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37《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19:這是個不講「禮」的時代,不表示我們不尊重禮

鱷魚把拔
·
·
IPFS
·
這是個不講「禮」的時代,不表示我們不尊重禮

──────────原文──────────

晉焚楚軍,火數日不息,文公嘆。左右曰:「勝楚而君猶憂,何?」文公曰:「吾聞能戰勝安者唯聖人,是以懼。且子玉猶在,庸可喜乎!」子玉之敗而歸,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貪與晉戰,讓責子玉,子玉自殺。晉文公曰:「我撃其外,楚誅其内,内外相應。」於是乃喜。

六月,晉人復入衞侯。壬午,晉侯度河北歸國。行賞,狐偃爲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軫之謀。」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説我毋失信。先軫曰『軍事勝爲右』,吾用之以勝。然此一時之説,偃言萬世之功,柰何以一時之利而加萬世功乎?是以先之。」

冬,晉侯會諸侯於温,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陽。壬申,遂率諸侯朝王於踐土。孔子讀史記至文公,曰「諸侯無召王」、「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

丁丑,諸侯圍許。曹伯臣或説晉侯曰:「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今君爲會而滅同姓。曹,叔振鐸之後;晉,唐叔之後。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晉侯説,復曹伯。

於是晉始作三行。荀林父將中行,先縠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七年,晉文公、秦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於文公亡過時,及城濮時鄭助楚也。圍鄭,欲得叔瞻。叔瞻聞之,自殺。鄭持叔瞻告晉。晉曰:「必得鄭君而甘心焉。」鄭恐,乃閒令使謂秦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得矣,而秦未爲利。君何不解鄭,得爲東道交?」秦伯説,罷兵。晉亦罷兵。

九年冬,晉文公卒,子襄公歡立。是歳鄭伯亦卒。

──────────翻譯──────────

晉國焚燒了楚軍陣地,熊熊大火幾天不熄滅,晉文公嘆息著。

左右大臣們說:「戰勝楚軍而您還有憂愁,為什麼呢?」

晉文公說:「我聽說打了勝仗而能心情安定的,只有聖人才能如此,我因此恐懼。況且『子玉』還在,怎麼可以歡喜呢?」

「子玉」打了敗仗回國後,「楚成王」怨他不聽自己的話,貪圖與晉國作戰,因此斥責了子玉,子玉為此自殺身亡。

晉文公說:「我們從外部攻打楚國,楚國在內部誅殺大將,內外相互呼應。」這時晉文公才表現出歡喜。

六月,晉國人送「衛侯」回國。壬午這天,「晉侯」渡過「黃河」向北返回國。晉文公論功行賞,「狐偃」得到第一。有人說:「城濮的戰事,是靠『先軫』的計謀。」

晉文公說:「城濮的戰事,『狐偃』勸我不要失去信用。『先軫』說:『軍事以打勝仗為重。』我採用他的意見取勝。可是,這是一時之見,『狐偃』說的話是萬世之功,怎麼可以把一時的利益加在萬世的功業上面呢?因此,『狐偃』的功勞排在前頭。」

冬天,晉侯在「溫」這個地方會見諸侯,想率領諸侯去朝見周王。晉侯擔心力量不夠,害怕諸侯中有人背叛,就派人告訴「周襄王」到「河陽」那裡巡狩。壬申日,晉侯便率領諸侯到「踐土」王宮那裡朝見周王。

「孔子」讀史書看到晉文公的這段記載,說:「諸侯無權召喚周王。『周王巡狩河陽』的記載,是《春秋》在避諱此事。」

丁丑日這天,諸侯包圍了「許國」。「曹伯」的大臣中有人勸告「晉侯」說:

「齊桓公會合諸侯而保存異姓國家,今天您會合諸侯卻滅亡同姓國家。曹國,是『曹叔振鐸』的後代,晉國,是『唐叔』的後代。會合諸侯國而消滅兄弟國家。這不合乎禮。」晉侯高興,恢復了曹伯地位。

這時晉國開始建立「三行軍制」。由「荀林父」統率中行軍,「先縠【先軫之子】」統帥右行軍,「先蔑」統帥左行軍。

晉文公在位第七年,「晉文公」、「秦繆公」共同圍攻鄭國,因為鄭國在晉文公流亡經過時輕賤無禮,以及在城濮之戰時,鄭國又幫助了楚國。他們包圍鄭國,是想得到鄭國貴族「叔瞻」。叔瞻聽說這個消息後,便自殺了。鄭國人帶叔瞻的屍體向晉君回報。

