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2

淨土門-象山慶
·
·
IPFS
·

2.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悉達多太子出生七日,其母摩耶夫人[1]命終;中國佛教史上曾因此事,引起一些討論:「但有歸禮諸佛,並得益壽延年;何故親誕神儀,翻成短壽?[2]」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太子)適生七日,其母命終,以懷天人師,功福大故,上生忉利,封受自然。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而從之生。

此經的說明:1.佛母孕育「天人師」釋尊,功德甚大,故棄此人間而升忉利天,享受大福報。2.釋尊預知摩耶「不堪受其禮」,故而選在她臨終之前七日降生。《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三

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以其本願如是,生如來身。以生如來,滿本願故,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爾時大眾,異口同音讚歎摩耶:「善哉摩耶!得生如來,天人世間,無與等者。」…… (鹿母夫人)立誓願:『我供養是五百辟支佛,并起五百塔,供養舍利功德,悉以迴向,普及一切眾生。令我來世,……但生一子,能發道心,現世出家,得一切智。」[3]

此經則以「生如來,滿本願」故,其本願乃前世為鹿母夫人曾發誓,並「供養五百辟支佛,及修無量善業」,是故今世「得生一子,出家成佛」,誓願既成就,故七日命終。唐.釋智周/撰《法華經玄贊.攝釋》卷1亦云:

如來設化,事不一途,舉動施為,非無所以。且傳釋云:「佛在知足,將降人中,先觀閻浮所有四事:一觀生中國,二觀生剎帝利家,三觀眾生根器,四觀所生母七日命終。」菩薩不欲屈節女人,故有斯志。故《目連問經》云:父母生我時,七日便壽終,所以者何?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禮故。……又按《佛本行經》,總有三釋:一云,太子誕生,適滿七日,摩耶夫人,更不能得諸天威力,復不得太子在胎所受快樂,以力薄故,其形羸瘦,遂命終矣。二云,……但往昔來,常有是法,何以故?以諸菩薩,幼年出家,母見是事,其心破裂,即便命終。三云,薩婆多師復作是言,其菩薩母,見所生子,身體洪滿,端正可喜,於世少雙;既覩如是希奇之事,未曾有法,歡喜踊躍,逼滿身中,以不勝故,即便命終。

此釋多引經文,講得更詳細,除了頌曰「佛為天人尊,諸道無能及,女人德薄淺,不堪受其禮」之外,又引《佛本行經》三釋:1.太子誕生七日,摩耶夫人不得「諸天威力」護持及「太子在胎」受樂,故力薄形羸而命終。2.古來或有孩子「幼年出家」,其母「心碎而死」的例子。3.其母見所生子,「身強形端,世間少有」,故歡喜不勝而命終。

又引《大乘方便經》云「菩薩先以天眼觀摩耶夫人命根,滿十月已,餘有七日在」,於是從兜率天來入胎,這是預知夫人「命根欲盡」,故非菩薩之「過咎」。這是呼應前文「佛將降人中,先觀閻浮四事」之四「所生母七日命終」,因此,是摩耶夫人的壽限,給了釋尊方便,而不是因難產致死。《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云:「何故菩薩生後七日,其母便薨?后壽終盡,福應昇天,非菩薩咎。前處兜術,觀后摩耶大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從兜術神變來下,現入后藏。以是推之,非菩薩咎,是為菩薩善權方便。」《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 3亦云:「又復何緣,摩耶夫人生菩薩已,七日命終?豈非菩薩咎耶?所謂菩薩於兜率天,將欲下降,入母胎藏,先以天眼審諦觀察,見摩耶夫人所有壽量滿足十月,餘復七日,即當命盡。菩薩如是觀已,乃入胎藏住。經十月。由此因緣,摩耶夫人七日命終,壽量盡故,非菩薩咎。」唐.釋棲復《法華玄贊要集》卷九對前引「三釋」有所評論

若大術(摩耶夫人)不堪受臣子之禮,即七日命終;淨飯既是所尊,何故多時不死。……(牟云)三解恐非當:若言不得諸天威力,及守胎者……未降胎前,諸天不護,即合早死。其次,見子出家,其心碎烈者……諸部皆言二十九出家,林中剃髮。云何七日便見出家?又言歡喜不勝,因壽命盡者……若爾,初生喜心偏重,云何七日,方乃薨耶?……謨云「一期報盡命終」,稍親也。又云「功德力故,合生上界」,為正義也。

