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3》全球化的問題1:勞工

簡.不簡單
·
·
IPFS
·

我們的消費習慣,助長了「現代奴役」,據統計至2018年,全球約有4千零三十萬的「現代奴役」人口,透過犯罪集團、武裝團體、勞役補償制或隨機擄掠等各種方式,支配控制這些「現代奴役」。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絕大多數都必須透過這些「現代奴役」取得,其中高風險的五大日常用品包括:3C產品、成衣業、海鮮、可可豆、蔗糖。


3C產品中,單單以焊接的錫礦,絕大部分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再透非法轉合法方式由盧安達出口,其他如鋰、鈳鉭鐵礦、各種稀土(再生能源原料)。這些包括筆電、手機、各式家電,都會用到的原物料,都是「現代奴役」高風險的產物。


棉花,就不用特別說了,從美國奴隸史、英國殖民地史、中國新疆都以輸出棉花提供成衣製造使用,他們很容易落入所謂「勞役補償制」,以勞役來償還永遠償還不了的債務。


廉價海鮮多半來自孟加拉,他們將大範圍的紅樹林,一方面砍伐製炭,二方面養殖大量西方富裕國家每日消耗的海鮮。其他如可可豆,以及合法毒品「糖」(許多人糖成癮),都是「現代奴役」的高風險產物。而紅樹林或森林的破壞,將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原本被固定在海洋或土壤的碳,全部都會釋放到大氣,惡化全球碳排放的問題。


為了取得這些產品,奴隸被迫破壞環境種植單一作物或大規模開挖礦場,在毫無安全設備的情形下從事挖礦工作,其中童工是最好利用的角色,因為個子小容易鑽入礦坑採礦,不少人因為挖礦得到「矽肺病」。


本篇將介紹:

  1. 廉價勞工與奴隸
  2. 原物料
  3. 經濟發展的程度取決於人口與技術的進步
  4. 從歷史角度來看整個脈絡:帝國統治、英國殖民地的非洲、英國與國際關係
  5. 移民問題改變全球勢力平衡?


  • 廉價勞工與奴隸

從一個國家開始,在許多國家生根的企業稱為「跨國企業」。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時代,也稱為跨國企業時代,足以證明企業的強大力量。

不管在哪裡,企業總是希望能夠以更便宜的成本,來製造暢銷產品,創造更多利潤。因此各國的勞工彼此會更激烈競爭。有某家企業的印度工廠,勞工們不聽話、愛抱怨,因此企業就會立即將工廠遷移到鄰近的其他國家。如此一來,勞工們就會在瞬間失去工作,經濟頓時陷入困境。情況演變成這樣,各國政府都爭相和企業和力求表現,然而卻疏於保障工會活動,或透過環境和安全的規定保護勞工。這類變化將南半球的窮人驅趕至更危險的工作環境。

外國企業在人工低廉的孟加拉蓋工廠,連最低標準的安全基準都不遵守,製造服務賺到的錢,全都回饋到先進國的消費者和企業,貧窮國家的勞工賭上性命工作,卻沒得到相對的報酬,無法脫離貧窮,因而感到憤怒不已。

買一件400元台幣的T恤,貼上商標的企業或大型服飾店會賺240元台幣,反而製造衣服的工廠勞工,只會拿到3元台幣。為了得到更多利潤的企業壓迫窮人,然而可守護他們的國家政府力量薄弱。


  • 原物料

自19-20世紀初,作為權力基本要素的原物料,戰略重要性隨冷戰而結束,接著資訊新技術出現時更逐步降低。然而許多國家的經濟崛起,為原物料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即使對某些國家而言,原物料所餵養出來的貪婪胃口替自己帶來了禍害。

人類攫取原物料的意志源自15世紀末與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農業上的自給自足是權力的決定性因素。拿破崙曾試圖透過大陸封鎖策略來遏阻英國。煤炭生產是19世紀英國崛起的關鍵因素。20世紀初,美國前12大企業中,有10家主業是開發自然資源。19-20世紀初致富的國家,都擁有大量的自然資源。

擁有原物料可說是福禍相倚。在全世界53個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即1/4以上的預算收入用於開採活動),其中有許多反而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

豐富的原物料會導致領導者對開採所得管理不彰。腐敗、浪費及「荷蘭病」(出口的收入會造成本國貨幣升值,使得承受國際競爭的其他出口產業吃虧,從而喪失競爭力),使原物料豐富的國家得到負面的影響。這尤其是許多內部衝突的根源。


