分,也是第二個驚喜。高重建於 9/7 在馬特市寫道:「香港電台 1973 年以來六千多段影片已永存於區塊鏈」這不就是數位方舟的具體形式嗎?當洪水來臨,有價創作必須保存。
談到創作有價,《激進市場》(Radical Market)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作者(Posner & Weyl)認為社群平台上,使用者提供的數據勞務有價,不應以免費服務為利誘而免費兌換。整章主旨切中文字創作的商業模式,除了廣告帶貨置入、除了付費訂閱,我們還有其他維生可能嗎?
《激進市場》的描述科幻到近未來,作者提出數據即勞務(Data as Labor 簡稱 DaL)的概念,在人工智慧(作者在文章後段將此名詞轉換為〈集體智慧〉)蓬勃發展的現代,企業靠免費數據欣欣向榮的現代,使用者/創作者缺乏創造高品質文章的誘因與自由。知名媒介論空想家 McLuhan 在《媒介即訊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提到,訊息本身會因為媒介而產生不同結果,免費社群平台塑造了我們這個世代。
激進市場認為,高品質(或許稱為更適合 Labeling 標籤化)的文章,更值得為科技賦能,集體智慧將因你我的文章而茁壯,這是有價的。短期而言,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必須有標籤完整有效的數據庫才能產生優秀的演算法。因此開發演算法的平台必須支付費用。而勞工/創作者/使用者並不能只是淪落於社交勞工,汲汲營營於謀求社會資本,該文章提到或許使用者必須成立數位勞工工會,向壟斷網絡效應的平台爭取福利,不然就罷工。
將《Status as a Service》與《激進市場》交叉互補,Eugene 認為社群平台的規模化的網絡效應可以很驚人,但是當潮水退了,流失用戶的反網絡效應,也可以很驚人。無名小站已經死亡,臉書正在崩解,現在是短影音的時代,文字使用者該何去何從?我們該去哪裡幫科技賦能,科技在哪裡對我們最好?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一些基本前提,首先文字資料是要適合被分析的狀態,所以永久儲存的基本功能很重要,如 Matters 使用的 IPFS 系統;其次,社群遊戲的爬梯遊戲方向,是要兼容於演算法極其仰賴的資料庫文章品質,我認為應用代幣經濟的 LikeCoin 或許是一個好的方向。
用 Eugene 的框架來分析馬特市的社群遊戲:
- 稀缺性:LikeCoin 是有稀缺性的,當然你可以從次級市場購買。但 LikeCoin 是可以從讚賞你的朋友那裡獲得
- 工作證明:你必須很努力地寫出文章,讓你獲得更多社群意義大於金融本質的 LikeCoin,這就是一種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目前看來,馬特式的工作性質,導出蠻不錯的文章水準,這讓我新奇且訝異,留待以後繼續觀察。
- 早期使用者:馬特市的社群遊戲是獎勵早期使用者的,且馬特市最早的移民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華文作家,這批人建構了最早期的城市地景。
數位城市,由文字本身構築。
數據即勞務,社群地位即服務,我認為馬特市將以上兩個概念實踐的挺到位。
激進市場的概念或許基進,但目前區塊鏈世界有許多新工具出現,讓這個概念或許越來越可行,比如 DAO(去中心化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藉由審議式參與政務,讓使用者不必寄生於平台,淪落為社交勞工。整個 LikeCoin 生態圈或許會漸漸擴大而自成一格。
身為一名觀光客,這是我的凝視,一想到這個凝視會被儲存於星際儲存系統,讓我很興奮;如果能夠獲得一些象徵社會資本的讚賞,那又更好了。
當然,這些代幣應是要拿來捐助給更棒的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