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救三圖

淨土門-象山慶
·
·
IPFS
·

悲救三圖:立撮、回首、鉤召 (象山慶2022.8.31)

慧淨法師《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云,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救度眾生、光明攝取、臨終來迎」的佛;《佛在何處》則云,阿彌陀佛就在「西方十方名號」,及念佛人「頂上口中身中心中」;這是核心、精要的列舉;另人據淨土三經及祖師之釋,整理了阿彌陀佛「四十八種德相[1]」:

1.住立空中5.影臨東域 3.本願成就12.舉足救迷13.立撮即行23.臨終來迎24.放光讚慰44.悲心招喚 28.救度逆謗29.苦機為先

2.指方立相 4.西方淨土 45.光壽無量46.諸佛稱揚47.諸佛之王48.最尊第一

6.護念平安7.消災免難8.延年轉壽 34.稱名滅罪 35.聞名滅罪 11.所求遂意

36.聞名不退37.聞名皆往 9.破愚開智10.令心歡喜 14.證得往生

38.他作我受39.普施功德40.一念大利41.遇無空過42.專念必生43.生皆成佛

15.應聲即現16.應念即現17.應心即現18.身心無礙19.如母憶子20.生佛相憶21.不相捨離22.親近增上

25.光號攝化26.名號度生 30.唯攝念佛 27.救度十方 31.不問罪福32.不問久近33.不揀定散

每一種德相,各有經論根據,但可依其性質、功德之相類而再歸納、合併,大致不出慧淨法師二書的範圍;似不須為湊足四十八而作此細目編列。以下舉出三個特殊而生動的阿彌陀佛「悲切救度」圖像,論述比較之。  

一、立撮即行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只須發聲稱名,即蒙三聖攝取(全憑他力,被動得救)。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第七觀(住立空中)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輒然輕舉,既能不捨本願,來應大悲者,何不端坐而赴機也?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繫之牢,何由得免?為斯義,立撮即行。[2]

《慧淨法師演講集》云:釋尊在王舍城為韋提希夫人宣講《觀無量壽經》「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忽然「無量壽佛,住立空中」,令韋提希夫人驚喜,瞻仰禮拜阿彌陀佛的真容;這顯示了阿彌陀佛的存在,就為了隨時隨地救度我輩(愚惡苦惱、卑賤罪深)之凡夫。善導大師於此自設問答,解釋了阿彌陀佛「住立空中」之義:我等凡夫,業力牽引,將入地獄火坑,阿彌陀佛為了逼切救度而親臨此界,箭步向前,立即抱住,與諸聖眾返歸於淨土。此刻若不急救,後悔莫及。

阿彌陀佛本尊有兩種,一是《無量壽經》端坐說法,另是《觀無量壽經》住立空中;坐相是在極樂世界,不移不動,巍巍獨坐;立相是親臨人間,安慰、等待、接引我們。坐相、立相是一樣的,「端坐」是在極樂世界為菩薩說法,「來迎」是去十方國土接引眾生。對我們而言,立相較親切,為了救眾生而主動(急切)來到我們面前;時間到了,三指[3]一抓就帶我們到極樂世界;若慢一步,可能淪落三惡道。日文短歌,「父母付出全生命,呼叫窺井的幼子」。這個法門,不是我們祈求阿彌陀佛來救,也不靠我們的智慧、學問;而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就在這裡看顧、等待、呼喚、拜託我們,讓祂救度去極樂淨土成佛。

釋佛寶<巍巍獨坐度眾生>云:阿彌陀佛有站立、趺坐兩種。立姿也稱「阿彌陀佛接引像」。坐姿則表達佛法智慧—煩惱滅盡,如如不動,指引眾生解脫之路。善導大師《法事讚》:「果得涅槃常住世,壽命延長難可量。千劫萬劫恆沙劫,兆載永劫亦無央。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靈儀相好真金色,巍巍獨坐度眾生。十方凡聖專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一念乘空入佛會,身色壽命盡皆平。」俯首、寬肩、厚胸,背微僂。頭部六五六顆螺髮,肉髻低平,額中白毫,雙手結彌陀定印(上品上生印),巍然獨坐的彌陀,成就不生不滅之法身,就為了以其橫超無際、豎出無窮的壽命與光明,(永恆不捨的)攝取、保護十方眾生。我們若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名號,即可往生極樂,同佛無異。

