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實體唱片 v.s 聽網路串流:從金曲看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兩群人
一、
1.
今年的金曲獎因為最佳男歌手頒給了中國籍的歌手崔健,所以每一次金馬金曲頒完之後反覆爭論的話題又再度重複。
我看到其中有一種說法就是:「金曲獎是由全台灣的納稅人的錢去辦的,為什麼要辦成一個中國人的獎」。
畢竟這件事情關係到全國的稅收與國庫支出,而且這件事本來就可受公評,所以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如果這樣的主張是對的,具體來說我們應該要怎麼做。
我們是要提案改成:「從此以後金曲獎的報名人與得獎人都只限於領有中華民國國籍者」這樣嗎?
2.
別的不說,我們先來聊聊今年的金曲歌后蔡健雅,她是目前有史以來金曲歌后紀錄保持人,拿過四次金曲歌后,她是新加坡人。
接著我們再來看拿過兩屆金曲歌后的莫文蔚,她雖然是香港人,但國籍是英國。
再來看看其他的歌后,王菲、那英是中國人、順子是美國人、戴佩妮是馬來西亞人、林憶蓮是香港人。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提案的方式,這些外國人以後都再也不可以報名金曲獎了。
3.
再說,今年獲得年度歌曲提名的黃明志是馬來西亞人,所以他以後也不能報金曲囉?
不只蔡健雅,在台灣發行唱片拿下許多好成績的優異歌手,好比說陳潔儀,好比說許美靜,她們都是新加坡人,所以假設有一天她們重新又有作品回歸歌壇,她們也都再也不能參加金曲獎嗎?
更不用說,台灣的歌壇有多少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歌手,只因為他們的國籍不是台灣,他們就不能報金曲獎嗎?
歌神張學友是香港人,天王劉德華是香港人,K哥之王陳奕迅是香港人,麻吉大哥是美國人,王力宏、陶喆都是美國人,蕭亞軒是加拿大人,吳尊是汶萊人,甚至中國娃娃是泰國人,所以因為國籍的問題從此以後他們也都不能再報名金曲獎了嗎?
4.
我們在這裡先來討論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覺得蔡明亮是哪一國的導演?
蔡明亮的國籍無庸置疑是馬來西亞,但是蔡明亮人生中的影像創作之路,都是從他在台灣當僑生,開始進入電視台實習,後來成為電視劇導演,最後才成為了電影導演。
對我來說蔡明亮就是台灣導演。他的國家馬來西亞或許給了他少年時代的人格養成背景,但是他成為一個導演之路完完全全是在台灣培養完成的。
周華健是香港僑生,他在台灣參加比賽最後成為了滾石歌手。邰正宵也是香港僑生,在台灣參加YAMAHA熱門音樂大賽,才成為飛碟的簽約歌手。
李心潔是馬來西亞人,被導演張艾嘉相中而成為滾石簽約歌手,在台灣出道。梁靜茹也是馬來西亞人,後來成為李宗盛的女弟子,最後在台灣出道。孫燕姿是新加坡人,在台灣的華納唱片成為儲備歌手,唱片公司精心企劃準備調校了一年多,才正式在台灣出道。
雖然他們的國籍不是台灣人,可是他們的歌手培育之路,他們的第一張專輯,那些為他們的專輯經營擘畫創作的團隊,全部都是台灣人。所以說因為他們國籍的問題,以後他們的作品都不能報金曲獎了嗎?
5.
再繼續說,蔡健雅昨天在頒獎典禮的時候就已經說過了,她從第一張專輯在台灣出道開始就愛上了台灣,目前已經在台灣定居16年了;她喜歡台灣,寧願留在台灣(她是如此地台,我好愛她)。就算是這樣子你還是把她當成外國人、拒於金曲舞台之外嗎?
再來,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華語流行音樂界神級存在的林夕老師,從2015年來台灣定居至今,就算是這樣你仍然認為他是香港人,以後都不能再參加金曲獎了嗎?
在這邊我們看見了一個提供給華語歌壇當中所有作品公平競爭的獎項,因為國家意識的問題作祟,而局限得獎者的國籍,這反映的是這些主張者對於這個產業的不了解與不關心。
6.
