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
最近工作所需,找了很多黃土水的資料。黃土水對美術史研究者而言可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但一般人幾乎未曾聽聞。我跟我堂姊說北師美術館的新展要展出黃土水珍貴的作品《甘露水》,她先是不知道有北師美術館,然後不知道黃土水,當然也就不知道《甘露水》這件作品,而她還是待過出版業、會去看劇看展覽的附庸風雅之輩。其他人對黃土水之陌生,我想更甚。
我對黃土水當然早有認識,但沒有真正下功夫研究,為了做功課,認真看了幾本傳記,以及延伸的研究論文。後設的看,黃土水成為台灣文化的象徵,中間其實有著很長時間的斷層。黃土水1895年出生,與清廷割台的時間同年,是台灣最早從事西方藝術創作的人。他是台灣第一位去東京美術學校(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念書的台灣人,更是第一位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的台灣人。就學期間就得到入選殊榮,成為台灣人的榮耀象徵,受到當時總督府與台灣士紳的極力推崇。可惜他英年早逝,35歲便撒手人寰。
他逝世之後,雖然有美術晚輩推出紀念展加以懷念,但戰後政權更迭,致使黃土水長時間湮沒無聞。重新發掘黃土水,始於1970年代隨著中華民國逐步退出國際,台灣人重新尋找自我的鄉土運動盛行之際。他最著名的水牛像,成為台灣鄉土最鮮明的印記,他的早逝,又有一種悲劇英雄的氣質,是極好的icon。不過2000年代以後,台灣美術史研究退燒,一切又歸於沉寂,直到去年下半年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特展發酵,黃土水贈送給太平國小的作品《少女》胸像得到注目,才又彷彿引起一些注意。
過去黃土水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一件是收藏在台北中山堂的《水牛群像》大型浮雕,另一件則是原本獻給艋舺龍山寺的《釋迦》像。《水牛群像》原為石膏,重新得到重視後,以石膏原作翻銅數件,分藏於美術館。而《釋迦》像原是台北仕紳魏清德提議塑佛像一尊進獻龍山寺,也順便幫黃土水維持生計。原作為櫻木所刻,不幸毀於大空襲,但魏清德留有石膏像,後來由北美館翻銅5件,其中一件贈與龍山寺。
這次北師美術館的特展「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雖然主題是台灣文化協會一百年,但因為黃土水的重要作品《甘露水》重新面世,喧賓奪主成為主角,黃土水「熱潮」再起。不過,說是「熱潮」,也僅止於文化圈,一般人大概仍舊沒有感覺,也不知道有什麼重要可言。我也頗好奇,看到這篇文章的人,有多少人認識黃土水,又有多少人知道《甘露水》這件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