關於阿彌陀佛的「坐、立」二威儀,如上引《觀經疏》云:「佛德尊高,不可輕舉,既能不捨本願,來應大悲者」,理應「端坐而赴機」;《法事讚》亦云:「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靈儀相好真金色,巍巍獨坐度眾生。」阿彌陀佛雖為然端坐於極樂寶座,而心繫於十方眾生,除了為淨土天人菩薩說法之外,亦能不動本坐而「分身遣化」於一切處,或「住立空中」、或「持蓮來迎」、或「放光接引」、或「入夢示導」、或「舉足立撮」…….,種種方便示現,本質上動靜一如,無來無去;而人心依無明而有分別。所謂「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於第一義而不動,能善分別諸法相」;「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但淨土門乃「指方立相,住心取境」,由有相方便而入無相般若,所以須藉「聲色相狀」之莊嚴以引發眾生之愛樂、欣慕,乃是必要的。《宗鏡錄》卷三十:「云何坐道場?現四種成佛[4],赴機無差殊。」一般而言,諸佛端坐,觀眾生之根機而說法,即是「應病與藥」;大小乘各宗依成佛之過程及修證之長短,有「見性」成佛、「三生」成佛、「即身」成佛、「往生」成佛多種異說;最後者就是彌陀念佛法門。若閻浮提眾生不知、不欣彼佛淨土,阿彌陀佛亦可應其機宜而赴彼攝取。眾生不知來,彌陀何妨去;接引生極樂,慈悲無來去。

至於日本短歌,或出自《孟子.公孫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怵惕(驚恐)、惻隱(憐憫),「仁之端」也,是面對生命之「無辜而遇險」的瞬間,自發、同體而且懼且悲的感受,不能坐視而安忍的心理;與平時的功利性「納交、要譽、惡其聲」無關。在儒家,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人之爲人與生俱來的本質。怵惕是懷生畏死(不同於貪生怕死的本能),是主體設身處感受他者的痛苦並生同情(惻隱),是刺激「良知」並使其呈露。聖人對他者的同情,建立在死亡的恐懼與擔憂,是對全體生命之有限性的覺察與悲憫。[5]佛教的慈悲(尤其諸佛不共的無緣慈、同體悲)與這種思想有相通之處,但更深廣且有出世間之超越性。

    《觀經疏》第七觀文,精確地刻畫了阿彌陀佛「不捨、來應」之心的急切,眾生動念稱名,彌陀迅即抓走!其慈悲光比電閃更快,比雷射(激光鎖定)更準,眾生不須跪拜苦求,彌陀主動彎腰拔取。《念佛感應錄(四). 淨土宗道場靈應錄》云:「阿彌陀佛為了救度罪苦眾生,不惜屈尊降貴地彎下腰,親切至極地垂手攝取,體現出祂對十方眾生主動、積極、平等無分別、絕對無條件的呼喚與救度。」同書另一篇云:

二○○九年結夏的某天,上早殿隨常住眾念誦《楞嚴咒》時,……眼前出現了一般大殿上供奉的西方三聖,但西方三聖的前方又另出現了一尊更大的阿彌陀佛。……容貌慈藹親切,雙眸下視,身披橘紅色袈裟,上身微彎,左手輕托蓮花,右手舒展垂下,呈現接引狀,體現出阿彌陀佛撫慰苦難眾生、主動殷切救護眾生的悲心。

目前,以這種精神及這幅佛像為本尊的(念佛專修)道場,就是文中所說的「中華淨土宗協會」,在當代的念佛團體中別具特色。

    有個事[6]云:法然上人時,唯蓮法師為了解如何是「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到寺院閉關七天,專一念佛;第七天晚上,夢見佛堂的阿彌陀佛伸手抓住他的手腕,就如鐵鍊鎖住,並說:這就是「攝取不捨」。