臺灣的國語流行樂壇,從起步開始,就充滿了上海海派音樂、日本統治時代台語流行音樂、美軍電台、越戰時期搖滾樂、香港黃梅調、香港流行音樂等等各種根源的影響。
而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在壯大之後,更是吸納了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的華人一同進入產業的許多環節。
一首曲子,由香港人作曲、馬來西亞人寫詞、新加坡人編曲、台灣人製作,類似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劃分從業人員的國籍,到底對於「選拔一年之中優秀的華語音樂作品給予獎勵」這件事有甚麼意義?
我們可以堅持我們的國號叫台灣,但是華語流行音樂從來就不會只有台灣。你可以想像一個只有台灣的華語樂壇,它不至於會很無聊、還是很精彩——但是好可惜。
7.
退一萬步說,如果我們把剛剛的那個提案改成:「所有國籍的人都可以來參加金曲獎,唯獨中國不行」。
先不說這樣子的條文本身已經充滿了歧視。畢竟中國就是我們的戰略假想敵,我們每次國軍的操演其實敵人除了中國也沒有別人。所以就算我們很小鼻子小眼睛想要完全排除中國,倒也沒有說完全不行。
但是想想看,在我們跟中國的局勢越來越緊張,而且國際現實是我們被實質排拒在所有的國際機構之外(我是說「所有的」,連海嘯發生都不會通報我們喔),邦交國寥寥無幾;你真的覺得這樣子的一個「獨拒中國」的決定,對於我們的國際形象,以及爭取國際盟友支持上面有幫助嗎?
而當我們實際上假想敵就是中國,而中國也確實就是有幾千枚飛彈對準台灣,天天在國際上叫囂我們是它們的一部分的時候;代表華語樂壇的最高榮耀獎項,頒給了一個中國歌手,頒給了一個不願意為了歌頌祖國而改變自己的歌唱內容的歌手,兩相權衡你覺得到底哪一種方法對台灣的形象比較加分?
二、
1.
這幾年來每次想到金曲獎,總會有一個尷尬的問題浮現。
這個尷尬的問題說實在其實不只發生在金曲獎,我這幾年開始有系統地整理台灣的流行音樂史,乃至於到去年開始著手策劃陳志遠老師的特展時,便不得不去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總會面對的問題是:這個音樂故事是說給誰聽?
當我們討論到「誰」的時候,我的眼前出現了兩種難以跨越的群體。
2.
現在大家常常會像是開玩笑一般地說,我每一年都要到了金曲獎才會知道今年又有哪一些新的音樂人。基本上頒金曲獎的時候有超過一半的人不認識,認識的人也不知道他這一年到底發了什麼新專輯。這些打趣的話語好像已經變成了我們一定年紀以上的人每年固定會討論的尋常話題。
當然這樣子的現象反映在數位串流時代、以及在小眾自媒體的年代當中,每一個音樂人的作品都在極度市場分眾的狀況下,只能接觸到非常特定的小眾群體。
我的觀察是,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具體地從結構性的歷史斷裂來解釋問題的成因。
3.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市場從2001年開始大海嘯(具體成因包含盜版、數位下載與燒錄拷貝技術門檻下降等多重原因在此不贅述),這個大海嘯造成的大斷層區間一直持續到2008年。
2008年之後,台灣再也沒有主流音樂。而這個檢驗的指標,我們可以從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培養出來的最後一位天王級人物,在2006年中視的《超級星光大道》選秀節目當中,因為擔任踢館魔王而大紅的蕭敬騰,來作為這個斷代指標。
蕭敬騰就是那個舊時代的流行音樂產業造神運動所培養出來的最後一個神。
4.
從21世紀以來,台灣的年輕世代在獨立的環境當中製作音樂。他們的創意層出不窮;懂得掌握各種各樣最先進的新科技、以及各類型的聲音製造工具,去創造出非常具有國際觀視野,同時又具有反身自省的人文精神,在歌詞當中如打磨精工一般地去鑄造充滿歷史反省意義的歌詞(好比今年的最佳新人獎得主珂拉琪的作品)。
在我的眼中,這十年來的金曲得獎作品裡,這些年輕人的創作,一點都不會輸給當年1980到199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極盛期與市場極大期的經典作品。
但是這當然是從創意以及藝術成就方面來說。
如果我們非常理性地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從它們產生的形式流程、到檢核的過程、到揀選的方式、到決定最終定案的形式,那是完完全全徹底不同的。
5.
