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溝通中找到你、發現我自己(用戶體驗帖)
讀博士時,被調侃已經不會說「人話」了,因為說的話太多術語,別人都聽不懂,不知道你要講什麼。
學校裡有「三分鐘競賽」,三分鐘內將你的研究項目說清楚、生動吸引到最大的關注。一直接受導師的訓練,要在大街上和人偶遇時,將自己做的事情,幾句話內講給對方聽,讓對方聽得興致勃勃,而且即使沒上過學的人也能聽得懂。
加入Matters平台時,很興奮,期待深度交流,但挑戰隨之而來:
第一步是學習寫討論稿,而不是長篇大論成熟論述,也不是辯護自己的觀點,更不是為自我ego辯護。討論稿,簡單明了把問題和想法說清楚就好,重要的是如何再深化議題。
深入討論了,不同專業背景下,中港台到世界的背景下,同一個名詞的意思其實常常不一樣。catachresis (詞語誤用)本身是語言翻譯和文化翻譯過程中常見的現象,誤不是錯誤,是反映實際經驗、觀念變化的一個過程。然而,問題是,尤其是形而上學範疇的討論,怎麼樣可以做到通俗易懂,推進深入討論?是不是在用特定的概念時,括號注釋通俗解釋下這個詞?用隱喻是一條出路嗎?
matters上有不少言簡意賅的溝通、寫作大師,請不吝賜教。
再有一個困惑,是matters的頁面,如果這是一個永久保留、MAT通貨流通的寫字版面,有沒有辦法做一些幫助閱讀者的目錄、編排、推介?比如感覺現在一打開頁面話題基本跟時效性、時政關係比較多,看不過來。想象一下,十個月后、十年後,讀者看的是什麼?比如我對「不死immortality」的想象和討論會很感興趣,但只是偶爾搜索碰到這個討論。有沒有想過一種辦法,在首頁有一個板塊,是留給沒有時效性內容的討論的優質話題?
真的想發現、發展可以不斷深入討論的對話者,也重新發現自己。以後會繼續在這裡貼用戶體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