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休學紀事:斷裂與回家
2019年的七月休學,十二月從尼泊爾回台灣後,便打包回嘉義,12/11那天傍晚,一下高鐵站望去的遠方。以前回家時貪圖和老朋友們見面,而總是刻意搭火車晃去嘉義市,再從嘉義回家,即便高鐵站就在自己家附近,卻鮮少直接搭高鐵回家的,倒是常睡眼惺忪的搶搭最早的那班學生票回高雄,總是覺得,從第二月台看過去的東邊,是離家,第一月台西邊,是回家。
這決定也的確嚇傻了大家,其實當初休學時,「回家」這件事本來就有在選項當中,即便回家這件事對許多人來講也許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甚至對許多人來講,休學後「回家」是件「浪費」的事,是件會被覺得難以置信、甚至鄙視的米蟲決定,會覺得休學就該嘗試點具有挑戰性一點的事啊。
但是天曉得回家這件事對我來講多麼具有挑戰性。
十二月到二月初,整整兩個月,對寒暑假往往是快閃幾天的我,大概是離開嘉義後回家最長的一次,不管其他人怎麼講,我很清楚知道,這兩個月的回家,不是漫無目的地回家,而是仍舊試圖想釐清些斷裂、甚至試圖想重新連結些什麼。
在嘉義,時間流地太慢,彷彿凝結,沒有高雄的日子那樣慌張忙碌,的確也因為一切停擺,與媽媽之間暫時也沒什麼差異與衝突被彰顯,每日和諧地吃早餐、一起出門,傍晚一起回家、吃晚餐,夜裡共睡一張床,很自然地摸摸我的頭、握握我的手,像初生的嬰孩般,像在彌補些什麼,我們之間,在這靜止的時空,彼此小心翼翼,彷彿想挽回這四年多的撕裂與冰冷。
但這和諧有時不禁又讓自己懷疑,像是個危險平衡,我嚷嚷的什麼自由再多一點、她高漲的什麼控制欲再多一些,彼此又會瞬間破碎般。
這不是漫無目的地回家,而是我真的想問,「斷裂」究竟何以形成?真的可以如此籠統、同質化、一網打盡所有的「世代差異」嗎?我想看清這些斷裂與差異究竟是什麼,其實好像也不能如此簡單又前面說的自由與控制慾來解釋,不,遠遠不只這些,也更遠遠不止我們對於111投票或對於「政治事件」的差異,遠遠不只,斷裂總是裂進壁瓦最深處,你無從層層剝離,也無從用單一事件、時期、因素去解釋。
還記得111選舉那陣子,我在日記寫下,什麼世代溝通,不是選前一兩天來個溫情喊話有用的。當時回家一個多月了,也是累積了足夠的「信任指數」後,才敢稍稍開口、欲擒故縱的和媽媽聊起這個話題,不帶著讚揚或批評,只是在那過程中帶她抽絲剝繭,釐清些事情。
那一陣子,在臉書看到一篇文,在寫關於世代,裡頭提到反抗,我看了忍不住傳給一位朋友,畢竟還是那麼一點觸動到了自己,那位朋友回我說,她覺得這次,我做得已經遠遠超過了「反抗」。而是再更進一步,去理解,去創造,去連結。
但天曉得這過程其實多痛苦。
其實,兩個月回嘉義住的生活結束了我依舊不確定我是否如同我那位朋友說的,的確重新再創造、連結了些什麼,但理解好像又多了一些些。 也許斷裂之所以難解,正是因為它不單單只是世代差異,不只是受難經驗,不只是經濟因素,它位移過、它隨著時間增減過些難以純化的元素。
斷裂無所不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