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地攤
我很喜歡吃魚,超市只有包裝好的魚柳,高檔魚店的魚又放得像百貨公司陳列品,我看得周身唔聚財,忽然懷念幾年前居於南倫敦時相熟的魚販。
Deptford High Street 每逢星期三、五和六會化身為市場,乾濕貨各佔一半。平日也有一間魚店開門,我卻獨愛那擺攤那一家,總等到有市場的日子才吃魚。我自己一個人吃不了多少,每次就買一件,大叔也不嫌,間中還興致郣郣向我介紹各式我從未在亞洲見過的魚,還告訴我他老婆會如何煮,有點像香港街市的賣魚佬,讓我覺得格外親切。
倫敦各處都有這種Flea market / Farmers market,我家附近也有,只是無魚賣真是氣死我了。歐洲城市也如是,一開始到巴黎遊玩時,會去旅遊書中介紹的著名市場,後來發現每次租住的地方附近,周末早上都有地攤,已經好久沒再跑Marché Saint-Martin 了。
除了吃的,還有很多好玩的的。在東倫敦的Kingsland Market 比較貼地,其規模之巨大、貨品種類之繁多有如將大埔街市和女人街合併。 Brick Lane 和 Camden Market 已經成為景點,不必再介紹了吧,雖然被嫌士紳化,但市場內設有一定數目的舖位,日租幾百港幣有交易,讓人一試新手。
這些看似高度管理的市場,都是由沒有完善規劃,在今天看來會影響市容的地攤開始。中外遊客必到的潘家園,十幾年前也沒有被規劃成為古玩市場,只是部份人生意做得好,吸引大量客人,客人又吸引買家,買家多了就引入制度而慢慢成形的。
地攤能不能救經濟,我說不上來,但說地攤會不利城市管理和影響生活環境,就好比說生個孩子就整污糟屋企。你生個孩子不會教嗎?不生你家就很乾淨嗎?我覺得污糟邋遢的人,有沒有孩子都一樣污糟邋遢,乾淨的人亦然。管不好的城市,有沒有地攤都管不好,就算將所有買賣都塞入商場,一樣管不好,只是益了地產商。
批評地攤的人說治理城市如治國一樣,都是烹小鮮,說得太對了。要蒸條靚魚,火候太大不嫩,太小又怕不熟,但更重要是先有鮮啊。不放生,何來鮮?
p.s. 寫完快晚上十一點,邊寫邊想著蒸魚,餓了 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