  • 經濟發展的程度取決於人口與技術的進步

現代社會的少子化及高齡化發展

東南亞地區平均年齡是29歲,菲律賓擁有超過一億人口且充滿活力的國家,平均年齡是24歲。

越貧窮的國家,人民生育的小孩越多,這些國家的老人年金、醫療系統等支持老年人口的社會機制很脆弱,人們考慮到將來的將來的老年生活,因此生了很多孩子。

已開發國家有老人年金制度讓孩子在父母年老時照顧自己的需求變小了,而小孩上大學後就會出社會工作,因此15-20多歲的年輕人都比較少生小孩了。

日本的平均年齡是46歲,美國的平均年齡是38歲。

增加人口數量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多生小孩,另一個是讓國外的年輕人到自己的國家來。

選擇搬到另一個國家生活的人稱為移民。為了追求更舒適的氣候、需要比較好的工作機會等。有人為了躲避戰爭或其他危險而離開自己的國家,稱為難民,通常是被迫沒有辦法做選擇。

移民分為兩種一種是工作幾年後就回到自己國家的外籍移工,另一種是繼續留在該國家生活的移民。大多是由於母國缺少工作機會或薪水不高的緣故,所以才決定到其他國家工作。

決定接納什麼條件的人及建立能幫助移民順利在該國生活的語言與文化教學機制,非常重要。

有人反對移民來自己的國家,例如主張移民會「偷走」本國人的工作。有些政治人物是利用人們對外國人的信任,仇外情緒來獲得政治利益。

大多政府會制定法律保護人民,例如不因外表、姓名「像外國人」就不雇用他們工作。種族主義是相信某種種族比其他種族還要優越的觀念。不過許多種族歧視行為並不那麼顯見,要透過立法全面防止有困難。

  • 全球照護鏈

霍希爾德提出耐人尋味的理論:全球照護鏈。這詞發想自「供應鏈」這個經濟學用語。

開發中國家→工資低廉的移民勞動力→協助第二輪班的家事、育兒等照護工作

移民者的工資低廉,且在母國有自己的小孩,為了養育自己的小孩,來到工資較高、教育較富裕的國家,並且養育那些國家的小孩。這奇妙的關係存在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


從歷史角度來看整個脈絡

  • 帝國統治

19-20世紀許多歐洲國家在世界各地征戰、侵略其他國家,締造自己龐大的帝國;被征服的國家不再有自己的政府,成為帝國的殖民地或附屬地。

為了控制殖民地,採用了幾種不同的方式:

1.直接統治:帝國在殖民地強制推行自己的政府制度。例如法國的殖民地由法國的中央政府直接統治。

2.間接統治:只有殖民地的人遵從帝國政府的指示,帝國便挑選當地人治理殖民地。例如大英帝國對印度的作法。

3.移民者統治:歐洲人移居到殖民地,在當地組織自己的政府,但政府成員沒有當地人。例如英國在南非的移民。

帝國的暴政

歐洲的強權國家通常透過戰爭來征服殖民地、建立自己的帝國,並在殖民地實施威權統治。他們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比殖民地優越,認為自己有責任「教化」人民。不過大多時候想利用殖民地農產和礦藏賺錢、獲得更多資源和權力,以便和其他帝國競爭。

利用各種手段鞏固在殖民地的控制,例如:

1.掌握語言和宗教

完全使用帝國的語言推行官方事務,使當地人民很難參與政府組織、並推翻殖民政府。強迫人民接受來自帝國的文化,使他們不得不改信新的宗教。

2.混亂的邊界

互相簽訂協議、劃分邊界,但部會考慮當地人的需求和意願,使原本居住在一起或相鄰的群體,因為新邊界出現而被迫分裂。

3.掠奪土地與資源

來自帝國的富有移民佔據最好的土地,利用土地賺很多錢,卻不讓當地人民使用他們原有的資源。

4.製造內部紛亂

帝國政府從殖民地的少數族群裡,挑選出當地領導人;這些少數族群往往受到其他群體的仇視,帝國就能藉此削弱兩方的力量。

5.要求納稅,卻不提供福利

殖民地必須向帝國納稅,但是從殖民地得到的稅金,通常只會用在帝國本身。


帝國的末路

到了20世紀中後期,許多殖民地紛紛起義,為了爭取獨立而戰,最後終於獲得成功。同時在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紛紛表示殖民帝國不是正當的政權。直到現在許多地區仍然深受殖民歷史的影響,面臨許多困難。