    可以說,念佛的眾生,已被阿彌陀佛握在掌中,不捨不離。縱然逃到地獄,阿彌陀佛也要把你帶回極樂世界。

雖然<二河白道,此遣彼喚>所云「汝信心直來,我能護汝」,看似阿彌陀佛端居彼岸,呼喚念佛眾生,信心勇敢的主動前來;但善導大師說此喻,是為了「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二河是凡夫(本性)所作,白道乃彌陀(大悲)所賜。凡夫所在之處,唯是無間斷的起貪生嗔,造作惡業;念佛人若於此自覺,必有深重的罪惡感,而捨棄自力之修行,尋求他力之救度,生前既聞阿彌陀佛本願念佛之法門,豈不且愧且喜而信受奉行;然此法之理深而行易,凡夫多疑而難信,常被「外邪、異見」所轉而退失,須假釋尊於娑婆現身,百般勸喻,彌陀於淨土發聲,千種招誘,乃能免強護持行者(念佛人)微弱之信心;因此可說,此信是二尊所賜,此法是二尊所宣,行者幾乎是半信半疑、半推半就的上路,若非「佛力」無所不用其極的(二河)威嚇,(白道)利誘,十面埋伏,全然攝取,行者將被個人的無明業習所阻,又被其他的外道異宗所惑,雖也稱名憶念,而如《往生論註》所云「無明猶在,不滿所願」,乃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其念佛之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續」。由此可知,二河白道之喻,在於二尊巧設種種方便而「此遣彼喚」,攝護行者的信願與行持,令彼能於一心念佛中,被動而安然的離娑婆而生極樂。可以說,阿彌陀佛雖報身端坐於淨土,而悲心(光明)遍在於十方,《觀經疏》云,若「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並且「正由心到,身亦隨到,身隨於心,言是法界身也。」也就是說,「身居西土[7]」不礙於「影臨東域」;「端坐赴機」何異於「舉足立撮」?實質上是「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8]是,阿彌陀佛為度眾生而方便示現的(四種)威儀,或坐或立,其相雖別,其心無異,稱為「無礙光」佛也。 

三、回首催促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明末清初,來自中國的即非禪師,訪永觀堂,見此佛像,作〈永觀堂禮回顧彌陀如來〉云:「父母皆為兒女癡,如來度世亦如斯;眾生一去都忘返,轉得頭來是幾時。」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我輩卻永世長劫的流浪生死;今雖得聞佛所說,而起信念佛,願生極樂,於個人解脫總是太遲,也讓阿彌陀佛等太久了。

案,日本真言宗真紹(797-873)買下藤原關雄的宅邸為寺院,863年由清和天皇賜名「禪林寺」,乃真言宗的祖庭永觀於1033年駐錫此寺,引進「淨土」法門,並暢演「三論」空宗。證空(1177-1247)弟子淨音接任住持之後,就成為淨土宗專修之地 (西山禪林寺派之總本山)[9],號為聖眾來迎山(無量壽院、永觀堂)。

阿彌陀佛為何回顧?日人解云:以無盡的慈愛,為了等待、引領「落後」的眾生,邁步前往西方極樂。

案,東林寺的沿革可分三階段,從真紹(863)創建約170年,是「真言(密)」教;永觀入(1033)後約140年,是「三論」淨土教;從證空、淨音(1177)之後為「西山派」淨土宗。就是說,東林寺原是「真言宗」,永觀之後轉向「淨土」,並留下阿彌陀佛「回首」像,讓後人警醒。據云:永觀十一歲,跟隨禪林寺「僧都」深觀和尚剃髮受業,蒙授密教灌頂。後往東大寺受具足戒,學習三論宗。到社中遊訪,聽聞華嚴、法相教理。年屆三十,入奈良光明山,偏修淨業。山棲谷飲十年,出山住於禪林古寺,開演空宗教義,兼勸人求生淨土。性慈悲,常至牢獄,為囚徒說法授戒。《拾遺往生傳》卷下云:「凡一生之間,顯密行業甚多,奉唱彌陀寶號,不知幾許;初每日一萬遍,後亦六萬遍。」晚年,因舌乾喉燥,不能念佛,改作「觀想」。又,每日三時誦經,《大佛頂咒》三十八億九萬一百二十遍。夢中,常見月輪現出七層塔。禪坐觀想的極樂丈六阿彌陀佛,彷彿現前。天承二年(1111)秋天,永觀律師臨終前,修「往生講」,半夜則念佛,頭朝北,面西方,安詳往生。永觀律師一向隱身守約,常想辭去住持,作個守戒的律師。著有《往生十因》、《彌陀要記》、《往生講式》、《三時念佛記》、《念佛勸進緣起》等。[10]