如果我硬要比喻的話,就好像是一部好萊塢票房強檔電影,與一部北歐獨立製作影展電影。
在藝術的層次上面,在創意的表達上面,在給予人省思乃至於感官衝擊的層面上,它們各有各的優點,同樣都是值得留在人類史冊上的作品。
但是我們很清楚地知道,這兩部電影的製作成本是天壤之別,這兩部電影的每一個拍攝的細節,有多少人來做決定,到了什麼層次才算是OK,這個過程也是天壤之別。
6.
我們想像一下在1990年代後期所製作的一張國語流行音樂專輯,因為競爭太過激烈,所以如果一張專輯的預算不夠、歌手本身的印象不夠強、收歌收得不夠、製作人找不齊......任何一個環節、我是說,任何其中的一個小環節如果沒有把握,唱片公司寧可放棄不發也不會湊合著發。
因為競爭就是那麼地激烈,一個新人的第一張出道專輯,如果沒有可以發行三、四十萬張以上的把握,那寧可不要發——或者就當作錯誤的投資,這個新人再也沒有第二張。
所以想像一下一張十首歌的專輯,在收歌的時候是斟酌再斟酌,比較再比較。一首曲子完成了之後,一次發了五個作詞人來比稿,第一波比完了不滿意再發第二波而且再找五個人,這些都是常態。
母帶全部完成了之後,製作人不滿意,就拿著母帶跑去洛杉磯閉關,然後去找國外的工程師跟錄音師重新大修,這樣子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
為了製作一張專輯,不只是音樂上的環節,連歌手的造型、妝髮,也是選了又選比了再比。拍MV更是如此,在1997年的時候,主流唱片公司的主打歌手,一張專輯十首歌拍了七支MV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1997年莫文蔚的出道專輯《Love Yourself》與張惠妹的出道專輯《姊妹》都拍了七支MV)
7.
就因為一張專輯的銷量非常有可能可以突破一百萬張,整體的總銷售額可能達到三億台幣,光是媒體的宣傳經費動輒就是幾千萬。
你應該很難想像這樣子隨隨便便就花幾千萬去宣傳的歌曲,裡面會有一個小節彈錯,或是一個過門打錯,或是某一句歌詞裡面的一個字感覺好像用得沒那麼恰當。
台灣的國語流行音樂商品確確實實曾經像是好萊塢電影一般的商品規格,千禧年以後才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可能沒有辦法想像這樣子的景況曾經對於台灣的每一個人來說都像是去買珍珠奶茶一樣的正常。
再說一次,好萊塢的百萬票房強片和歐洲獨立製片電影,在藝術的成就上或許各有擅場,但是在許多客觀的層次,在本質上、在體質上往往具有極為巨大的差別。
8.
而這個我稱之為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大斷層,在歷史的數線上分開了兩群人,造成了站在兩個端點位置的消費者。
一端是那些曾經在80年代90年代習慣了買唱片的消費者。他們每次去逛一下玫瑰逛一下大眾逛一下淘兒唱片,一花就是幾千塊甚至上萬,不管是《夢醒時分》還是《吻別》,不管是《酒後的心聲》還是《姐妹》,當他拿著這張專輯的時候,全台灣還有其他的一百萬人也在他們的CD Player聽著這張專輯,共同跟著歌手們吟唱那一些作詞人千錘百煉打造出來的歌詞。
那些真正的工業化商品,品質穩定、經過嚴格的品管,太危險的概念,太叛逆的歌詞,通常不會出現在裡面。
對這些人來說,在這個小眾市場分眾的年代,去知道又有哪個年輕人出了什麼專輯出了什麼單曲,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太累的事情了。他們寧願把心力放在其他的娛樂上面,好比追劇。
久而久之對他們來說,金曲獎好像就是一群他們根本不知道是誰的人在那裡上台領獎。
9.
