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香港編織文化介面? - 俞若玫

織梭 jig1saw1 跨媒介文化計劃
·
·
IPFS
·

「織梭」跨媒介文化計劃很有視野,適時地在疫情及運動後,提出以藝術創作來反思香港文化本質,找來一班不同界別的創作人共構文化想像,並系統地以:殖民、 邊緣、 混雜性及 制度化來作為大家思考的切入點。

但是香港的歷史及文化脈絡實在龐雜,要認真梳理絕不是一時三刻的事。策劃團隊一直很用心去用「跨身體」、「跨空間」等面向,嘗試讓大家聚焦地共同出發,再有機地去發掘及分享自己關心的關鍵字,並以理論文章、專家講者分享、現場行為藝術的展現,來開拓我們共享的知識基礎及身體經驗。大家也曾各以自己的創作來回應不同的面向。但是,每個文化節點都是大山,哪怕是如何紀錄香港的植物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大家想法可能很多,有關公共空間的、有關另類文化的可能性,有關資本市場勞動的徒勞,有關創傷記憶的,有關社區的複雜內蘊,有關香港美學的開發等等,如百川分流,「如何」整合,如何綜合為一個有方向性的整體,實在不是一、兩年有可能看見的事。因此,我更欣賞當中建立的介面: 議題和創作者之間、創作者及創作者之間,還有創作者和觀眾之間。

十二位參與的藝術家五湖四海,不同年齡,不同創作媒界及經驗,有互相認識,有完全陌生,各有工作,各在不同文化線上奔馳,單是定時見面也不易。雖然每次相聚大家都閞放地分享及積極討論,但議題實在既多又複雜,大家都很想認真去思考,但沒有清晰的框架及可支撐在一起的力點,反而難有具體的、單一的東西去落實處理。再來是,大家平日工作已很累。精神疲憊是一個很現實的挑戰。

因此階段性的展覽名為《並置的聲音》是恰如其分的,我們十二人各去發展及創作自己關心的議題,但在同一空間發聲,又隱隱地微細相連,中間有未看得見的絲線,未成篇章,卻放出了線引。看過展覽的人,大概也會認同我們這個組合是非常新鮮的,作品面向不同,但念茲在茲的仍是香港文化的在地性及本質內核。


這個計劃可能未很成熟,但很享受creative collective 的初步成型,不同媒界的朋友能彼此看見,互相聆聽及理解,沒有成見地坦蕩分享,對獨立創作人來說是難言的幸福。這個計劃在操作上、在連結界面的方法上,可以有更多的進步,但至少已經作出了一次絕不簡單的起步,策展團隊以無限耐性及溫柔,穿針引線,構建不同介面,也拉開了參展觀眾及參加分享會的朋友的成份,這是很有趣的結果,希望可以延伸及累積當中的經驗及能量,再繼續走下去。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織梭 jig1saw1 跨媒介文化計劃十二位藝術家共同發問 什麼是香港文化? 如何以共享經歷打開交流空間? 如何超越「走/留」的二元對立,用更闊的視野審視香港人身份? 本計劃連結跨媒介、跨地域的香港藝術家,希望以創作持續編織香港的文化討論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展演二:《心如飛絮、氣若游絲》創作分享 (謝昊丹)

轉載明報文章 - 《香港有座傻人塔》

織梭計劃工作坊反思 - 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