「太遲了」,似有雜行而迂迴之意,永觀曾乃「三論宗」師,住持「真言宗」寺,又稱為「律師」,並於禪林寺開演「空宗」教義;個人除了專修念佛,又三時「誦經」,持<大佛頂咒>,所謂「顯、密行業甚多」,晚年亦作「觀想」,以這一切菩提心與諸功德「夾善」迴向願生;以善導大師的觀點,似乎有點「疏雜」: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色,要等法然上人1175年創立淨土宗,1198年撰成《選擇本願念佛集》,日本才有「三重選擇」的正定念佛:「1.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2.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3.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也就是依準於善導《法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在此傳說中,阿彌陀佛回望說「太遲了」,似屬「苦口勸進」的溫柔,似不如「立撮即行」的急切、強力;在此之後,新義「真言宗」的玄證依密教護摩法而作了【阿彌陀佛鉤召圖】。 

三、敬愛鉤召

日本.平安期玄證本阿彌陀佛鉤召圖》:西方三聖為救度「剛強難調」眾生,往生極樂,廣設方便,軟硬皆施。圖中人坐在阿彌陀佛所賜的蓮花上,脖子被繩索緊套,阿彌陀佛雙手強拽(悲願無量);剛強凡夫雙腳蹬地,(不知好歹)頑固掙扎。觀世音菩薩在其後用蓮花撬推,助其放下萬緣;大勢至菩薩在其前(展現威勢),手指、口斥,勸其勿再抵抗(堅固我執)。從此圖可知,往生淨土,全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牽引,不由我們做主。在聞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瞬間,已住於不退轉了,只有一條路可走,一個處可去,就是聖眾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此圖或乃日本真言宗(密教)僧玄證(1146-1222)[11]所畫。  

密教五種修法:息災(佛部),增益(法寶部),降伏(金剛部),敬愛(蓮花部),鉤召(羯磨部)四攝菩薩:鉤、索、鏁、鈴。就內心言之,息災除貪、瞋等煩惱;增益由諸煩惱滅除,定慧增長;調伏由諸功德增長,能伏斷無明;敬愛由調伏無明,無諸違隔事;鉤召由無諸違隔事,諸善集生。「鉤召」於一切時修,行者仰視,用金剛鉤,燒刺木,爐作金剛形,爐底畫鉤。

藏傳較流行息、增、懷、誅四法;《蘇悉地經》《大日經》有「增益、降服、息災」三法,《金剛頂經》加入「敬愛、鉤召」為五。

或云四種「護摩」,於「鉤召」法另開「敬愛」法,為五種,以配金剛界之五部,請諸佛菩薩愛護。《瑜祇經疏》上:「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有五種法:息災,增益,降伏,鉤召,敬愛。」

或云,加持祈禱的身、口、意三密,特重護摩(homa 焚燒)法,共六種:1.消除惡難的「息災」法,2.增進福利的「增益」法,3.召集善神的「鉤召」法,4.折伏惡邪的「降伏」法,5.祈請諸佛菩薩之護持的「敬愛」法,6.祈求增長壽命的「延命」法。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五種法,搭配了五佛、五方:息災(大日/向北).增益+延命(寶生/向東).降伏(三世/向南).鉤召(阿閦/諸方).敬愛(彌陀/向西)。<瑜伽内護摩品>五佛四密:息災、增益、降伏、敬愛、鉤召……。

案,所云「鉤召」,能召來人心,及三惡趣有情,令生善處,如鉤之牽引諸物;可與「敬愛法」並用。<召請方便真言>:

由此行能招諸佛之大功德,……(如來之鉤)善及一切,無所不加,乃至能招菩提之果也。以要言之,則悉滿一切如來之功德,普召一切眾生,使亦得此道。

鉤召法,能招「(悉滿)諸佛之大功德、菩提之果」,修持此法可以「普召眾生,亦得此道」。據上引諸文,「鉤召」與「敬愛」的關係,或一或二,性質相近:調伏「無明」、集生「諸善」;祈請「諸佛菩薩」、召集「善神」之護持。如《護摩口決》云:

一法所有不生寂靜,是「息災」之義也。所生福智,是「增益」之義也。斷伏煩惱,是「降伏」之義也。違本之無明,令還歸本覺,是「敬愛」義也。流浪六道四生之無明,召入於本覺,是「鉤召」之義也。……此中鉤召、敬愛,細分雖異,大論是同也。例如「慈、悲」,敬愛攝鉤召,爲四種也。[12]

