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主主义哲学、劳动哲学与劳工文化
王江松文集(1~4)销售链接
亚马逊:1、《王江松文集》卷一:《中国社会民主主义论纲》
https://www.amazon.com/s?k=中国社会民主主义论纲&ref=nb_sb_noss
2、《王江松文集》卷二:《劳动文化学:当代中国的劳工意识》(上下册)
https://www.amazon.com/s?k=劳动文化学&ref=nb_sb_noss
3、《王江松文集》卷三:《致敬底层:当代中国的劳工运动》(上下册)
https://www.amazon.com/s?k=致敬底层&ref=nb_sb_noss
4、《王江松文集》卷四:《广东工人运动考察报告》
https://www.amazon.com/s?k=广东工人运动考察报告&ref=nb_sb_noss
谷歌:https://play.google.com/store/search?q=王江松&c=books
一、社会民主主义哲学与劳动哲学
社会民主主义哲学是从劳动者视角出发建立的人性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我们进一步可以把这样一种哲学称之为劳动哲学或劳工哲学。劳动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上升到人性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劳动哲学,是广义的劳动哲学,它着重研究劳动的本质和功能、劳动者的本质和特征、劳动与人性、劳动与人权、劳动与价值、劳动在社会分工和合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异化和劳动解放、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等一般的问题;狭义的劳动哲学,是介于最抽象的哲学世界观(包括存在论、人性论、价值论、认识论)与具体的劳动科学(如劳动关系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政治学、劳动伦理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美学、劳动教育学、劳动法学等等)之间的一门中介哲学、部门哲学,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位置相当于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等等哲学分支学科的位置;它在广义劳动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劳动与产权、劳动与资本、劳动与管理、劳动与科技、劳动与政治、劳动与社会、劳动与文化、劳动分工与劳动协作、工会运动与合作运动的相互关系。
二、劳动哲学与劳动文化(劳工文化)
在人类文化体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帝王文化、贵族文化、暴力和战争文化、政治和权力文化、财富和资本文化长期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虽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力图代言劳动者,虽然劳动者也分散地、自发地创造出一些文化产品,但劳动文化在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生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本身被框定和禁锢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之下而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直到近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劳动文化才真正浮出历史的水面。
回顾历史,最初,劳动与文化两者处于原始的统一之中,但也包含了对立的萌芽,主要表现在少数劳动者的精神发展和文化创造要求与原始劳动共同体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劳动与文化处于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之中,但这种对立也不是绝对的对立,两者之间仍然具有统一的一面,主要表现是劳动和劳动者仍然拥有对文化的需求,而文化和文化人也仍然在通过一些有限的途径反哺劳动。在这一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劳动与文化重新得到统一的、合二为一的要求,出现了劳动文化化和文化劳动化的趋势,于是,“文化劳动”与“劳动文化”的意识和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文化劳动,就是劳动的文化化或向文化的提升,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化含量和文化水平的劳动,也就是具有较高主动性、积极性、精神性、创造性、自我实现和自我享受性质的劳动,是与简单劳动相对而言的复杂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而言的智力劳动,与异化劳动相对而言的自主劳动,与谋生劳动相对而言的自由劳动。
所谓劳动文化,是扬弃劳动与文化的对抗性冲突的另一向度,是文化的劳动化或向劳动的回归,是一种伸张劳动的价值和地位、伸张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劳动者的经济政治主体、精神文化主体和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一种与官僚文化、贵族文化、地主文化、资本文化等统治阶级文化相对立的劳动者和平民大众的文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of the labor)、依靠劳动者(by the labor)、为了劳动者(for the labor)的文化。有了这种文化,劳动者和工人阶级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形成明确的阶级意识和社会意识,才能具备与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政治博弈的文化条件。
在内容构成上,劳动文化是一个以劳动哲学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包括各种文化要素、层面和环节在内的文化结构和文化体系:
1、劳动哲学(劳工哲学意识)
劳动哲学是劳动者对世界、社会、历史、人生的基本看法,即使是一个不识字的、没有文化的劳动者,脑海中也一定具有诸如此类的看法,这是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基本信念、解释、希望和理想。诚然,在千百年来阶级对抗的社会,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哲学和意识形态灌输到劳动者的头脑中去,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但是,在长期的劳动创造过程中,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长期改变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过程中,劳动者们也积聚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生活智慧和哲理,并通过种种民间文化形式表达出来了。劳工学者有责任把这些民间劳动哲学思想总结起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劳动哲学思想体系,并且为整个劳动文化提供人性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基础。
2、劳工经济意识
劳工经济意识是劳动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对经济生活的看法。从内容上,劳工经济意识包括劳工对经济制度、经济关系、经济发展趋势的认知、评价和愿景,与劳工对自身经济地位、经济权利、经济前途的认知、评价和愿景;从层次上,劳工经济意识包括劳工个体的经济意识和劳工阶级的经济意识。传统的劳动经济学也会顾及到劳工经济意识,但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更多地把劳动作为一项客观的生产要素,研究其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方法论上忽视劳工经济行为和经济意识对于劳动经济关系的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劳动经济学长期以资本及其经营管理作为经济结构中的主导要素,隐含或公开宣示资本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而把劳动要素仅仅看作是劳动力商品。因此,就有必要建立和发展一门基于劳工经济意识的劳工经济学或工人经济学,从劳工立场出发重构劳动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