要集認為三釋「非當」,唯「夫人壽命,唯在七日」及「有大功德,升天享福」,較近理,是正解。就是說,摩耶夫人依其本願而誕生釋尊,願行成就、功德圓滿,人間難以兌現其福報,故七日命終而享天福。

   其實,摩耶夫人(Mahāmāyā),又稱大幻化,過去生曾發願,永世常為菩薩之母,於一切種姓生處而受形,與佛陀為多生之母子。要孕育佛陀之聖胎,必有三十二種功德相……。摩耶夫人來人間,是為了釋迦世尊的宿胎與誕生。[4]從天上來,生子之後七日,又回天上去。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第41參,提及摩耶夫人為一切諸佛之母:

摩耶夫人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脫門,是故常為諸菩薩母。……往昔所有無量諸佛,悉亦如是而為其母。善男子!我昔曾作蓮華池神,時有菩薩於蓮華藏忽然化生,我即捧持瞻侍養育,一切世間皆共號我為菩薩母;又我昔為菩提場神,時有菩薩於我懷中忽然化生,世亦號我為菩薩母。善男子!如是所有無量菩薩住最後身,於此世界種種方便,示現受生廣大神變,我皆為母。

從上引經文可知,摩耶夫人是菩薩(成就「大願智幻解脫門」)[5] 再來的大權示現,配合釋尊的八相成道,不能以業報凡夫的母子關係為類比;但是尊為了教化世間眾生,皆能感恩行孝,而升忉利天為母說法[6],留下幾部經,被中國人稱為「佛門孝經」。《摩訶摩耶經》[7]云: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受佛教敕,即便往至摩訶摩耶所,具以佛言而往白之,並誦如來所說之偈;時摩訶摩耶聞斯語已,乳自流出,而作是言:「若審決定,是我所生悉達多者,當令乳汁,直至口中。」……如來既見母至,便以梵音而白母言:「身所經處,與苦樂俱,當修涅槃,永離苦樂。」

《雜寶藏經》〈佛於忉利天上為母摩耶說法緣〉:

作是語已,即往忉利天上,在一樹下,夏坐安居,為母摩耶及無量諸天說法,皆獲見諦。……佛告諸比丘:「拔濟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無難,自致成佛。以是義故,諸比丘等,各應孝順供養父母。」

另有云,佛陀在入滅前(在《法華經》後,《涅槃經》前),升忉利天宮為母親說《地藏經》為此三事:⑴為母説法:報答摩耶夫人生育深恩,獎倡四眾弟子重孝道。⑵慰别天眾:入涅槃之前,謝慰並託付諸天人護持「末法」之學佛人。⑶付囑地藏:佛前佛後之眾生,業障特重,盼地藏菩薩多護持,不令墮三途。[8]清.靈椉《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緣起:

我佛將熄應火,昇忉利天,為母談(地藏菩薩本願)經,令見道跡。正以示出世之大孝,其在我釋氏歟。……初明能化之主,即大士分身泥犁,以孝行化,令生人天之主也;次明所化之機,即不孝二親三寶,造惡墮苦之罪輩也;三明度脫之緣,即令人讀孝順之經,供大孝之像,成機感度脫之緣也;四明成佛之因,即令其念佛孝名,布施順福,得成無上之菩提也。……豈非孝順之行,為一經之正宗者哉。

按《增一阿含經》,乃帝釋所請,謂「諸佛皆上升忉利,為母說法,如來亦應為聖母說法。」於是如來與千比丘,於安達羅國曲女城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以報生身之 恩。……妙玄云:摩耶是千佛之母,是大權法身上地;豈有凡夫,能懷那羅延菩薩耶?