現今東南亞各國多數還有舊殖民地的宗主國色彩,在戰後數十年間這些國家也逐漸獨立,最長不超過20-30年。


  • 英國殖民地的非洲

英國1980年代初期成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從事貿易業,勢力逐漸壯大的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支配權轉給英國政府,從1858年正式將印度當作殖民地統治。英國在印度強制集中生產棉織物產業所需的棉花,無法栽培印度的主食和小麥,並大幅降低棉花價格。印度農民只能栽培棉花,然而廉價銷售的棉花賺來的錢連三餐都難以溫飽。

1876年印度大飢荒,奪走數百萬人的生命。同樣身為印度人也有擁有許多土地、從事貿易業或是借錢給窮人賺取高利息,這些人在殖民統治下逐漸累積財富。反觀大部分只有小塊農地,勉強過日子的人們,生活越來越不穩定,變得越來越貧窮。

殖民地時代奴隸賣往歐洲賺錢的權利者,新生獨立國權利者熱衷販售地下資源累積財富,在過程中煽動特定部落的憤怒,鄰居都變成敵人,不是他就會輪到我的不信任和暴力,演變為集體殺人。

過去奴隸貿易過程中,產生部族間的憎惡、不信任、暴力的傷口至今仍重創非洲大陸。

非洲大陸奇怪的國界,這些國界並非沿著山脈和河流的自然國界,有許多地方是畫了直線。歐洲國家為了佔領更多殖民地,互相爭鬥,在彼此領域交界處,自己任意區分警戒線。隨便畫的國界和非洲人的國民歸屬感無關。

總是在相同部落的居民,有一天突然變成其他國的人民或是本來毫無瓜葛的人們、彼此關係不佳的部落居民,一夕之間成了同國的人民。對國界心懷不滿的人們,拿著刀想要奪回失去的土地。政府也用刀槍壓制他們,被捲入內戰的國家變多了。因此脫離貧窮或想進一步發展,就變得更困難了。

非洲大陸的領導者過去販賣奴隸取得利益,獨立之後挖掘地下礦物資源後獨吞,並用這些錢購買武器,脅迫其他政治家和部落。這樣一來,非洲各國變難以透過公正的選舉,建立對公民們負責的政府。


  • 英國與國際關係

阿爾弗雷特馬漢是一名美國海軍,同時也是軍事史專家,是知名的地緣政治學者。

他認為美國是個巨大的「島嶼」,對歐洲而言,美國遠在千里,沒有國家會攻打美國。可以自由主宰海上通路的英國稱為「海權國家」,俄國或中國等濱海領土較少的內陸國稱為「陸權國家」。

對於海權國家,生產力、殖民地和軍事能力這三項要素是關鍵。他提倡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和軍事基地,才能變得跟大英帝國一樣強大。


大英帝國會建立龐大的殖民地,原因在於英國的氣候與地理位置。英國國土狹長氣候寒冷,所以美國當地沒辦法種植農作物,只能仰賴出口工業產品和進口農產品,必須走向海洋的另一端尋求活路。

另一點,英國是個島國,有大海圍繞不需要大量兵力來保衛本土,可以把省下來的力氣用在國外,還能採取離岸平衡政策(從對岸觀察大陸各國使出手段讓這些國家持續鬥爭的策略)。就如拿破崙統治的法國或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在統一歐洲大陸後,下一步就是將槍口轉向英國。

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之爭也是因此獲勝的,當其他國家都忙著打仗,英國就趁著這空檔一步步擴張自己的領土。

當殖民地擴張到歐亞大陸的外緣和展開南侵政策的俄國發生衝突。英國政治學著麥金德認為像大英帝國這類在沿海設立據點、重視海軍威力的海權國家,如果港口遭到俄國這種重視陸軍威力,把據點都設在大陸內部的陸權國家所控制,便會造成致命的打擊。海權國家的英國無法攻下陸權國家的俄國,趁著海軍前往白海與黑海,和日本與美國一同向西伯利亞出兵。

就在英俄兩國相互較勁時,納粹德國就以新陸國家之姿崛起。英國這次選擇和俄國(蘇聯)結盟,一起打倒德國。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署海權國家的日本則選擇與德國結盟,並奪走了英國在亞洲最大的要道新加坡。印度和緬甸等地也興起了民族獨立浪潮,導致英國的世界強國地位最終落入美國手中。

