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推理作者的《五等分的花嫁》雜談
以推理作者的身份閱讀《五等分的花嫁》原本並沒有特殊意義。不過無論日本還是中文圈,都由於讀者之間「猜新娘」(炒股)的活動非常活躍,而出現「《五等分》究竟是不是推理漫畫?」的討論。例如有人問「島田莊司會怎麼詮釋五等分?」,有人以超長文章進行探討,甚至出現「《五等分》由中段開始就推理作品失格!」等的極端觀點。這使得寫過一些推理小說的我忍不住加入湊熱鬧。以下是個人覺得《五等分》值得一提的幾點。
在正式討論之前,我要強調自己主要看《五等分》的動畫版(和一些漫畫版劇透),故以下觀點以動畫版第一季的進度作準。
首先要重申兩點:第一,推理作品一定有解謎成份,但有解謎成份不一定就是推理作品。譬如《記錄的地平線》,「冒險者為什麼會穿越到『幻境神話』的世界?」是貫穿整部作品的謎團,但它並非推理作品。第二,推理/解謎成份不一定牽涉殺人或犯罪,日常推理作品《冰菓》就是不折不扣的本格推理。
1. 洗牌和蓋牌的張力
雙(多)胞胎是推理小說用於設計詭計的經典工具。當有多於一名樣貌相同的人,他們就可以透過不斷互換身份來造成混淆兇手、共犯、受害人的誤導,或製造不在場證明。早期的本格推理小說必須讓讀者「有理可推」,所以如果故事存在雙(多)胞胎,一定要在解謎部分之前告知讀者。
《五等分》事先張揚,故事一來就有五胞胎姊妹,然後就拿這一設定大玩特玩。與動畫不同,漫畫既沒有配音,彩頁以外也沒有顏色,在透過觀察言談或行為的差異揭穿眼前的姊妹是哪一個之前,都可以造成有效的誤導。
《五等分》的五姊妹既有代表顏色,名字又有數字,就像遊戲卡牌。她們調換身份的手法也像卡牌,主要有兩大玩法。第一種是外表的洗牌,即一個(或多個)姊妹假扮成另一姊妹;第二種是多於一名姊妹以相同但無辨別特徵的打扮出現,有如卡牌遊戲的蓋牌動作。
五姊妹分別擁有不同的造型和性格,因此故事起始先安排一個「初始狀態」,讓主角上杉風太郎和讀者正確地辨認出五姊妹,然後才開始出現替換和假冒身份的情節。《五等分》裡面的身份混淆是頻密的、突然的、隨機的。每次出現都可以作為一個「小謎團」供人破解,並以「無法確認眼前的是哪個姊妹」,造成讀者和主人翁上杉的錯亂和錯認,營造張力。
2. 正確辨認和誤認以外的第三種情節
在較為日常化的情節,上杉通常都能正確辨別五姊妹。一旦發生人際衝突,或姊妹出現刻意假冒彼此的情況,上杉或其他人(如老師和同學)能否正確辨認出她們就是該事件的關鍵。
有趣的是,除了正確辨認、誤認之外,《五等分》還曾經出現第三種情節。
在動畫第七集,五月和上杉先前曾經吵架,兩人都有和好的意願但彼此都不坦率。於是上杉就想出一個計策:他故意將五月錯認成三玖,在對談之間加插貌似說漏了嘴的道歉。在這事件中,「錯認」反而變成消除雙方隔閡的方法,是頗為有趣的反轉操作。
3. 被合拼處理的兩個謎團
隨著漫畫一直連載,《五等分》五姊妹的「股價」不斷波動。這群「股民」買的是誰將會成為五年後上杉的新娘。由於命中率是五分一,假設五方的黨派人數均等,無論最後誰是新娘都好,其實都會有五分四的人失望而回。畢竟是投入感情的角色,失落的一群對結果難免會有情緒化的表現。我個人並無持有任何「股票」,因此這裡主要想討論的不是「股民」的反應,而是另一個問題。
《五等分》一開始就採用了倒敘法,先呈現五年後杉上與其中一人的婚禮,再回到五年前描述上杉跟五姊妹的相處。因此,「誰是新娘?」是貫穿整部作品的謎團。但與此同時,這問題又與另一個謎團緊緊扣連:昔日與不良少年上杉相遇的「照片中的孩子」究竟是誰?
上杉與「照片中的孩子」相遇是已經發生的事件,因此可以從各種蛛絲馬跡去找出她是五姊妹的哪一位,確實可以當成一個推理事件看待。但五年後的新娘卻是「仍未被決定」的事件,在正式舉行婚禮之前都可以隨時翻盤。判斷「誰是新娘?」比起解謎,其實更像賭博。而《五等分》將這兩個性質相異的謎團(過去與未來)融合的方法,就是將「照片中的孩子」和「五年後的新娘」設定為同一人。
倘若仔細考慮,這設定雖然未至於不合理,但其實毫無必然性。小時候對自己影響深遠的女孩並不一定會成為未來的新娘。但《五等分》直接將它們合拼,只要成功找出「照片中的孩子」,就等於找到「五年後的新娘」。
將過去與未來兩種謎團綑綁式處理的結果,便是導致《五等分》陷入兩極局面的其中一個成因。既會有人覺得它應該當成推理故事去評價(因為有過去的謎團),又會有人覺得不應該當成推理故事看待(未來的謎團無法解謎)。
說到這裡,我可以正式回應一下Altia「『推理』和『愛情喜劇』不能類比」的講法。「推理」和「愛情喜劇」並非不能類比,也與由愛意驅使的行動有沒有邏輯無關,而是除非有某種特殊設定扭曲時間邏輯,否則「推理」只能處理「已經發生的事件」,「仍未發生的事件」是不能推理的。《五等分》雖然使用倒敘,但直到故事真正完結為止,結局都屬於「仍未發生的事件」。「照片中的孩子=五年後的新娘」最終是作者說了算的決定,因此不能只用推理作品的角度去理解。
4. 如想提高推理成份,可以怎樣做?
這個部分純粹是我的個人隨想,完全沒有批評《五等分》推理成份不足的意思。事實上我從未把《五等分》當成推理作品看待。
提高推理成份有幾個做法:增加謎團的複雜性、加插更多的詭計,或增加案情的翻轉次數。《五等分》最容易達至的做法,就是加插「第六胞胎姊妹」(六海?)的謎底了。這個「第六姊妹」一直藏在五姊妹出場的場景中,暗中冒充成其中一人。上杉某些跟五姊妹相處的情景,其實是在跟這個「第六姊妹」一起。若要增加公平性,只要在中野家的畫面增加一扇從未開啟過的睡房門就可以了。當揭露真相時被讀者質疑時,就可以冠冕堂皇地說「是你沒仔細數過房門的數量而已」。當然,我懷疑早就有讀者提出過這個推論了。
諾克斯的「推理小說十誡」(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第十條是「除非先寫出有雙胞胎,否則兇手不準是雙胞胎」。他只禁止沒有事先提出雙胞胎的設定,並沒有禁止增加胞胎的數量呢(笑)。
(鳴謝vannzic幫忙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