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劝退年轻人的一百个理由,你是哪一种?

食通社
·
·
IPFS
食通社的生态农业实习生项目,原来是想为那些有意返乡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和已经在土地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前辈建立互学合作的关系,帮助新一代农人降低务农的试错成本。但没想到,在收到的近百份申请中,大部分人之前的经历和农业都没什么关系,其中很多已经走在了城市精英的道路上——有的在国外名校学习,取得了硕士学位;有的已经在大厂工作多年;有的还有有趣的创业经历。当然,也有城市里的平凡打工人和升学路上挣扎的学生

食通社的生态农业实习生项目,原来是想为那些有意返乡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和已经在土地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前辈建立互学合作的关系,帮助新一代农人降低务农的试错成本。

但没想到,在收到的近百份申请中,大部分人之前的经历和农业都没什么关系,其中很多已经走在了城市精英的道路上——有的在国外名校学习,取得了硕士学位;有的已经在大厂工作多年;有的还有有趣的创业经历。当然,也有城市里的平凡打工人和升学路上挣扎的学生。

本期生态农业实习生计划的农场导师们也晒出了自己十年甚至三十年前的照片。20出头的时候意气奋发,在城市求学、工作,但最后殊途同归,都成为了一名生态小农。熟悉食通社的读者能认出他们吗?

广西贵港的颜萍姐是今年的农场导师之一。90年代,她高中毕业后前往广东,工作了20多年。2017年回到家乡从事生态农业。2022年7月,食通社在广西做气候变化调研时,曾在她农场的小竹楼借宿一晚。

广州银林农场的郭锐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当年他是第一批入住新宿舍的学生。本期实习生项目的申请者国荣一眼就认出了宿舍,近20年后,他也住过师兄的同款宿舍。他也是这两期实习生计划的农场导师。

他们为什么想要离开城市,脱离原有的职业和求学轨道,去到乡村,学习做一个农民呢?

在问到你为什么会离开上一份工作时,他们这样说。

朝颜

女,34岁,本科自动化专业,已离职

一直从事IT测试工作,工作强度非常大,经常需要熬夜加班来赶项目时间,严重透支了身体,压力大到总是整晚的失眠。觉着自己撑不住了,最后主动离职,从北京回老家一年多了。

Lisa

女,28岁,金融本科硕士税务,毕业后做了两年的财务和审计工作,已离职

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时,要给企业出审计报告,辅导上市,长期出差在外地,基本上是996的生活。没有私人时间来关注生活和健康,脊椎和眼睛都有点小毛病,生活压力大,很挣扎。想趁年轻,尝试不一样的生活。

国境

女,26岁,欧洲本科社会学毕业后,申请到美国名校的硕士社会学/人类学项目,正在gap year中。

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适合研究和学术。在学术强校上研究生第一学期,被告知写东西、想东西第一步是要与专业内最厉害的三个人对话,在短时间内找到漏洞和新视角,格式标准,用语专业。

这种囫囵吞枣不踏实的书写和思考方式扼住了我的咽喉和欲望。想法设法挣脱出权威的我又回到了权威对思考的审判下。身体和心灵止不住的抵触,我只能停下来。

溜达卓

女,27岁,西餐工艺大专学历,曾在五星级酒店和国际邮轮的饼房工作,19年创业,致力于家乡本土的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

虽然创业不久就遭遇疫情,所幸从事的工作都是我喜欢的,也有很充分的自由度和创造空间,生活也能自给自足。但时常仍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力量不够,难以将公司推向新的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与提升。

同时也感觉尚未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还不够笃定,所以想要多多尝试,希望会有新的发现。

阿跃

男,25岁,市场营销专科毕业后,卖过保险也做过药代,已离职。

职场环境不合适+频繁出差。面向医院做销售及售后服务,在我老家就是送礼喝酒做人情。22年后公司开始向县级医院拓展业务,下面的裙带关系更多,出差更频繁。想学习实践生态农业技术,有可能的话返乡生活创业。

岩茶

女,26岁,在英国环境与可持续专业本科毕业后,回国先后在两家环境、农业相关的公益机构工作,即将离职。

关于工作我有三大考量板块:基础需求(工资、福利、假期),发展需求(眼界开阔、能力提升、知识积累的潜在空间),价值实现需求(我能为这份工作以及这个岗位/单位本身能创造多少价值)。

我希望我的工作这三块是能基本平衡的,然而根据我几个月的观察,上份工作(将要离职的这份)并不能实现这三者之间的平衡。

六月

女,32岁,历史学本硕,毕业后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所在部门即将解散。

我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希望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做更多自己喜欢、有助于他人的事情,也在这些年的HR工作中收获了很多成就感。

但因为企业组织架构变动等历史原因,近两年被逐渐边缘化,工作能力和成果很难被公司认可。2023年底恰逢部门解散,我原本就有FIRE计划(全称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即:财务独立、提早退休),打算把这次“优化”作为开启人生新阶段的机会。

