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读了哪些书,以及书评(中)

实体烟
·
·
IPFS

续上篇:

2023年我读了哪些书,以及书评(上)

-

Media Literacy

Potter, W. James

Media Literacy 是写给本科生的教科书。作者抽丝剥茧,剖析了新闻、文体娱乐、广告、游戏等行业的传播手段、商业模式,以及更重要的,影响我们思维的隐秘方式,配合现实世界的案例分析,旨在帮助我们打破「眼见为实」的迷思,并进一步思考,那些呈现给我们的事物背后有什么真实目的。

找这本书读的原因是,媒体曾是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屏蔽的它者,我读完一份报纸就是读完了,扔掉或卖掉。而今天它们已然异化为可移动、可穿戴的流体力学,扑面而来、并反客为主,自由穿梭于信息宿主的耳鼻喉之间。

作为一门二战后才有的新兴学科,传播学应该是现代人的必修功课,对于一切信息投喂保持清醒,无论分析、处理、消化、再传播,每一步都务求自主介入。若没有这样的自觉,我认为我是不够格参与当代公共生活的。

-

The Uses of Digital Literacy

John Hartley

这本书偏重于新生代的数字媒介素养问题。

首先要问的是,数字媒介是否和文字、视听媒介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有的话,区别在哪里?上面提到的教科书 Media Literacy 大部分篇幅在教你理性地消费媒介产品。John Hartley 认为,数字媒介素养(digital literacy)则同时包含了消费数字内容的能力,和生产数字内容的能力。在同一件产品上,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社交媒体自然是浅显的例子。又比如说,我在 Spotify 听一首歌的当下,因我「聆听」动作生成的数据,变相成为一种商品,供平台出售给广告商。

与此同时,数字媒体是如此诉诸直觉,无需后天训练的门槛,连小孩子都能上手。可实际上,它又暗含着巨大的技术、认知鸿沟,轻而易举地诱骗用户进入到预定的议程设置当中。John Hartley 由此指出,数字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的本质,是打破了原有的「想象共同体」;个体、社群、公共空间先被打散,后被重组,数字媒体创造了新的公共性(或曰伪公共性)。整个系统基于个人做出的不同选择,个人选择又是被他人选择而决定的。这样的动态关系曾经不是没有,只是数字技术无限放大了它的强度与广度(远在天边的一个阿根廷人,可能决定了我今天被算法推送什么歌)。

这本书里对人与媒介的当代性思考,体现了 John Hartley 这位电视时代学者的敏锐嗅觉,这可能是千禧年后出生的互联网原住民们的认知盲点。苏珊•桑塔格在画报盛行、相机成为家用电器的转折年代写作了《论摄影》,也是一样的道理,她让我反思黑白相片、反思拍照的动作。生来就有傻瓜相机、彩色胶卷的我看来,这原本就像空气和水一样理所当然。

-

《论摄影》

苏珊•桑塔格

桑塔格把摄影看作人类利用工具对现实的窥探、挪用、僭越、矮化、与控制。《论摄影》写作于前数码时代(1977年),桑塔格的剖析尚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人与工具、现实与影像的二分法基础之上。按下快门键(英文动词 shoot 也意味深长),便是重新构建「主体与客体、人与工具、现实与影像」之间的关系,不管有心还是无意。桑塔格深入摄影本质的论点,在今天看依然不过时。

延伸阅读:

戴 VR 头盔的苏珊•桑塔格

-

《畫外音外畫:無意識光論&攝影小使》

高重黎

春天看了高重黎的特展「生活决定意识」,一次不够,又去一次。这位旗帜鲜明的台湾老左,在中产情调的台北市立美术馆里,用造型乖张的装置、反工业的影像叙事、与饱和的意识形态声明,回顾了二次工业革命里,视听媒体是如何为殖民主义服务、进而决定性地影响了人的历史观与生产关系。这本书是高重黎媒介观念的思考结晶。

