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妖鏡

爸爸的兒子
·
·
IPFS
·
Mirror 確實是一面境

娛樂圈從來不缺偶像人設,各企業不斷產出各類型偶像,尋得好幾條成功方程式,將偶像產業發展得蓬勃不已。

不過,香港本土的偶像文化似乎從四大天王年代後無以維繼;英皇娛樂硬推的一些偶像,例如謝霆鋒、容祖兒、Twins、Boyz等等,都從高處掉落,無法與前輩們看齊。然後,進入社會運動年代,年輕人以至中年人都開始投入於較高層次的討論,偶像這個慨念狠的被貶至產品,一刻間不被需要。

忽然,本土炮製的 Mirror 男團在這個混亂、撕裂的世代爆紅。當中說及的又是什麼?

偶像其實是什麼

所謂偶像,定義就是被崇拜甚至膜拜的形像。偶像不一定是個人,甚至可以說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由各項元素交織起來的設定。人,或許只是一個載體;有些偶像連載體也不需要。

作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在不斷追尋。追尋真理、追尋知識、追尋自我。這追尋的過程中因著人的發展階段而跌宕起伏,加諸世事的錯綜複雜,人很容易便會迷失於其中。在那些時候,人的本能是尋找可以依靠的物事;偶像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方案。

從偶像看出迷失

既然如此,在某個時空下被你崇拜甚或痴迷的偶像,必然是為著填充你某些需要而存在的吧。

人類發展理論中總說及青少年在身體、心智上正處於高速發展狀態。他們有很大的需要,成長的速度很高,但也像一輛行駛很快的車,撞到什麼然後翻側的機會也很大。他們的身心都在急劇改變,速度快得連自己都無法掌控,容易迷失,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尋找身份認同成為青少年必經的過程,而偶像在這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青少年時期的你有什麼偶像

並不是每個青少年都會以娛樂人物為偶像;因為,每個青少年的需要都不一樣,著眼的地方也不一樣。所以,有些青少年的偶像是身邊的親人,例如爸爸媽媽;有些青少年的偶像是歷史上的偉人,例如唐太宗、甘地;有些青少年的偶像是宗教人物,例如耶穌、佛祖。

然而,無可否認,絕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以娛樂人物為偶像。

相對於其他,娛樂人物與我們的距離夠遠,同時夠近。

遠,在於他們始終是陌生人,不會讓人看到全相;我們看到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的人設,充分滿足我們的幻想之餘也框在我們的需求當中。畢竟,他們的人設擺在眼前,是我們自己去挑的;你的心裡縱有完美的父母模板,也無從去挑你真實的父母的人設。

近,就如上所說,因為他們是由我們自己來挑的,人設自然跟你心中想要的,或覺得自己想要的,最為接近。而人的本能是跟與自己相搭的人處得比較好,也比較喜歡親近自己喜歡的人;不都是常識嗎,也就與這偶像的慨念完美接上。

你的偶像,或多或少反映了當刻的你心裡追尋的

Mirror 反映的是怎樣的一種追尋呢?從一個不迷 Mirror 的人的角度,就是我的角度去看,就是年輕的男性肉體掛著中性帶羞澀的臉孔,頂著非常努力就能發展出才華的性格設定,加諸某些這個世代喜歡的元素,例如敢言、思想開放、有思考能力、專情等等。與韓式男團的差別其實不多,大概只有肉體(韓星都是鋼條肌肉型)和大男人主義了。

最讓我摸不著頭腦的,反倒是喜歡他們的人裡頭有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就是老早離青春期甚遠,結婚生子都嫌高鹷的人士。

當然,人類在追尋什麼這議題上不曾停歇;年齡並不代表一個人不再需要追尋什麼。好些人一直無法跨過青春期的坎,活成了一個大孩子,也是越發常見的事。即便是成功過渡青春期,也不代表再沒有需要追尋的事物。

