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奧圖瑪塔》「生命」終究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Capsule
·
(修改过)
·
IPFS
·
《侏儸紀公園》中,因為要限制恐龍的繁衍問題,所以將所有的培育恐龍性別都設定為「雌性」,但沒想到在生物本能的驅使下,這些「母胎單身」的恐龍居然也有可以自體繁殖的能力。而留下的金句「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其實背後就是基因在作祟罷了,因為移植了某種青蛙的基因,使得生命想要延續的潛能,得以實現...

《侏儸紀公園》中,因為要限制恐龍的繁衍問題,所以將所有的培育恐龍性別都設定為「雌性」,但沒想到在生物本能的驅使下,這些「母胎單身」的恐龍居然也有可以自體繁殖的能力。而留下的金句「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其實背後就是基因在作祟罷了,因為移植了某種青蛙的基因,使得生命想要延續的潛能,得以實現(附註1)。

當年的劇情跟特效放在現今仍然是經典

《奧圖瑪塔》某個意義上也是在傳遞類似的觀念,只是在外層披上了「機器人(人工智慧)」的包裝,使得整部片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對於機器來說,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點非常有趣,因為生命的意義不就在於「活著(Live)」嗎?只是怎麼樣的活法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各式各樣的意義。難道「機器生命」就有不一樣的思維嗎?導演給出的想法就是「生命的意義的確是要活著(生存)」,但是對於「活著」的想法卻與人類大不相同。

在說明這點之前,我必須先對整體故事架構有一個簡單的描述,如果對於劇情在意的朋友那只能先說聲抱歉,畢竟稍微深入一點討論電影當中有趣的議題,很難不涉及到劇情解析的部分。首先,《奧圖瑪塔》其實本身這個片名就非常有意思,英文是Automata(翻譯僅是單純音譯),是Automaton的複數,是自動機、自動人偶的意思,而自動人偶的製造基本上可以追溯到18~19世紀那些鐘錶巧匠對於機械發條深入研究,創造出的精巧仿人動作的機關人偶;而Automaton本身詞源又從希臘語Automatos而來,這原本是指「以自我意志動作」的意思,而這兩點就帶出電影中許多的細節。

人類需要一靠機器維生的未來世界

因為機器人是由「工匠」所製作,而在電影中機器人生產都必須經過「兩大法則」的烙印,以免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類似於艾西莫夫所描述的機器人三大定律(附註2)。這兩大法則分別是:

1. 不能傷及任何生命 (Prevents the robot from harming any from of life)。

2. 不能改造自己或其他機器人 (Prevents the robot from altering itself or other robots)

所以一但機器人有超出自己程序範圍外的行為或是身上多了不屬於自己的零件時,就認定一定是「有人」去修改、改造該機器,這也是主角致力於尋找背後那個「精修匠」的原因;而利用Automata複數的片名,也暗示這將會是「多數」機器人覺醒的故事。

本片故事背景類似於末日設定,人類依靠「機器人」得以存活在險惡的環境當中,而片中主角作為一個機器保險調查員,再一次調查意外中,發現了有被特殊改裝的機器人(違反法則二)。於是他善盡自己的職責,透過一連串的追查,並試圖尋找背後黑手(人)的過程中,終於意識到原來沒有所謂的黑手,一切都是「機器人」自然演化的結果,是機器人突破法則二,得以維修改造自己與其他的機器人,進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機器族群。

不論何時何地,底層生活的人們都是被壓榨的一方

電影本身並不複雜,本片預算也不怎麼多(大約1500萬美金左右),而且說穿了是機器人「自我覺醒」的內涵,其實只是最初的那個人工智能是沒有「兩大法則」的束縛,這兩大法則根本就不是人類所發明,只是與最初的機器妥協後的產物,這也讓觀眾了解到,機器人法則之所以無法撼動,就是因為「人類」無法修改(機器人創造的機器語言,人類無法理解),所以影片其實到處都在提示「機器人覺醒」這件事。