而遠在另外一個端點的消費者們,他們聽過家裡的長輩和叔叔伯伯講過以前的人曾經要花錢買唱片這樣的天文奇景。他們是網路的原生世代,搜尋這個世界上每分每秒發生的最新的事情對他們來說跟呼吸一樣簡單。用手機打字每分鐘可以超過100字是最基礎的生存條件。
他們當然會聽以前的作品,畢竟在這個串流的年代什麼時代的音樂你只需要一根指頭就能播放,但他們總覺得以前那個年代的音樂好像有什麼不能戳的一個表層,必須維持著那樣子的平穩,這個社會才能夠穩定運作下去。
但是新生代的音樂人就完全不用顧慮這些事情,他們唯一的顧慮是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音樂,所以他們必須很焦慮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任何一個大家能夠有機會接觸得到的地方。
但他們面臨的辛苦,除了必須要自己一個人擔當創作、主唱、節奏、旋律、混音等所有的音樂工作之外,他們還要自己擔任自己的發行商、社群小編以及表演經紀人。
10.
本屆金曲獎特殊貢獻獎得主陳復明老師在他的得獎感言中提到,他在唱片公司擔任製作人的時刻,他衷心地感謝著唱片公司當中所有成員的角色。他一個一個提到包含了藝人經紀、人事、財務、詞曲版權、企劃宣傳、甚至是通路鋪貨與發行商。
在一家正式的唱片公司當中,製作部門只是其中的一個部門——即便它是最核心的(所有的魔法在這裡發生),唱片公司仍然需要許多各式各樣和音樂創作無關的專業人員,才能維持著整個公司的運行。
而我說的整個公司的運行是指一個月當中可能就會發行五張以上的專輯,而每一張專輯每天都是以幾萬張為單位在全台灣的各個唱片行舖貨、以及隨時等待叫貨,並且補上最新的現貨。更別提還有一大群人在大盤和中盤之間不停地調庫存,從北部撥到中部,或是從南部撥到東部。
那些東西對於現在的音樂人來說,可能都是他們這輩子完完全全不用去接觸的事。
11.
光是在這一屆的金曲獎裡面,還有很多目前人在線上的歌手,或是製作人與其他音樂人,他們曾經經歷過過去台灣流行音樂產業那樣子的產業現況。今年的大贏家蔡健雅以及黃連煜都是。他們都是在90年代主流唱片公司出道的歌手(蔡健雅環球、新寶島康樂隊滾石)。一張唱片賣幾十萬張對他們來說是業界很正常的事情。
那這樣的歌手與他們的作品,放在一群20出頭的年輕音樂人的音樂作品當中,究竟該怎麼比才好呢??
最佳作詞人得主熊仔,他的作品是饒舌歌曲,饒舌歌曲應該要跟其他的歌唱作品放在一起比作詞嗎?這樣的基準公平嗎?如果把饒舌作品獨立出來,究竟是保護其他作品還是害了其他作品呢?這樣子會導致饒舌成為某種特權嗎?
這個問題可以無盡地問下去,為什麼要有最佳樂團獎?為什麼搖滾樂團可以從其他的歌唱組合團體當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獎項?難道除了搖滾樂團其他的音樂種類團體就不夠資格能夠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特定的比賽獎項嗎?
12.
我純粹把這幾個問題丟出來,大家就可以稍微地想像一下,所謂的金曲獎的獎項與評選,在每一個評比的意義討論上面,都充滿了不得已而為之的尷尬與心酸,以及最重要的:評審到底有多難為?
也因為如此,我特別肯定今年的一個現象,就是獎項中出現的贏家大集中。我當然並不是說,一個人橫掃所有獎項,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而是從一個完全相反的角度,我要說的是,這證明的是這一場金曲盛會,從來沒有什麼「分豬肉」的行禮如儀。
1990年代,金曲獎的分豬肉之說,常常被人詬病。想要皆大歡喜,想要人人有獎,於是給獎評選過程當中的公信力問題,也屢屢遭到質疑。
21世紀,金曲獎的評選機制經過了多次改革,體質有了極大的轉換。光是這10年的評選,我們幾乎可以說,評審團根本就沒有怕在得罪人,用自己最誠實的心意,去選出他們認為真正值得的作品。就算這樣的給獎結果不會讓大家高興,但他們仍然認為真誠地面對自己,摒棄掉所有其他無關的雜訊,單純地用音樂直球對決,這樣子給出去的獎才會是那麼地難能可貴。
這也是金曲獎最核心的特質。誠實直面,不討好誰,讓純粹的好音樂自己說話。也才值得每個優秀的音樂人賭上他最好的作品,登上這個華語音樂的最高殿堂去競爭。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