只是,依然停留在從娛樂人物的人設中找尋變得有點讓人無奈。

聽說有一個非常疼愛妻子的丈夫特地訂製了一個人形攬枕給她作生日禮物,上面是 Mirror 某成員赤裸半身的照片。結果,該女子每晚都抱著這攬枕進睡,身邊疼愛她的丈夫形同路人。

第一道閃於腦袋的問題是,該女子跟那些沉醉於二次元遊戲女主的毒男在本質上有什麼分別。

第二道閃於腦袋的問題是,如果那丈夫每晚都抱著一個三上悠亞攬枕進睡,該女子又會有什麼反應。

包容,其實有限制的。

事實上,Mirror 就是爆紅了,無論我們能否理解。他們的走紅,也帶來了很多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也有些灰色的讓人不禁思考。

最近,莫管認同其方向與否,大台在節目製作上確實有改革的意志。最近推出的綜藝節目和劇集都比往年的有多點誠意和創意。本人並不追劇,但據聞最近播出的劇集【刑偵日記】在製作和劇情上都顯出大台改革的誠意。

然而,大台這回對撼的是由 Mirror 成員主演的改編劇【大叔的愛】數字上還是勝出,但在實質考量上顯然是輸了不少。

就劇集本身,大台出的是自家製作,即便是劇本依然跳不出探案類別;而對方選的則是改編劇,基本上原封不動搬字過紙就可以,連演繹方式也帶有日劇的卡通式誇張。

【刑偵日記】是正劇,題材走向現實偏暗黑;【大叔的愛】則是喜劇,BL 本身就不算是現實走向(BL 跟同志故事是兩碼子的事)論選取題材的勇猛度,前者自然稍勝。

但,時不與我。

大台一直以滿足鐵粉和中國大陸市場為方向,過去十年的製作都是老套絕倫,慘不忍睹。加上這幾年的社會運動以及 Mirror 出道前那『不需要這種偶像』的取態,大台早已流失很多幕後製作人材,也流失很多能欣賞高質劇集的觀眾。現在來推這種劇,即便是還沒夠火喉,對剩下的觀眾來說已是太嗆,吃不下去。

加諸這個時代人們對這類探案類別的本土製作嗤之以鼻,再不是無間道年代的吹捧,除非劇劇走向和定住極度偏頗,否則劇集就算放在 ViuTV 播放也未必能得到欣賞,

再說,人們都累了,覺得被疫情剝奪了出入自由的香港人很多都不想在這個時候看這太接近自己的暗黑片種;或許他們還可以看什麼變態犯罪劇集(例如 Netflix 的 Mindhunter)或低智片種,也不想看這太讓人自困的題材。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有爆紅的 Mirror。就算是 ViuTv 播出什麼很好的劇集,都會被有 Mirror 的劇壓下去。

在這樣的氛圍裡,我會問,改革於大台還有什麼意義?就如其他改革一樣,對港豬而言有什麼意義?

Mirror 確實是一面境

曾經『認真你就輸了』是大家總掛在咀邊的話。對於娛樂行業,說到那麼淺白是娛樂,為什麼要這麼認真?

因為,它是一個載體。

每每想要把娛樂圈裡所有人和事都撥歸玩物喪志之列時,總會想到韓國的『熔爐法』台灣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甚至一代又一代被翻拍無極限的金庸小說系列。然後,會想到在背後默默耕耘的各類人物,作家、編劇、剪接、攝影、配樂、導演,還有很多很多的角色;他們可以協助產出一堆如紙片般薄的偶像,也能把值得討論的題材、值得流傳的藝術帶給更廣大的受眾。

或許該感激 Mirror 的爆紅,讓 BL 這個在大陸快將被覆滅的題材終被引入香港的大眾媒體,也引證了香港觀眾並不都是何君堯之流。

然而,我們又是否能從這波風潮之中看出更多值得思考的東西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