英國在冷戰時期加入歐盟以確保市場規模,然後冷戰結束後德國以壓倒性經濟優勢取得歐盟主導權,並與陸權國家俄國結盟。

英國不喜歡看到歐洲受到單一國家的主導,選擇和歐盟保持距離,不斷拒絕採用統一貨幣「歐元」並持續拒絕德國希望英國接納難民的要求。


過去以「世界工廠」之姿獨霸天下,二次大戰後被迫轉換方針,不得不統合歐洲各國市場,取代失去的殖民地市場。因此英國加入以歐洲共同體為基礎的歐盟。但並未引進單一貨幣歐元,而是繼續使用已遭美金取代的國際地位的英鎊,也未加入跨國境無須提出護照的協定。英國也未受限於歐盟基本權力憲章規定基本人權的法律規章。

歐盟之於英國不過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工具

2016年英國舉辦脫歐公投時,脫歐派以小幅差距險勝。關鍵在於移民問題。移民為了謀求富足、工作與社會福利,紛紛湧入經濟力強的國家,然而英國早已不再是製造業的龍頭。製造業不敵德國,貧富差距也益發擴大。

卡麥隆政府提出的政策是限制移民人數在每年10萬人左右,然而實際執行卻是一年接受了30萬人以上的移民,讓國民的不安與不滿的情緒高漲。除了擔心工作機會被工資低廉的移民奪走之外,提供移民社會保障也可能增加稅賦的負擔。

英國已無法回到「光榮孤立」時代,經濟活動重心已轉為投資,脫歐後必須尋找新的投資市場,而應該是過去為英屬殖民地的大英國協王國與中國吧!英國與中國的關係拉近,勢必會使世界的權力平衡再起變數。


  • 移民問題改變全球勢力平衡?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目的在於廢除關稅壁壘,打造自由貿易圈,用以對抗歐盟。

這也因而使便宜的美國農作物大量進入墨西哥市場,導致墨西哥的農民陷入困境。部分農民失去經濟來源後,轉為種植毒品,導致墨西哥的治安惡化,經濟難民與毒販紛紛流入美國。

墨西哥與美國的國境長達三千公里,實際上不可能徹底監視,鄰近墨西哥的美國數州,有些地區的非法移民人數甚至超過美國國民。此外由於美國的國籍認定採「屬地主義」,只要在美國出生就能自動取得美國籍,所以為了獲得依親資格,不少父母甚至付錢給仲介業者,企圖將小孩進美國。

根據推測,2050年時美國的白人人口會減少到50%以下,西班牙裔會達到30%。帶領美國成為世界大國的清教徒勤勞個性與拓荒者精神,可能會轉變成重視消費勝於生產的拉丁享樂主義,屆時,世界的權力平衡也將可能隨之改變。


結語

現代奴役、強迫勞動、人口販運所造成的問題,能被重視和解決,廠商必須保證他的產品必須不是出自「現代奴役」。在美國加州「產品供應鏈透明法」,或英國「現代奴役法」都要求出示相關證明,甚至,購物時,您隨口的一句話:「這鑽石或產品的原物料哪裡來的?」都有可以解救一群被迫勞動的奴隸。

選擇購買不會讓人受害的物品。不購買兒童勞工收成的棉花製成的衣服、不消費窮人從土地上驅逐後打造的農園,或是廉價勞動力栽培農產品的大規模農場,所收穫的油棕製成的棕櫚油。還可以協助更積極的對策運動。公平貿易運動是支付貧窮國家的生產者穩定且正當的價格,變得更公平、公正。為了保障農民適當的價格,扮演將產品介紹給先進國消費者的作用。

大家共同關注這樣重要且嚴肅的問題,只要我們任何一個人的關心,就可以逐漸解決這樣的問題!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簡.不簡單職場新人 致課業壓力摧殘下沒什麼想法的人 擺脫迷惘 掌握自己的人生 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翻轉教育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0388927196&mibextid=LQQJ4d 合作/讀者通信請洽:1in10learnsth@gmail.com
  • Author
  • More

2024秋-北海道9日自由行~札幌、星野TOMAMU、美瑛、旭川

了解經濟、金錢教育
17 articles

帳目表與信用卡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