 同書之清.徐倬〈序〉云:「竺氏之為教,以無相為宗,以空諸所有為諦,獨所云孝者,則世出世間俱不能廢,是所謂此心同,此理同也。」清.李宗鄴〈序〉亦云:「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復召地藏大士,永為幽冥教主,為世人有親者,皆得報本薦親,咸登極樂。……是經,實為釋氏之孝經。」〈1936重印/季聖一.序〉云:「地藏經,乃我佛所說之出世孝經也!我佛自成道以來,悲憫為懷,廣施化度,既以涅槃期迫,親恩未報,遂昇忉利,為母說法;……地藏因地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願;不啻我佛之心,若合符節。」

   悉達多太子誕生後七日,摩耶夫人命終,來不及盡生前之孝養;雖然佛母懷孕生產並無痛苦,往生忉利也是受天福之樂;但是,釋尊為了教化世間眾生,應知父母之恩而及時行孝;乃至勤修佛法,以超度父母,永出六道輪迴之苦;因此,特於說法(四十九年)已畢,入涅槃之前,與眾弟子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示範了佛陀出世之大孝,令一切四眾弟子知所效法也。

不久之後,釋尊娑婆度化之緣已圓滿,示現入涅槃,《經律異相》卷第 4 〔佛部第一〕摩耶五衰相現六云:佛入涅槃,摩耶夫人在天上五衰相現,又得五夢,驚醒而說:「此非吉祥,必是我子涅槃之相。」阿那律殯佛已畢,昇忉利天,以偈告摩耶夫人;夫人氣絕良久,與諸眷屬,下來人間雙樹間,見僧伽梨及鉢錫,號慟復蘇曰:「我子福度天人,今此諸物,空無有主。」佛聽此言,即以神力, 開啟棺蓋,合掌而起,放大光明,告慰其母:「遠屈來下,諸行法爾,願勿啼泣。」[9]又《摩訶摩耶經》卷下云,世尊與母辭別,而說偈:「我生分已盡,梵行久已立,所作皆已辦,不受於後有。願母自安慰,不須苦憂惱,一切行無常,住是生滅法;生滅既滅已,寂滅為最樂。」[10]這是摩耶夫人與釋尊今生(八相成道)母子關係的最後場景;從入胎、出生、天界說法,涅槃慰言,釋尊自始至終以出世之智慧與度化之方便,告諭其母,並教誡眾生,這才是無上正真之大孝也。

 

3.母難日、母親節

   從上所述,「佛誕七日,佛母命終」,一般人或以世俗見而懷疑,問難,或藉此教導子女及時行孝,而有「母難日」之說;這兩種觀點或不適用於摩耶夫人與悉達多太子,《佛本行集經》卷11云:摩耶夫人在娑婆命終,即往生忉利天宮,受無量天女之圍繞供養;又從虛空下,對淨飯王說:我之前懷胎十月,受於快樂;而今生在天宮,還受快樂:「彼樂此樂,一種無殊」。又說偈禮讚太子云:「形體炳著真金容,諸根寂靜善調御,我子巧能說諸法,善行頂禮最勝尊。」說完,仍回天界。不久,釋尊就升天為母說法而方便示現了出世之大孝。

中國人模仿「佛誕節」而有了慶祝個人「生日」的習俗;但也有體恤《佛說孝子經》云「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的辛苦,而認為「生日」不宜歡宴,《隋書·高祖紀》云,仁壽三年頒詔曰︰「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貞觀政要》卷七,貞觀十七年謂侍臣曰:「今日(十二月癸丑)是朕生日,俗間以生日可爲喜樂,在朕情,翻成感思。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追求侍養,永不可得。……奈何以劬勞之辰,遂爲宴樂之事!」元.白珽《湛淵靜語》云:「劉極齋宏濟,蜀人,遇誕日,必齋沐焚香端坐,曰:父憂母難之日也。」而《西遊記》第17回云「後日是我母難之日」;此詞或因此流傳於民間。《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集》云:

誕日稱觴,誠為樂事。然當念今日濟濟兒孫,銜杯上壽之辰,正是昔年「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之日。……昔唐太宗居萬乘之尊,猶且生日不敢為樂,況其他乎?敢告仁人孝子,每逢誕期,宜憮然自思曰:「今日無逸樂為也,當年父兮母兮,為吾不肖形骸,幾度彷徨瀕死,在此日也。今日無逸樂為也,當年過此日後,慈母夜夜朝朝,懷我腹我,推燥就濕,數載不得安眠也。今日無逸樂為也,吾則妻孥完具,安享家貲,不知父母託生何道,此時苦樂何如也。」縱或廣修善事,以資冥福,猶恐不及;忍以母難之期,為群飲酣歌之用哉!