3、劳工政治意识
劳工政治意识是劳动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对政治生活的看法。从内容上,劳工政治意识包括劳工对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发展趋势的认知、评价和愿景,与劳工对自身的政治地位、政治权利、政治前途的认知、评价和愿景;从层次上,劳工政治意识包括劳工的微观政治意识与劳工的宏观政治意识。劳工政治意识是劳工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劳动者要求提高和保障其政治权利、改造劳动政治关系和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和呼声。我们可以把劳工政治意识的系统表达称之为劳工政治学。
4、劳动心理(劳工心理体验)
劳动心理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之中发生的一般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劳动者不是机器,而是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等种种心理活动的生命体。究竟在什么样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才会感到自由、愉快、心理健康、精神和谐呢?究竟需要创造什么样的劳动条件、建设什么样的劳动管理、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内容,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充分发挥和发展起来呢?另一方面,劳动者本身要进行一些什么样的心理调整,才能适应客观的劳动规律和要求呢?这些都是摆在劳动者和整个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主流的劳动心理学在美国又叫做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在英国又叫做职业心理学,在南非又叫做工业心理学,在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又叫做工作与组织心理学,主要研究甄选与安置、训练与发展、绩效管理、组织发展、工作生活质量、劳动效率与劳动健康等问题,基本上是站在资方的立场上研究劳动心理,因此,作为劳工文化之重要方面的劳工心理学,当然应该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为消灭病态的和异化的劳动,为劳动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为劳动者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劳动伦理(劳工道德意识)
劳动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绝对基础,因此,尊重劳动是人类的一项首要的美德和道德命令,勤劳敬业和勇敢创造成为第一项劳动伦理;劳动过程是一群人乃至无数人的分工协作,因此,公平竞争与互助合作就成为第二项劳动伦理;劳动既是谋生手段,又是发展自己体力和智力、天赋和才能的基本途径,因此,自食其力与自我实现就成为第三项劳动伦理;当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运用暴力、欺诈等种种手段肆意剥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权利、破坏了上述三项基本劳动伦理时,那么,反抗压迫和剥削,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就成为第四项劳动伦理。劳动伦理或劳工道德意识也是劳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如果缺乏自己的劳动伦理,就只能接受权力伦理或资本伦理的支配和奴役。劳工伦理学,作为一门系统发展起来的人文科学,要总结和提升民间劳动伦理,倡导更为先进的劳动伦理,为劳动者的解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持。
6、劳动美学(劳工审美意识)
劳动审美是劳动者阶级在漫长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审美需求、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的总和,劳动美学是研究劳动与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关于劳动审美,马克思的精辟论述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首先,劳动过程作为人类自由自觉的类活动,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也就是人类既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性又按照自己的目的性进行生产,并且使两者达成一种奇妙的统一,这种奇妙的统一就是美的;第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种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中,人可以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一种自我确证和自我享受,而这正是一种最本质的美感享受;第三,正是通过漫长劳动过程的改造,人的五官感觉由自然的器官变成了人化的器官,变成了灵巧的四肢、能观赏美景的眼睛和能欣赏音乐的耳朵,等等。正是在长期劳动审美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劳动美学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7、劳动文学(劳工文学)
劳动文学首先是劳动者在漫长劳动过程中用文字形式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谣、民谚、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近现代以来,诗歌、小说、散文成为劳动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劳动文学中,劳动者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等等,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和表达。在草根劳动者原创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一部分知识分子加入了劳动文学的创作队伍,产生了像哈代、高尔基、斯坦贝克、肖洛霍夫、老舍、周立波等等劳动文学巨匠。
8、劳动艺术(劳工艺术)
劳动艺术首先是劳动者在漫长劳动过程中以视听形式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包括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曲艺、工艺、相声、小品、戏剧、电影等等,近现代以来,尤以音乐、绘画、戏剧、电影成为劳动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正是在草根性劳动艺术作品的感召下,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加入了劳动艺术的创作队伍,出现了像卓别林、奥尼尔、布莱希特、柯勒惠支等等劳动艺术大师。
9、劳工文化传播
劳工文化产生以后,必然要通过各种媒介、媒体、手段、工具、通道、渠道等等在劳动者内部和整个社会范围内得到传播。从前,由于报纸、出版、广播、电视等主要的传播媒介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劳动者要进入其中门槛太高,因此,劳动文化作品就只能够得到一些零散的传播,甚至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而失传了。互联网和多媒体的革命正在改变这一切。现在,受过中等文化教育的劳动者,也能熟练地掌握手机、电脑、照相机、摄像机,会制作各种各样的数字产品,通过网络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等等向整个社会乃至向全世界传播。这就为劳动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劳动者及其知识分子代言人应认真研究这一新情况,抓住这一新机遇,为劳动文化的传播打开最为广阔的通道。
劳动文化学(劳工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紧紧抓住劳动的精神性、主体性、主观性方面,依据一定的哲学价值观,立足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把劳工意识和劳工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强烈价值取向的劳工文化体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