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豬公投,與賣不去中國的台灣虱目魚
昨天騎車經過松江南京路口時,看見反美豬公投的連署攤位。現場想連署的人,簡直可以用爭先恐後來形容──我長這麼大,好像還沒看過這麼踴躍的連署。
活動方瞄準的是剛下班的上班族,有些可能正要去接小孩外出吃飯,有些可能正要回家煮飯;現在想起來會覺得,大概也沒有別的時間點,比一天工作剛剛結束、正準備開啟家庭時光的時候,更適合喚起人類對未知的恐懼了吧。
於是又想到近期的兩個發現,而且恰好都跟科威特有關。
上個月做台灣養殖業的報導時,讀了不少文獻和數據,其中一項,就是台灣虱目魚的出口數據。很多人會譏笑 ECFA 裡的虱目魚,就是中國對台的「政策性採購」──虱目魚在中國其實根本沒有市場,有些漁民會笑說,很多契作賣去中國的虱目魚,最後都進到了解放軍的胃裡,因為「賣不掉,只好找軍隊來吸收。」
從貿易數據上來看也是如此。
台灣虱目魚最大的外銷市場的確不是中國,而是波斯灣地區的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美國。在所有被列入 ECFA 早收清單的魚類裡面,虱目魚顯然獨樹一格。
但問題來了:為什麼台灣的虱目魚會賣去波斯灣地區和美國咧?
突然間,我腦子裡像是接通了什麼。
我想起了我在科威特時,其實也吃過虱目魚──在菲律賓人開的餐廳裡。
科威特物價高昂、外食不便宜,有時候我如果吃膩學校宿舍的餐廳,就會跑去菲律賓人或南亞人開的餐廳吃飯。這種餐廳一般為移工服務(科威特有七成左右人口,都是外來移工,以來自菲律賓和南亞地區居多),價格也便宜。
最重要的是,我自從 2009 年在台北的菲律賓酒吧蹲過田野之後,就一直很喜歡吃菲律賓菜,而且覺得菲律賓菜比科威特的一些「假中國餐廳」,還更接近台灣口味一點。
其中,我尤其喜歡虱目魚酸湯(Sinigang na Bangus)。味蕾上的鄉愁,真的是騙不了人的:虱目魚一下肚,真的就會有回到台灣的錯覺。
想到我在科威特的經歷,台灣虱目魚的出口數據就很合理了:波斯灣地區、美國,正好都是擁有大量菲律賓族群居住的地區(不論是作為移工或居民)。換句話說,台灣的虱目魚出口,其實幾乎都是在服務居住在海外的菲律賓人。
然而為什麼他們不從菲律賓進口、而得從台灣進口呢?我遇到的養殖戶都和我說,菲律賓人養殖技術沒有台灣人好,產量光是菲律賓國內就吃不夠了,哪輪得到出口?所以只能跟技術好、產量大,又「賣不去中國的」台灣虱目魚養殖戶買囉。
於是我也才知道,原來台灣的養殖戶解救了海外菲律賓人的鄉愁,而菲律賓人開的餐廳,則解救了我三年前在科威特時的鄉愁。
另一件事情,則和產地標示有關。
除了吃菲律賓菜之外,我在科威特有時也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上台灣。
科威特政府要求餐廳必須公開自己使用的食材來源國,大部分餐廳也都會遵守。有次我去了一間泰國餐廳,無聊看了一下他們貼在牆上的食材來源告示,才發現──
他們的花枝來自台灣!(但我最後好像沒有點花枝XDD)
科威特政府要求餐廳標示產地的作法,其實也反映了一個事實:這是一個除了石油之外,幾乎毫無物產的國家,所有日常用品和食物,幾乎都得仰賴進口。台灣就很不一樣,我們有相對完整的農漁產業鏈,只要不算太挑嘴,其實是可以不用太依賴外國食物進口的。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台灣在產地標示這件事情上,一直做得不夠多。(韓國連辛拉麵都會用大字號凸顯脫水肉片和蔬菜的原產地)然而台灣如果要更加嵌合進世界貿易體系,勢必就需要對更多國家的農產品進行開放,此時更嚴格、更清楚的產地標示,就是不能不做的事情。
生活在今日的我們,本就難以自外於全球貿易體系。最近的美豬瘦肉精事件,以及街角的連署攤位,其實也都在告訴執政黨一個訊息:你如果不好好做產地標示,就是準備讓反對黨收割民氣罷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