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明日之光」的故事
2001年,名為「明日之光」的年度青年營會在美西南華人浸信會聯會的推動下舉辦,地點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營地,參與者多為西南區華人浸信會的青年基督徒,來自德州、奧克拉荷馬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地,以德州休士頓的青年基督徒團隊為營會主辦團隊,從此開啟了一段已長達二十多年的事工,服事美國西南地區華人浸信會的青年信徒。在這些年的服事中,不僅造就了參與者的靈命和與神的關係,也促成了多對金玉良緣、走出了幾位立志獻身的傳道者。
我本人在2001年以與會者身分參與此事工,隔年開始成為主辦團隊的一員,負責在奧克拉荷馬州的華人浸信會中推廣、連結,與來自其他州的主內夥伴共同在此事工中被操練,也感謝許多年長牧者們的信任與賦權,讓我們雖然是被一個事工而被召聚起來,但卻是以關係建立為導向,成為一個團隊。
多年來,這個階段的服事經歷成為我的 DNA,影響了我的服事觀和牧養觀,我也在這段時間中蒙主呼召,去服事屬祂的教會──那是2002年,在德州奧斯汀的營地,為我做獻身禱告的是已安息主懷的陳義憲牧師,是我深深思念和感恩的屬靈長輩。
後來回台灣進神學院接受裝備,過程中在不同的教會實習,陪伴了一些年輕的弟妹,也擔任「牧者」或「輔導」的角色,但因著自身的階段性和後續的一些轉換,不得不離開一些曾經陪伴的生命,在新的角色裡繼續去陪伴神所帶來我面前的新生命。
2018年,我自牧會的現場暫時退下來,脫離一個紛紛擾擾的環境,休息也調整自己的腳步。終於恢復獨立身分的我,很想念曾經陪伴過的年輕生命,於是我很密集地約以前陪伴過的弟妹們見面,但卻很驚訝地發現,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要不是選擇離開教會,就是只有主日去某教會打卡的狀態,沒有被牧養,也沒有信仰群體的生活!
雖然,台灣並未像香港一般經歷過佔中運動和反送中運動的社會和世代撕裂,大量的基督徒成為了「離堂者」,但卻也經過所謂「愛家公投」的社會事件,引爆了多年來因過度投入教會增長主義而忽略實際牧養關係所累積的問題,再加上其他種種問題的長年累積,終導致台灣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離堂者出現,成為教會界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象。
在經過長達半年的禱告後,我延續昔日的事工體會,和幾位初始成員建立了「明日之光團契」,當時的初始成員多為選擇離開堂會生活的弟妹,和一些仍在某教會去主日打卡的弟妹,第一次聚會日期是 2018 年 10 月 27 日。自從首次聚集後,我們在 2019年開始有常規性的聚會,以一個月二次聚會的頻率緩步成形,矢志建立「以關係為導向」的團契,而不再「以事工為導向」!我們拿掉許多的既有套路,也嘗試過許多的聚會方式(生命見證、詩歌之夜)、研讀過不同的材料(不再一樣、探索),在神的引導下摸索前行,是我們都沒有嘗試走過的路。
團契的頭兩年,因為不夠成熟、定位不夠清楚,我們也經歷了成員的來來去去,雖然很遺憾,但也知道無法強留。過程中也有成員原屬教會的牧者來溝通,希望能讓成員回到自己原屬的教會,我們也都尊重成員們自己的選擇。慢慢地,成員逐漸穩定,也開始塑造起屬於這個團契的氛圍,更透過後來大家決定嘗試的 Podcast 頻道之運營,讓眾人都有所貢獻和投入,越來越朝一個共同成長的信仰群體成形。
2022年5月,透過《校園雜誌》的訪談,「明日之光團契」逐漸浮上檯面,也開始和其他基督徒自媒體(Youtuber迺哥、神學少女等)有些許的互動,也因著這些互動,逐漸接觸到更多離堂者,也有機會聽到各種不同的生命故事。雖然,有些生命故事的內容相當沉重,也很難理解為什麼神的教會要如此對待年輕人,但事實已然造成,我們要面對的實際需要則是眼前的生命,是否可以彼此同行,成為彼此的夥伴和信仰群體,不再孤單。
在香港,雖然有「流堂」的成立和發展作為一個參考,但畢竟台灣的處境和香港迥異,我個人也沒有陳韋安牧師的高度和豐富的學識涵養,但我和目前團契的成員們卻有一顆願意的心,期盼能夠服事仍有意願尋求信仰群體的離堂者。
歡迎透過我們的 Podcast、Facebook、Instagram 來認識我們哦!
=============
明日之光團契
IG: tw.pioneer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