或云。敬愛法乃「蓮花」部,鉤召法是「羯磨」部,敬愛乃「業護牙拳」四菩薩[13], 鉤召是「鉤索鎖鈴」四菩薩[14]……..。「蓮華」部,表「理」,眾生心中有本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猶如蓮華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在纏之因德);阿彌陀佛(妙觀察智/說法/想蘊)為部主;能除五毒中之疑毒,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羯磨」部,表「事」,佛為眾生而垂悲愍,成辦一切之事業(佛果之化他);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成事/行蘊)為部主,舉凡吾人之一切行住坐臥、語默等,皆攝於此部。若以象徵言之,阿彌陀佛與不空成就佛的合體,或可說是《往生論.註》:「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是「不虛作主持」功德成就,「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無量壽經》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眾生心與佛本願力交會,就被佛所救,無一遺漏。具體而言,「遇」就是了知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而歸命、願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阿彌陀佛攝受而往生極樂,諸行圓滿而成佛。

    由於密教的經論、部派、儀軌,多元而復雜,有些理、事,眾說紛紜而法數增減,外人難以歸納、釐清,內部則各依其流派傳承或上師口訣為準。

    此處要談的是〈玄証本「阿彌陀佛」「鉤召」圖〉之淨土意涵,就此二關鍵詞為題,在涉及密教(真言宗)的部分,亦準依淨土宗之思惟來詮釋,也就是以「阿彌陀(無量)佛」總攝五部佛,以「念佛」法門函括顯、密之法要;或以蓮花部「阿彌陀佛」為主,羯磨部「不空成就佛」為輔;或將「敬愛」與「鉤召」合而言之,並以「鉤召」為五法之總攝與結論,如【五法互具】云:(內心之法)除貪瞋等煩惱,是「息災」也。依此而定慧諸功德增長,是「增益」也。因而摧破無明,是「調伏」也。依此調伏而違隔之煩惱,與菩提相和,為煩惱即菩提,又受諸佛菩薩之愛護,是「敬愛」也。更因諸善集生,由智慧之鏡明照而萬法現集,是「鉤召」也。…….

    有云:「蓮花部」部主阿彌陀佛,在金剛界五佛中,表「鉤召」之特德,為「敬愛」之主尊,能使一切眾生愉悅、歡喜,特具鉤攝之德,以調伏貪眾生。阿彌陀佛悲願廣大,慈心深切,而其唸佛法門,又簡單易行,因此,皈仰者極多;由於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我們稱念其名號,就與其願心相應,阿彌陀佛與念佛眾生的身口意相融相入;,消泯一切世間、出世間的障礙,如同阿彌陀佛的功德,無量而圓滿;這種甚深的鉤召法,也是阿彌陀佛悲願力所致。任何時代,一切人類思想的究極,都必察覺自力的薄弱,而傾向於依賴一種偉大的靈格,阿彌陀佛即是這一切佛格的總代表。

    日本新義真言宗祖師覺鑁阿彌陀秘釋》云,阿彌陀佛是(大日如來)妙觀察智的化身,「於有為無為諸法,即覺一心平等理無障礙,離分別取著,證得性德一心,名阿彌陀如來。」有對阿彌陀佛十三個譯名(無量壽+十二光)的解讀,並介紹了彌陀名號三字的密義:阿(本初不生/佛部/空/因)、彌(無我大我/蓮花部/假/行)、陀(諸法寂靜/金剛部/中/果)。

        鉤召圖中之繩具,即是「四攝」菩薩之「鈎、索、鎖、鈴」,乃依譬而立名。如人捕魚,先以「鈎」釣之,次以「索」引之,以「鎖」縛之,其後振「鈴」而生歡喜心;菩薩亦以方便鈎召眾生(鈎),將其引入法界宮(索)、並縛於其中(鎖),其後乃喜(鈴)。《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雖證薩埵正位,而見惑未除,一切有情將何引化,須行「四攝法」而濟度之。……所以金剛王菩薩,執雙金剛鉤,用為召集,而攝召之,……金剛愛菩薩,乃執大悲之箭,能射二乘計執之心,……亦能殺害一切煩惱,直取菩提。……夫為鉤者,有四攝義,愛語.佈施.利行.同事,而能運度無量眾生;復有難調眾魔,而能折伏,亦能控制狂象,而皆順從。即此大菩提心,廣大圓滿,堅固猛利,決定不退。亦能召集一切賢聖,降臨道場,能滿一切真言行菩薩,速證悉地。