展品之一。幻灯片

-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

高华

一直拖到今年春天,我才下决心读完了这部党史经典。以为很难啃,其实拿起来就放不下。高华以丰富的考据和严谨的治史态度,完整梳理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前中后,非常精彩。自此,五四时期尚存的自由民主精神、和对苏俄在组织关系、意识形态的全面依赖,基本在党的内部被肃清。「红太阳」冉冉升起,亿万人民(包括我自己)随后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此后的历次动荡,一直到今天,都能从延安时期寻到脉络。这本书不止还原历史,也可帮助我们理解中共如何成为今天的中共。

今年是高华教授去世十二周年,愿他安息。

-

《没有墓碑的草原》

杨海英

文革是全体中国人的灾难。内蒙人并未因「天高皇帝远」而躲过一劫,反因身处特殊地缘(抗苏前线),从而和成千上万汉民一样,被迫卷入到「红色绞肉机」的锯齿当中。杨海英遍访「内人党」事件亲历者,一人一章,将旧蒙古精英们被戕害的历史一一记录在案。

受日本近代教育的东蒙干部,和受延安教育的西蒙干部之间;汉族革命群众和蒙族牧民之间;内地党干部和蒙古族干部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不仅可见阶级斗争、民族主义等近代思潮的滥觞,也有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工业社会的人视农牧人为牛马,是被同化、改造、或者消灭的他者。身为殖民主义受害者,举着反殖旗帜,对本国国民施行殖民之法,也是让人唏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杨海英的写作角度颇为主观,内含大量针对汉人的情绪性抒发,连我这个蒙古族都皱眉。对一份历史档案来说,未免打折扣。

-

伊斯坦堡 : 一座城市的記憶

奥尔罕·帕慕克

我总觉得作家写童年回忆,因为太过个人,很难令读者产生有效联结。帕慕克写伊斯坦布尔真就是这样,充满感性的细节,甚至在「呼愁」一章里大搞文字极繁主义,浓墨重彩,心里压根没有读者。然而那也是最精彩的一章,还被收录在美国摄影家 Alex Webb 的影集 Istanbul: City of a Hundred Names 的结尾。

帕慕克让从未去过伊斯坦布尔的我,对这座衰落中的名城产生了故乡般的情愫。书里的人与场景,和我记忆中贫瘠的华北平原,共享着一种内在风貌。

详见我的长评:

异国情调的边缘地带

-

在學術界謀生存

李连江

读来如沐春风的一本书。从选题到研究方法、从投稿策略再到怎么学好英语,李老师把压箱底的话全掏出来讲给你听。就算你不打算在学术界谋生存,那么小窥一下顶尖智慧人聚集的行业生态,也是有趣的。简体版名为《不发表,就出局》,有少少不同,但不影响大局。

-

被討厭的勇氣 :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也是大畅销书了。对我很有帮助。如果你在努力理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过往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本值得一读。

-

小挽:阿尼默漫画集

阿尼默

今年读的唯一绘本。太好了。画风、叙事、题材,都太好了。无需文字。

-

白萩诗选

白萩

白萩在2023年一月去世。他是台湾战后一代诗人的代表,历经岛内社会、经济、文化的剧烈转折,因而有话要说。我很喜欢他早年的作品,愣愣的无名业火,不知从哪窜出来。在生活庸常和炽烈欲望之间胶着,挺朋克的。以下摘抄一首:

《養鳥問題》
白文一百
黑文三十
阿火跟老妻在盤算
空間太小 
糧食很貴 
需要淘汰
需要淘汰 
哦,老天 
阿火得做上帝 
白文一百
黑文三十
價值誰曉得不變?
反正是一窩生
都有活的權利
可是空間太小
糧食很貴
阿火跟老妻在盤算
他得做上帝
祇有殺死精蟲
在子宮口
不要讓他生
不要讓他活
於是阿火把蛋摔破
卻看到:
未出世的自己
流血!
粉碎!!
死掉!!!

以上。未完待续。

李源

2023.12.29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