我輩凡夫既無釋尊之大智大悲大功德以度化親人;乃至業力使然,煩惱所致,而不知感恩,或無力回報;而偶然聽說:每個人的生日就是「母難日」,若有所感觸,而願多一分同理心去體會母親的辛勞,多一些溫軟語去安慰母親的憂煩,乃至獻上少許母親歡喜的行為與禮物,雖也「寸草心」難報「三春暉」,亦不失今生「母子」一場善緣。這或許是活在「科技與消費」時代的我們,所能想到做到的輕薄孝心與短小孝行吧。有人說:有一種愛,平凡而偉大;有一份情,無私而博大。綿綿不斷,情義深長,這就是母愛。詩人余光中〈母難日三題〉云: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矛盾世界:快樂的世界啊,當初我們見面,你迎我以微笑,而我答你以大哭,驚天動地悲哀的世界啊,最後我們分手,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無言,關天閉地……

天國地府:每年到母難日,總握著電話筒,很想撥一個電話,給久別的母親,只為了再聽一次,一次也好,催眠的磁性母音……「這世界從你走後,變得已不能指認,唯一不變的,只有對你永久的感恩。」

其次,或由「佛誕日」與「母難日」的聯想,近年來台灣有些佛教團體以「浴佛節」與「母親節」合併慶祝。如,佛光山以佛誕日母親節(五月第二週日)共同舉行[11],慈濟功德會則佛誕日、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12];這麼做,或有其意義與方便,但也不必然如此。因為,「母難日」不等於「母親節」,每個人的出生日就是他的母難日,可以說,一年365日都是(不同人的)母難日;而台灣所跟進的母親節[13],卻只是美國人的特定節日,並不具世界性與代表性[14]。曾有人提倡以「孟母」為中國母親節(農曆四月二日),也接近於佛誕日[15];但何者為恰當,至今似未有定論。

以(中印佛教)「浴佛節」與(美國基督教)「母親節」結合,或許是一種跨文化、跨宗教的創舉,「浴佛」淨心與「報母」孝心的連結,以「母難日」之感恩、報恩為中介,而成就了八福田之「敬」田 (佛、聖人、僧) 、「恩」田 (和尚、阿闍黎、父、母)。

進而言之,除了少數例外(單親),大多數的家庭中,父母為一體,分工(外內)合作,生養兒女;雖無所謂「雙親」節[16],但父、母各有節日,操持家務的辛苦一樣,愛護兒女的心情也類似,且(夫妻)互相陪伴、關懷、成全;因此,為人子女者,感恩報恩的心行,不應於父母有分別(輕重、取捨);也有人認為,女性在古今中外的社會地位較男性為低,所受待遇也較男性為差,因此,子女行孝應對母親多幾分尊重與關注,佛經中亦多在為母者之受難上詳說,如《父母恩重難報經》云:

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析言,尚有十恩:一,懷胎守護恩;二,臨產受苦恩;三,生子忘憂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濕恩;六,哺乳養育恩;七,洗濯不淨恩;八,遠行憶念恩;九,深加體恤恩;十,究竟憐憫恩。

佛說孝子經》云:

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燥臥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詔;禮賂師友,奉貢君長。子顏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何以報之?