就是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因為「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已有結緣的種子,阿彌陀佛就抓住不捨。對方雖不想往生,阿彌陀佛也要攝取他、跟隨著他,等待機緣,救他到極樂世界;一般人所知的是「黑白無常」勾取壞人下地獄,由閻羅王審判。念佛人由於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被阿彌陀佛光明,攝護不捨,如被鉤召,決定生西。有云:

雖已念佛了(被名號之繩套住),心仍貪戀娑婆(脖頸使勁向後仰),無始劫來六道打轉,起心動念皆是五欲六塵,與娑婆膠著一體。念佛,三尊常在左右,由不得念佛人;念佛日增,佛菩薩悄然用功;貪戀娑婆之心漸消,願生之心增進,由最初的掙脫,而主動配合,最終全然就範。命終之時,阿彌陀佛繩子收到極樂,念佛人由衷感慨:幸得三尊綁架,否則閻王派黑白無常來了!行者自發的「願生極樂」而念佛,或被動的「去不去兩可」而稱名,甚至帶有抗拒,或其他目的,總之,一向專念,已入了阿彌陀佛六字金繩之套。行者稱名,彌陀牽拉;觀音撬推;勢至勸說。一黑臉,一白臉,一折一攝,軟硬兼施,焉有不生西方?[15] 

結語

    中國佛教在善導大師(630之後)創立「淨土宗」,因會昌法難(845年),寺廟遭廢,經籍散佚,不得不長期依附於台、賢、禪諸宗;日本佛教雖早在留學僧惠隱(639年)回國之後,就有阿彌陀佛的信仰、經典、造像傳入,卻只寄寓於三論、華嚴、法相、天台、真言各宗,直到法然上人於1175年提倡「專修」念佛,才獨立為淨土宗。因此,善導大師的「立撮」可說是純粹的淨土觀,而永觀律師的「回首」與玄證阿闍梨的「鉤召」,則多少與三論宗、真言宗有關。或由於文化及民性之不同,在中國念佛人中,「來迎」與「立撮」的圖像及思想頗為人知、且被引用;而「回首」與「鉤召」之圖文,則似乎不流行、少影響。

有云,大乘經典廣說阿彌陀佛的成佛因緣與悲願,可攝為顯、密二義[16]:

一、顯義:指方立相,去此十萬億剎,有佛土名曰極樂,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二、密義:彌陀理智,唯存一心。《阿彌陀秘釋》:「阿彌陀佛者,是自性法身觀察智體,一切眾生覺了通依也。……此心究竟,離分別取著,而證性德一心,即名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舉第十八、十九、二十願為「攝生增上緣」,能攝一切眾生,畢竟得生極樂國土,故稱「攝生三願」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念佛為真實,第十九願(來迎接引願)諸行為方便,此二願為「當機」願,順次往生,即現在行念佛等業因,緊接次生(當生命終之後)受往生果;第二十願(繫念定生願)為「結緣」願,順後往生,即第一生作業,第三第三生之後受果。第十八願為明信佛智之全分念佛,順次直接化生。第十九願為疑惑佛智之少分念佛,或增進為全分念佛,即自然化生;或滯留諸行,亦蒙臨終來迎,然暫寄蓮胎。第二十願為不明佛智之微分念佛,一生結緣下種,二生緣種成熟時,或少分念佛,或全分念佛,三生達成往生。這三願是否可搭配此三圖,或須進一步考察,此處暫不附會。

    本文考察了中.日三個表現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圖像,各有因緣與特色:立撮(手捉)—現身急救、回首(面命)—發言催促、鉤召(繩拖)—佛索套頸,或許對應於不同的眾生,但前後一致的描繪阿彌陀佛用盡一切方便,誓救一切眾生的慈悲與決心。此處雖舉出過去傳誦的三圖,略作例證;或許在未來,因應時代及因緣的變遷,又有更多的度化各類有情、接引同生淨土的事例,被記錄、流傳,以示現阿彌陀佛的慈悲方便,增進念佛人的信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1] <推薦彩雲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無極之體,遍滿法界;為度眾生而顯示種種形像,都有慈護眾生、大歸依、大安慰、大引導之益。當代最慈悲莊嚴的「彩雲佛」--阿彌陀佛立於彩雲蓮花上,左手持蓮,右手下伸,彎腰前傾,接引眾生。

[2]佛昀居士<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祂見娑婆眾生為諸苦所迫,且在業力的驅使下,無一倖免被牽向三惡道。阿彌陀佛悲心所見,豈能端坐不動,唯「立撮即行」,急切趕赴苦界,到眾生前,以手接往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立像,顯示其救度眾生出火宅之急迫,這樣的姿態,給臨入地獄的我們,莫大的安慰!