木白

女,26岁,英国本硕化学专业,已离职

毕业后的几份工作,我基本在探索环保领域的各种工作种类,包括在环保NGO工作,也在创新学校担任过化学老师,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相比教学,我认为自己更擅长自己去尝试,去做、探索出解决问题之道,于是加入了一家做全球大宗废料回收平台的创业公司。公司的宗旨虽然是给废料找到最佳的匹配,但本质上并没有解决大量垃圾产生和消费主义的根本问题。我发现这里并不能实现我的理想,我也不满足于做更好的国际贸易,我总是想追求更彻底的、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方式。

回顾我之前的几份工作,虽然都在环保领域,但都是从后端解决问题的。直到我重拾几年前就已种在我心中的朴门永续的理念,我希望可以实现一个自循环系统,可以从源头解决浪费和废物废水问题,没有所谓的废料产生,因为所有物质都可以在自然界循环起来。

从个人层面来说,经过了十多年对着电脑疯狂学习、工作的日子,我认为人生不应如此。在国内参加了自然建筑和朴门设计的课程后,我也更加确定在自然中(甚至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我最舒服的状态。疫情之后让我有了更多的危机意识,不管是对于社会的、自然的,还是对于自己生活的,人应该增加面对危机的能力,学习生产健康、安全的食物。

Xinyi

女,31岁,本科德语专业,曾在北京和加拿大的高级餐厅担任厨师,离职后回到家乡休息。

所在餐厅的管理和运营存在一些长期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垃圾不能有效分类、食材浪费、人力短缺等等,而在这样一种高强度工作节奏下,我开始在心里提出疑问:

  • 为什么从小型农场供应过来的新鲜食材会变成厨房不能自我消化的负担?

  • 为什么具有天赋的同事们无法在工作里发挥特长?

  • 为什么我对食物和烹饪曾经无比饱满的热情好像一天天地在消退?

在餐厅,我们好像只是一台台随时会因精神或身体的疲惫突然停止运转但又不得不苦撑下去的机器。虽然我有预想到这些情况,也有心理准备,但在努力调节自己和尽力做出自己所能的改变之后,疑问仍然在加深,直到后来身体也向我发出讯号:也许是时候休息一下了。

于是我选择离职,暂时回国和家人团聚,然后做一些还想趁年轻尽早去尝试的事,比如参加一些与环境和儿童相关的志愿者项目和这次的生态农场实习。

除了以上这些充满反思的人生故事,今年的申请者们也遇到了很多年轻职场人可能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

  • 身体心理各种不适应高强度、机械式且工资低的工作方式;

  • 想换个生活环境;

  • 志不在此;

  • 有个模糊的目标,目前在用排除法绕行前进;

  • 与上级领导在工作上有观念冲突;

  • 想在其他工作中通过实践学习知识;

  • 工作生活不能平衡;

  • 觉得商业逻辑没意思,尤其是快消类的品牌,也觉得学习不了更多的东西所以辞职考学;

  • 之前冠了几天,蛮难受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现在的生活虽然挺满意的,但已经没有需要的东西,所以觉得可以开始新的探索了。

  • 个人的成长空间有限,同时在工作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不想做什么。

  • 上一份工作是我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一直是远程工作。但后来要求坐班,大概离我家单程1.5小时车程,太浪费时间,果断辞了。

最后分享一位真“佛系”的伙伴的故事。

Xiuxiu

女,30岁,临床医学硕士。曾在寺庙做义工一年。

当初离开寺院的原因是计划跨专业考博,完成某宗教学专业的联合项目,后项目未申请成功。反正单纯读博并不是我心之所向,且宗教学专业与宗教本身相去甚远,动力不足,所以在2022年夏季决定放弃继续考博。

近两年自己做饭,常去买菜,对食品安全问题感受深刻,觉得与其做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去赚取报酬,然后把自己的食品安全、生命安全,交到别人手中,不如自己去动手创造。

这个星期,通过实习生项目初试的申请者将和接收农场完成双向选择,配对成功后,其中15位伙伴将陆续前往农场,开启他们的学农生活。食通社将持续报道他们在农场的实习经历。

如果这群年轻人的经历让你产生共鸣,也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感受。

对了,他们为什么又决定花三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小规模的生态农场实习做农民呢?且听下回分解。

生态农场实习计划系列▼

18岁,我想和爷爷一起守护高原羊

离田野越近,离焦虑越远:闯入农村的那些年轻人

感到孤独又疲惫时就想:我的背后是有土地的

在乡村,不说梦想,不聊情怀,好好做一个“生活者”

在抢菜潮中的农场,我感受到了“农业支持社区”

更多“生态农场实习生计划”主题文章,本主题也持续开放更新。

项目统筹:马小超

编辑:天乐

Exit系列图片:张小树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食通社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蔬菜“上蒸下泡”,农民如何度过高温多雨的夏天?

再不看,这部“拍给所有人的电影”就要下线了

等待云上种出的金豌豆 |一锅师太的小饭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