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48:「不可缺篇章」最終篇

李怡
·
·
IPFS
·
1979年我編選了一本《中國新寫實主義文藝作品選》,我在「代序」中寫了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有更多的勇氣去忍受別人身上的痛苦」。因為人與人的感情是很難相通的,所謂「感同身受」只是趨「同」,而不可能是全「同」。

文革結束後,中國右派作家獲平反,一時間湧現許多反映大陸現實陰暗面的文學作品。1979年我編選了一本《中國新寫實主義文藝作品選》,我在「代序」中寫了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有更多的勇氣去忍受別人身上的痛苦」。因為人與人的感情是很難相通的,所謂「感同身受」只是趨「同」,而不可能是全「同」。寫這句話是要喚起讀者在閱讀那些故事時,有更多「設身處地」的代入感。

2008年獲知麗儀患重症至她離去,這段時間我不斷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寫的這句話。讀過許多愛情悲劇,那大都是年輕人的故事,一個老者的老伴正常患病離去,算什麼悲劇?這時我才知道,儘管一向自以為理性堅強,其實也只是有勇氣忍受別人身上的痛苦,當常人都有的傷痛臨到自己身上,也會產生痛不欲生的軟弱感情。

我想起她在患重症住院初期,還有意志接受檢查治療要活下去,但當醫生都表示要放棄治療,而她身體日漸凋零以至不能站立的時候,她平靜地對我說,她想「了結」,不想再拖累我。我淌淚說千萬別這麼想,怎樣辛苦我都甘心。她真是不想成為我的負擔,但對我來說,只要她活著,就不是負擔,而是對我生存的鼓勵。

我想起年輕跟她通信時,我們討論過我們都在看的狄更斯小說《雙城記》。故事結尾是卡頓為了他所愛的露西的幸福,甘願到獄中替換與他樣貌相似的露西的丈夫查爾斯,並代他上斷頭台。卡頓臨刑時想到的是:「我現在所做的遠比我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他不覺得自己為所愛的人犧牲,他上斷頭台沒有悲戚傷感,他感到的反而是美好甜蜜。那時候我們就談到,愛情是一個人的事。愛人得其人之愛,最幸福;愛人而不得其人之愛,是其次的幸福。當她受到很大壓力,要逼她選擇與我分離時,我問她,如果我們真的要分開的話,這段感情是否就終結了?她的回答是:真要分開,感情還是會在心中延續,直到永遠。

在文革期間,她受到的壓力更大,那時我們有兩個女兒,由她撫養。她不可能帶著女兒到香港,而唯一可以減少壓力的做法,就是我遷去大陸定居。我們不是沒有談過這麼做,但兩人都否定了,因為現實是我回去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我們的生活費也無著落。她說,必要時只好在手續上離婚,等那個瘋狂的時代過去,再重新在一起。不過,這個「必要時」沒有出現,我們挺過去了。

來港後我們一起生活了34年,她真的相信愛情是一個人的事,對我與異性朋友來往從不過問。她說,如果一方的愛情已不存在了,為什麼還要勉強在一起呢?我問她,如果我們不是經過20年的分離和磨難,如果一開始就生活在一起,會不會反而因許多不協調,使感情無法維持?她說,一定不會。我反躬自問,卻沒有她那麼肯定。

她離去後,在女兒居住的加拿大卡加利的墓園安葬。從2009年開始,每年春秋兩季,我都會飛越太平洋,長途跋涉,為了去她的墓前,默默懷念。若有靈魂,她的靈魂也不知飄到何處。她不可能知道我去了墓園。不過我不是為了要讓她知道才去的,我是為了自己而去的。縱使她不在,但愛仍在。 這兩年因為疫情而耽擱,我一直心有戚戚然。

「愛情是一個人的事。」我寫過這樣的文章,也在電視訪問中講過。我知道許多人不認同我的看法,其實我自己也不是那麼肯定,因為世界上普遍的情形不是這樣。因愛情而犯罪遠比性犯罪更多。世上許許多多的愛恨情仇,糾纏不休,都是因為把愛情視為兩個人的事,嫉妒,要求對方以同等或更多的愛作回報,或要對方改變習慣來適應自己的習慣,這些事幾乎一定發生。我想:若是真愛,那就是一個人的事。

1974年她被調來香港前,中共組織曾徵求她意見,說可以把兩個女兒留在大陸,組織一定會好好照顧。她一口拒絕。

麗儀不僅協助我的事業,也愛護家庭,悉心照顧孩子,凡事她總先為我和女兒著想。她對人坦誠,雖有時過於直率和性急,但心地善良。她成就了我一定的名聲,而甘當籍籍無名的平凡人。我在此必須記下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

在我們的墓碑上刻下兩行字:結緣逾半世紀不離不棄;牽手近一甲子無怨無悔。

「在地願為連理枝」
三母女在深圳家中,1969年

(文章發佈於2021年8月13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