晉君說:「一定得到鄭君才甘心。」

鄭君恐懼了,就趁機派使者對「秦繆公」說:「滅亡鄭國,增強晉國,對於晉國是有利的,對於秦國不會有利。您為什麼不撤去對鄭國的圍攻,得到秦國在東方路上的友好國家呢?」

秦伯很高興,撤走了軍隊,晉國也隨後撤了軍。

晉文公在位第九年冬天去世,兒子「晉襄公」「歡」即位。這一年,「鄭伯」也去世了。

─────────解說與心得─────────

著名的城濮之戰結束了。晉國燒掉楚軍陣地後,晉文公並沒有感到高興,直到楚王斥責將領「子玉」,導致子玉自殺,晉文公才露出欣喜的模樣。看來,這場戰爭晉國應該也打得很辛苦,甚至說有點僥倖,才會讓晉文公那麼在乎對方將領「子玉」是否還在。

我想,當初晉文公決定以「退避三舍」之約為由,讓中軍撤退,也許真正的原因是擔心敵不過楚軍,只是沒想到楚將子玉的堅持追擊,才導致戰局逆轉吧!?

另一方面,心情不錯的晉文公回國後,開始論功行賞時,竟然沒有讓提供計謀離間衛國與鄭國的「先軫」列為首功,反而讓堅持不用陰謀詭計的「狐偃」,也就是晉文公的舅舅「咎犯」列為首功!?為什麼晉文公會如此決定呢?難不成是因為狐偃是自己的舅舅,所以就偏袒自己人嗎?

根據司馬遷的紀錄,晉文公之所以讓狐偃列為首功,主要是因為狐偃堅守「禮」的規範,如果真要成為領導諸侯的霸主,還是得以身作則,遵守禮制才對。只不過,因為一時的需要,所以晉文公才在戰場上選擇了「先軫」的陰謀詭計。這才讓晉文公認為,狐偃的想法是萬世之功,先軫的計謀只是一時之計。

看來,晉文公並沒有因為擊敗楚國而被勝利沖昏頭,他仍清醒地知道自己更重要的使命,就是成為能號令諸侯的「霸主」。

只不過,這個新任霸主似乎對自己的實力仍沒有太大的信心,因此竟然很失禮的要求周天子到指定的位置巡狩,自己再帶著諸侯們前去朝見天子。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我想晉文公應該覺得自己其實贏得很僥倖,加上長年流亡的擔憂下,才會不敢親自帶領諸侯們浩浩蕩蕩地去朝見天子,而是選擇了權宜之計,讓天子到他認為相對安全的地方,再帶大夥一起去朝見。

在這件事情上,司馬遷也特別以「孔子」的話來告訴後人,所謂的《春秋》筆法,就是會「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但為了避免後人看不懂,司馬遷還是特別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以免真相無法被後人知曉。

接著,集合了各諸侯後,晉文公竟然打算帶著大家去圍攻「許國」,不禁讓人拿他與上一位霸主「齊桓公」進行比較。相較於齊桓公是號召諸侯濟弱扶傾,晉文公竟然是帶著諸侯去欺負同姓諸侯!所幸,晉文公聽到勸諫後,大多都能接受建議,這應該也是晉文公能成為霸主的關鍵之一。

只不過,後來晉文公還是因為當年流亡時的經歷,聯合秦國功打了鄭國,甚至揚言要得到鄭國貴族「叔瞻」。這位「叔瞻」當年曾勸鄭國國君重用流亡的「重耳」,但倘若不用的話,乾脆殺掉算了。結果,鄭國國君並沒有聽「叔瞻」的建議,不僅沒有重用,也沒有殺害重耳。

沒想到,這位「叔瞻」聽說秦晉兩國出兵是為了得到自己時,竟然選擇自殺,以免拖累鄭國。看來,春秋時代的部分貴族,會以身為自己國家的貴族身分為榮,而不希望到其他國家去。

然而,面對「叔瞻」的自殺,晉文公竟然又改口,說非得抓到鄭國國君不可。後來在秦國遭到勸退下,晉國才跟著退兵,解除了鄭國遭包圍的危機。

令人訝異的是,晉文公僅在位「九年」就去世。當初流亡在外十九年,回國後僅在位五年就擊敗楚國成為霸主,但卻在成為霸主後的四年離世,令人不勝唏噓。

那麼,晉文公離世後的晉國還能維持霸業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