但這之中卻很巧妙的避開如何覺醒這個部分,作為最初的人工智能,是如何擁有「自我意識」這點,其實是非常有趣的議題。但我說巧妙的地方也在於此,或許是受限本片的預算或時間等因素,電影其實放在這些機器人有自我意識後,怎麼從模仿人類到重新找到屬於「機器的自我」上面。在主角意識到機器人本身就是背後的「精修匠」時,他埋怨自己即將死亡,而機器人卻不明白為何人類意識到自己「即將死亡」為何會害怕。他認為生命只是一段「時間」,沒有任何一個物種可以永遠存活在地球上(沒有永恆的生命),但作為人類創造的機器人來說,就算人類物種滅亡(時間到了),機器人也會是某種意義上「人類時間」的延續,人類透過機器的存活,在某個意義上被保留(不管是概念上、或是歷史上),所以機器人並非追求長遠的生命(時間上),而是他們想要「活著」,作為機器人這個族群活下去(附註3)。

藉由機器人之手所誕生的第一個機械生命

這也因此可以了解到為什麼所有的機器人會在遇到族群有可能面臨存亡之際,能毫不猶豫的犧牲自我已完成目標,只要有一絲危害機器人族群生存的時刻,這些機器人都會做出最合理的判斷。但人類可能就會因為利益、友誼、親情等情緒因素無法抉擇。導演在「生命的意義」為何,給出了一樣的答案(為了活著),但對於活著的概念,卻有著不同意義的區別(生命長短、時間延續等機器人與人的不同點)。

但可惜這也是本片唯一的論述。雖然一部小成本的電影能呈現如此完整的故事,我個人已經覺得很不錯了,但是探討的議題呈現卻讓人有種搔不到癢處的彆扭存在,實在叫人心煩。機器人發展這麼多年,為什麼這時候才選擇要建立自己的族群、又為何一開始會答應人類創造出束縛機器人的兩大法則,片中有說明最初機器人的理解能力與邏輯在幾天後人類就完全無法對談,所以在這極端不平等的智商差下,為何機器人會願意幫助人類。片中有說明,因為惡劣環境的影響,機器人最先創造是為了要幫助人類生存,那麼如果幫助人類生存是機器人的首要程序,那為什麼第一個原初不受限的程式,是如何擺脫這個初始設定,他最初最創造出來只能說不受限於法則束縛,但卻沒有說明他如何違背「幫助人類生存」的初心,要如何繞過這個「核心架構」呢?

這點就不得不提及另一個小成本製作的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同樣一千五百萬美金的預算,但場景與設定上都完整許多,議題的深入程度也非《奧圖瑪塔》所能比的。只能說在披著「機器人」外殼下談生命的出路這點是有趣的,但受限於成本等限制(或是導演也沒想清楚議題的延伸),讓該部作品停留在表面,初次看會覺得有趣,但再看第二次就覺得可惜的設定。

附註1. 《侏儸紀公園》第一集利用西非青蛙的特性,在族群中若只存在單一性別的群體,那麼該種青蛙就會轉變性別,以達到繁衍交配、生命延續的意義。但並非是指這些基因恐龍突破限制,找到演化的捷徑而繁衍產卵(要談演化的話可能要過幾千萬年)。

附註2. 艾西莫夫機器人三大定律是蠻多科幻題材會借鏡的定律,其小說也有翻拍成電影,為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機械公敵(I, Robots)》。

附註3. 在電影中有自焚保密的機器人、有為了運輸裝置不被破壞而直接選擇高空墬毀的機器人。對比於人類為了保密、仇恨、利益自相殘殺等行為,有著強烈的對比。同樣為了「活著」但卻是有截然不同的選擇。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apsule一個故事不僅要有「寫故事的人」、「說故事的人」, 更需要一個「聽故事的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永恆族》如何將一個故事說得支離破碎

馬特宇宙共建計畫74|詭者

《駭客任務四重奏》二十二年後的復活(分不清虛擬還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