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色市徵文推薦|遊走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
提出碼色市之後陸續看了參與的徵文,每一篇都很喜歡,每一篇都想推薦,所以最大化到三篇推薦。這三篇文章涉及了「碼色市」概念下的不同領域,創作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通過虛構和非虛構的寫作表達了作者心中打碼的故事。
第一篇|小說-採 @午月
小說是以這樣的引子開始的:
村裡的人越來越少了,在端桂師父住下的時候,只剩下十餘口人。在官方最機密的檔案裡,對於這個現象僅有短短的一行:「向繁滋疾厄,失少壯。」
僅這一句話就引得我這個讀者想要一直讀下去。我總是想讀一些什麼縣誌,想像好多簡短的一句句話背後藏著什麼故事。《採》正是滿足了我這個念想。
故事開始先是把一個「向繁滋疾厄,失少壯」的情況擺出來,吸引讀者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刨根究底,然後緩緩展開故事。
在我這個讀者的眼中,故事的中心在於那位皇城首富的千金,她的一生的悲劇怎樣在新婚時刻突然發生,人生怎樣在短暫的時刻斷裂,然而,「她」卻一直在延續。
有時候我常想,當一個人的生命滿是悲劇的時候,Ta會想讓自己的那個「我」在世界或者冥界或者陰陽之間繼續存活下去嗎?繼續採?繼續觀察?繼續(製造)悲劇?《採》就是回答如上問題的一個短故事,並且在不長的篇幅中將戛然而止的生命主體延續下去了;其比喻也是故事的看點;我也喜歡一個沒有具體時代、具體地點的故事,正如「女性沒有國家」一樣,這個故事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由你去猜。最後,讀故事的目的已經不是要找出「失少壯」的原因了,而是跟「她」一起感受那個永恆的、曾受盡傷害的身體所進行的一場曠日的彌補——是為「採」。
第二篇|他碼的父親 @孤立子
看到題目中的諧音後沒想到作者用一個故事詮釋了並不一定是情色的打碼,這個要打碼的是父子關係、是疏離的父母與子女,這樣需要打碼嗎?我卻好理解這樣的打碼。
在成長過程中,儒家文化下一般是小孩承受的比較多,正如故事中的「他」。每一個人都是從孩童時期過來的,可是為什麼並不是所有的為人父母都會去設身處地為兒女考慮呢,相反,總是讓兒女理解他們,要懂事;兒女長大了,沒有跟父母建立良好的感情,父母會反過來再倚老賣老,反覆要求孩子理解年老的父母⋯⋯在這樣的game中,孩子永遠是沒有辦法追上父母的,可卻只有拼命追,拼命懂事,彷彿這樣終於就能得到父母那裡施捨的愛了,其實,成年的兒女都會有一個時刻會意識到——
父親自己又慢慢年老,需要「兒子」填補他心靈上或物質上的需要。他不敢斷言父親沒有後悔或抱歉的感覺,但他強烈感受到的是父親看他如一顆有利可圖的「搖錢樹」,令他也看自己不是人,而是物品,自卑感油然而生。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是可以通過感受來瞭解的,就算我們的理智一再嘗試說服我們自己,你會感受到愛究竟在不在。是時候祭出這張圖片了👇
可惜,對於為人父母的保護依舊能夠讓這個話題打碼。比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只有一個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等等。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這個話題值得被討論,值得關注,不應該污名敢於說出來自己兒時創傷的「他」們,社會本就沒有給予兒童話語權,更給了嘗試說出來的他們一種「不孝」的恥辱感,這一切都應該被重新思考,不被打碼。
第三篇|神啊,為何要給我這樣的考驗? @qianwen
我猜,這是一篇非虛構的作品,是因為封面的小圖應該正是作者這句話的印證👇
我握紧了我的拳头,我要为身而为人的尊严而战,那天我纹了never give up 这句话在我的手背,让这句话提醒我不要放弃身而为人的意义
看到這裡,總想給一個擁抱🫂,如果是虛構的,這個🫂就給故事裡的「我」,為了紋下的那句話,為了「我」的勇氣,為了「我」賦予生命的意義⋯⋯
作者通過講述「幻聽」的故事觸及了另一個打碼的話題——精神疾病,這個話題同樣是被重度汙名、重度扭曲的,而患者們不可以也不應該承受這麼多汙名。疾病就像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開篇所說一樣,
Illness is the night-side of life, a more onerous citizenship. Everyone who is born holds dual citizenship, in the kingdom of the well and in the kingdom of the sick. Although we all prefer to use only the good passport, sooner or later each of us is obliged, at least for a spell, to identify ourselves as citizens of that other place.
——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每個人從出生就持有兩個公民身份,一個是健康王國的公民身份,另一個就是疾病王國的。雖然我們都想只用健康王國的那本護照,可誰不早晚得病呢?但是精神疾病一直有一種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游離狀態。如果一個人的腿摔斷了,他吃藥、打石膏、靜養,每個人都照顧他,因為他的病看得到、摸得著;可是一個人如果幻聽了,他吃藥、靜養該怎麼跟身邊的人解釋呢?又如果,他身邊的人就是那些聲音的來源呢?那個背負著看不見的傷疤的患者在人們眼中該怎樣被對待呢?還好故事中的「我」「还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让我还能进入社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物质上的小成就」,能夠給予支持的家人和朋友真棒。
「我」在故事中為讀者展示的是人生的起落、面對生命的勇氣、活力,相信讀者能夠感受得到。
結語
標籤🏷️下的每篇作品都好棒,能夠讀到,不勝榮幸🙏感謝@Jeger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