為人子女者,於浴佛節+母親節之慶讚,或可從「佛誕日」「母難日」的雙重視角,仔細體會佛經所細述的內容,並尋求最適當最有效的報恩之孝行。



[1] 摩耶夫人與淨飯王結婚後20年沒有生育;四十幾歲生下悉達多太子,是高齡產婦。「摩耶」梵語巴利語為幻化,尼泊爾語是「愛」

[2]唐.鏡水寺沙門棲復/集《法華玄贊要集》卷第九

[3] 佛說其母前世惡口罵母墮五百世鹿身

[4]聖嚴法師,〈佛母摩耶夫人〉眾許摩訶帝經:「(酥鉢囉沒馱王)後時復生一女,端嚴福相,最為其上,初生之時,有大光明,遍照國城,祥瑞非常,因慶賀日,即為立名,名摩賀摩耶。相師占曰:此女生男,具三十二相,為金輪王。……時釋迦菩薩,在兜率天宮,欲生人間,作五種觀察。……五觀母身:若是女人,智慧甚深,福德無量,諸相端嚴,持戒清潔,過去諸佛,同與受記,我即受生。今見摩耶,具上功德,復是王種,即乃生彼。……爾時,摩賀摩耶生太子已,七日命終,生忉利天,受五欲樂。」

[5]李炳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述.筆記>:慈願力故,受女身度脫眾生,如摩耶夫人,以「大幻大術」法門,永為千佛之母,為「順愛」法門度眾也。

[6] 《釋迦譜》云: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49年,等於「忉利」半天。摩耶夫人才往生忉利天不久,釋尊就升天為她說法。

[7] 又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齊.曇景/譯。

[8]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佛今上升忉利,為三事故: 一.為母說法,所以報鞠育之恩,酬劬勞之德,將以勵後世無恩之人也。二.為慰別天神,所以報一期擁護,併囑末世比丘,託令衛之,無魔事也。三.為六道辛苦,求出無期,付囑地藏,教護以待彌勒下生。」

 

[9]簡意娟,〈故事創傷敘事的解構與療癒 —以《經律異相》為例>

[10]蔡淑慧,《漢譯佛典中佛陀時期八位女性敘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博論2012.12

[11]民國八十八年,國內佛教團體與立委積極促成「佛誕日」列為國定紀念日,並與「母親節」合併在五月第二個周日放假一天,同年內政部通過此案。……佛光山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行「國定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2009.5.11中國時報)

[12]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三節合一──「佛誕日、母親節、全球慈濟日」。 全球慈濟志工舉辦浴佛或弘揚孝親理念的活動,慶祝三節合一的殊勝因緣,讚揚佛法之真善美、感念父母與天地眾生恩,期盼透過浴佛典禮,啟發人人心中善念,知恩、報恩、利益群生。……其一,於「佛教慈濟」,人人以佛心為己心,故應感恩三寶,這是「敬田」;其二,感念父母生育之恩、師長教導之恩,即是「恩田」;其三,感恩苦難眾生,讓我們從他們的示現了解苦諦,這是「悲田」林紘任,慈濟浴佛節儀及其思想探究》,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碩論2014

[13] 1931年5月10日由「台北女子高等學院」(日治台灣最高女學)舉辦了第一次母親節活動……..,沿襲至今,有90年歷史。

[14] 安娜‧賈維斯在格拉夫頓(Grafton美國西維吉尼亞州泰勒縣)的衛理主教會教堂,發起首次把母親節當成節日的活動。她選擇5月第2個星期天,最接近她母親的忌日。白色康乃馨是安母最喜歡的花,也成為象徵:「康乃馨不垂花瓣,而是從花心擁抱它們到死去,就如母親把孩子摟進心坎,母愛永不死」,……1914年,美國國會通過一條法律,威爾遜總統正式公告母親節為國定假日。「母親節」頌揚的是生育者、教養者、家庭主婦「對家庭的犧牲奉獻」。有人認為:美國的母親節,遠非“世界的”,……世界上已有40多國設立自己的母親節。……前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說:「中國人過洋節就像是進別人家的祠堂,拜別人的祖宗,拜了半天不知姓張姓李何方神聖!」……異質文化的母親節,難以傳承中華的「母教」與「孝道」之傳統。

[15] 孟子的母親仉氏是最突出的中華賢母,孟子3歲喪父,她擔負起教養孟子的全部責任,漢朝《韓詩外傳》、《母儀傳》都有記載;唐玄宗天寶七年頒詔祭祀「孟母」。

[16]關於「父親節」,世界各地因不同的歷史、文化而選在不同日期。台灣採用的是1945年中央政府通令國遵行的「八月八日」的諧音。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淨土門-象山慶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淨慶.正玄--張火慶:博士/教授)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