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一書一會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書,不只是書

一書一會
·
·

說到實體書店,我們都知道其實並不賺錢,經營不易。
那些開書店的人在想什麼? 為什麼明知道不會賺錢,還是想要開這麼一家店呢?

答案很簡單,也很不簡單。那是一份理想、一份熱愛,書的意義大過了錢的利益。就算知道不容易,還是想試試看,錢不是重點,可以糊口就行。

到底書是什麼? 為什麼讓有些人願意"生死相許"?

書是什麼?

實質上來看,書只是紙張的總和,是文字和圖片的載體。
看起來有限的篇章頁數,卻能帶領你無限的擴展,
它可以記載歷史、傳承知識、紀錄思想、傳遞溫暖、還能描繪想像。

那些人想守護的,應該是自己曾經從書裡感受過的感動或是啟發。
正因為感受過,所以知道那對人生有多麼重要。

書的誕生就像是一棵樹的成長,需要某個人經過多年的累積,才能長成一本書。
所以,一本書只是一本書;但很多書集結起來,就是一片森林,心靈的綠地。

所以,「書」不是商品,不是工具,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書讓生活有了深度。就像城市裡需要綠地、需要公園,這是城市進步的象徵,象徵對生活的重視,對環境的一絲敬意。

我們都感覺得到綠地是重要的存在,有人甚至覺得城市中的綠地比例太少。只有把「開發」當作進步的人才會認為,公園綠地應該拿來蓋大樓、蓋商場,做更有「價值」的利用。

書的形式

既然書本的存在是必要的,接下來的問題是,書的形式。

現在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在「數位化」,從音樂到貨幣,已經愈來愈虛擬化。
書是不是也適合數位化?

雖然社群網站或網路文章由於性質不同,不能取代書的存在。
但不可否認,書真正重要的,是內容,是思想。

雖然紙本書拿起來有種特別的感受,彷彿能夠實際感受到思想的重量。
但是那一張張的紙是因為思想的深度而有了重量,
而不是反過來,因為是很重的磚頭書,所以重要。

這也延伸到了下一個問題:書店的營運。

書店的營運

實體書店的營運原本就不容易,現在受到了更大的挑戰。

這份挑戰正是來自於書的「形式」和與營運有關的「通路」:電子書和電商的折扣打擊到了實體書店的營運,尤其是獨立書店。

我們敬佩開書店的精神,但每個買書的人也有實際生活的考驗,工作賺來的錢要用來負擔租金或房貸、食物衣物、父母的生活、小孩的學費雜費、等待汰換的家電...太多需要用錢的地方,但他們仍然願意花錢買書,買心靈的寄託。

呼籲他們要買實體書,別為了區區的折扣而剝奪了書店僅存的希望。

我相信他們是願意的,但即使如此我也覺得說不出口,因為對這些人來說負擔自己已經不容易,這責任太沉重,對書店主也太沉重。

也許,這不該只是買書的人和書店主該負擔的責任,如果獨立書店是一個城市的聲音、一個國家的心靈綠地,那麼這就該是城市規劃或國家政策的高度。

讓書店成為書的延伸

現實有時候也是推動進步改變的動力,也許還是有些能做的事。

獨立書店賣的不只是書,還有一份精神。我的想法是書店可以成為書的延伸,用服務的方法讓書的聲音傳達的更遠。而服務也能成為收入的一部分來源,社區選書朗讀、讀書會、獨立思考課程...等。

提出想法希望有所助益,但實際執行是另一回事,
對於願意付出人生開一間書店的勇者,致上最深的敬意。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