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_Art┃当代艺术应该高高在上吗?

英格Inga
·
·
IPFS

一位读理工科的美国朋友跟我谈起艺术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我理解艺术有些困难”,我相信很多中国朋友也感同身受。的确,当代艺术的抽象风格和概念化确实会劝退一大部分人,而被精英主义裹挟的古典艺术(这里泛指20世纪前的艺术)又给人以冷冰冰的距离感,再加上某种故意把它神秘化和神圣化的力量,艺术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了。

Martin Creed, the whole world + the work = the whole world,1998

“艺术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还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词汇。当一个人被介绍成是艺术家时,周围的人大多会投来赞赏、仰慕、惊讶或是肃然起敬的目光。我们下意识的认为,艺术家和普通人不一样,而艺术品也和一般的物品不一样,它是应该被小心呵护、只可远观而不能触摸的。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艺术也被当成是像口红、包包、豪车一样的虚荣工具,而且它比这些消费主义的商品更具震慑力,使得那些认为自己不懂艺术的观众更是落荒而逃。在法国,“艺术家”更多的指代一个职业,一个如同导演、编剧、写作者一样的文化从业者。他们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品”,也像电影、小说一样有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研究型的作品也有成熟的展览体系和各种各样的驻地项目支持艺术家的创作)。但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艺术的神秘性、权威性和精英主义,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并不是我们的社会所独有的。

这些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资本的、政治的和机构的运作,也有艺术家自身的期待,但最不可忽视的,是观众的仰慕态度和自我约束。前几天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听了一期讲博物馆看展礼仪的播客节目,就像是在讲听古典音乐会的着装礼仪和行为规范。我们知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艺术作品大多是属于“过去时”的作品,它们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先锋的(举个栗子,反学院派的印象派和反古典艺术的波普艺术),但在当代社会,像文物一样在博物馆展出,它们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品(研究用途除外),听古典音乐也是一样,它们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产物。这种尊重作品的态度本身一定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把这种态度衍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化,就带上了一些别样的色彩。这就是我想说的,观众自身的自我约束。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艺术呢?其实“艺术”和“艺术家”都是非常年轻的词汇,它的诞生也不过才几个世纪。而在“艺术”这一词汇诞生之前,艺术一直存在。“艺术”之前的艺术,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艺术是不一样的。我们所熟知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并非是受人追捧的明星,而是为贵族工作的画匠,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木匠、医师等同。他们的“艺术品”,在当时也是像名贵家具一样的商品,目的是帮助贵族提升社会地位,而非放在博物馆里让我们去膜拜。直到瓦萨里写了《艺苑名人传》之后,这部并非完全真实的、刻意抬高美第奇家族所赞助的艺术家身份的“巨作”,“艺术家”的地位就开始不断攀升,逐渐变成权威和让人敬仰的对象。20世纪初那些先锋的艺术家们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这才有了杜尚的小便池和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以及达达主义和激浪派,借此来讥讽这种被精英化和权威化的艺术。可是,纵使是在20世纪如此前卫的作品,在当代也逃不过“被权威化”的命运,现在它们被珍藏在博物馆里,让观众欣赏、膜拜、思考和摸不着头脑。

艺术的功能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文艺复兴以前的艺术服务于贵族;18、19世纪以来,随着贵族的渐渐没落,艺术向下扩展到中产阶级和文化精英;而到了20世纪,先锋的艺术家们致力于推翻古典艺术,创造一种思考性的、反应当代社会思潮的、由艺术家自主创作的艺术;到了当代21世纪,最前卫的艺术并不是那些被收藏在博物馆和大型机构里,定期巡回展出、没有太多新意的“过去的记忆”,而是属于那些跨领域合作、突破自身局限,与前卫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潮相结合,揭示社会现象、思考人类未来的艺术家。当然,这里并不是要否定机构型的艺术,它与商业艺术一样,具有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只是想要告诉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不要被那些被权威化了的艺术唬住,在他们之外还有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回到题目里提出的问题,艺术应该高高在上吗?我的答案是,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艺术就在那里,是我们自己的观看方式,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你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物品、一首让你愉悦或是刺耳的音乐、一部文艺电影,或是一首小诗。你不必要赞赏他、仰慕他和崇拜他,如果他能给你带来快乐和启发,那它对你来说就是一件好的作品,但如果它给你带来的更多是困惑和胆怯,那我建议你立马走开,这或许对你来说并不是一件好的作品。保持这样的态度会让你更真实的看待面前的艺术作品,放下担心和紧张,认真的去思考它对你的价值,然后再决定,到底要不要爱上它。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英格Inga在法国学习艺术理论 分享艺术见闻 Insta: yingyyaaa 微信公众号: 再见艺术(Bye_Ar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莫里齐奥·卡特兰《喜剧演员》,用12万美元记录当代艺术世界

艺术指南┃B站艺术科普类up主推荐

向苦艾学习,给艺术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