[3] 撮:《說文》兩指撮也。《玉篇》三指取也。《增韻》蹙聚而捎取之也。

[4]天台四種之成佛(藏、通、別、圓),雖名成佛,但除了圓教佛,都不是究竟圓滿,但仍已了生死、脫輪迴。《地藏占察經》說「滿」成佛:於十信之滿位,決定信諸法之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名為信滿成佛;於十住之滿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名滿成佛;於十地之滿心,能除一切無明諸惑,菩提之願行皆具足,是名滿成佛;於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之勝妙功德,是名滿成佛

[5]賴區平.陳立勝/編《惻隱之心——多維視野中的儒家古典觀念研究》;<再論如何理解惻隱之心的問題>,陸暢<怵惕之心何以不是仁之端>,陳立勝<惻隱之心、他者之痛,與疼痛鏡像神經元><惻隱之心:同感、同情與在世基調>,黃玉順<論“惻隱”與“同情”>

[6]慧淨法師<《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下)>

[7]慧布法師未信之前曾云:「西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何如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

[8]基督教也有類似的講法,可互相對照:求父「為他們吩咐你的使者、在他們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他們。用手托著他們、免得他們的腳碰在石頭上。」神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不論風雨有多大,總是會停歇;風浪再兇猛,總是會平靜;世上雖有苦難,但在主裡有平安。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熄的燈火,祂不吹滅。」「跪下來,凡事藉著禱告求祂來幫助,而不倚靠自己的力量,使我們能在上帝保守中,走在平安的道路上。」主禱文:「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行走在漆黑夜晚的路上,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助我在任何情況下完全信靠祢,遵行祢的話,使我不迷路,蒙祢的保護。」

[9] 禪林寺12世的靜遍(1166- 1224),乃真言宗僧人,後來歸依法然上人而念佛,將禪林寺11世讓給法然,自稱12世。法然的高弟的證空也在後繼承了本寺,其弟子淨音的時代,禪林寺成了淨土宗西山派(小坂流)的寺院。

[10]藏密<有德有名磨而不磷——日本永觀律師傳>,詳見日.卍元師蠻禪師《本朝高僧傳》「淨慧」科

[11]土宜成雄玄証阿闍梨の研究》, 新義真言宗玄証(げんしょう久安2年(1146年)- 元久元年(1204年は、平安時代末期から鎌倉時代前期にかけての真言宗。他抄寫並收集了許多與密宗有關的聖像、經文,許多留在京都的高山寺。如,【玄證本薬師十二神將図】及【先德圖長卷】:此卷軸以印度、中國、日本的真言密教的祖師為中心,採用流麗的墨線及淡彩描繪了各位祖師、先聖先賢,共描繪有46位聖賢,包括真言密教傳播第一人的龍猛、空海等密教祖師,達摩等6位禪宗祖師,鑒真及行基、聖德太子、鳩摩羅什、玄奘等與南都佛教相關的祖師,以及周武王、孔子等中國的先聖先賢。

[12] 《新義真言宗.賴瑜僧正集》祕鈔問答》,《護摩口決》:「約世間法者,滅災橫,是息災也。生官位福祿,是增益也。降伏怨家等,卽調伏也。召引所愛境,鉤召也。召入後,冥會自身,卽敬愛也。

[13]不空成就如來的四親近菩薩,金剛「拳」

[14]金剛「鉤、索、鎖、鈴」四菩薩,化他之德也;譬如於世間取魚初必有鉤,是鉤菩薩也。次當以繩引之,是索菩薩也。次當以繩貫之,是鎖菩薩也。鎖魚已,則為我有,故當有歡喜之心,是鈴菩薩也,鈴為表示歡喜者。如是四攝,攝引眾生之四德也。鉤眾生於法界宮而縛住之,自歡喜復使他歡喜也。

[15]宗道法師<世界上最幸福的綁架>

[16] <密教佛像與意涵>




(圖片從網路上轉錄,若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謝謝)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淨土門-象山慶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淨慶.正玄--張火慶:博士/教授)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