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 心電感應版》,執著於追逐緣分的浪漫──那現實呢?

衷零|觀劇觀影與原創
·
·
IPFS
·
改編自知名台灣漫畫家幾米的同名繪本作品,於2008年改編成音樂劇並登上台北小巨蛋的舞台演出。之後每隔數年都會復排,今年2022年也再度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上演。
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 心電感應版》


幾米《向左走向右走》的繪本故事曾改編成多種形式的演出,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是2003年由金城武和梁詠琪主演的電影版。而音樂劇的故事由黎煥雄導演並改編劇本,改編揉合了幾米自身與他的夫人相遇的故事,搭配知名音樂人團隊,包括詩人夏宇、作曲家何山、音樂人陳建騏、創作歌手蘇打綠吳青峰等人參與作詞作曲。並從2010年,由品冠與許茹芸擔任主演在中國開始巡演,又在2013年改由魏如萱(2013/2016/2018/2022)固定擔綱女主角、搭配由蔡閔佑(2013/2018/2022)和王大文(2016)飾演男主角。

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 心電感應版》(2022)兩位主角演員:魏如萱和蔡閔佑


久聞這齣音樂劇的兩極評價,也因為時間上配合的不確定,所以直到開演前不久才買票,因此位置是在較不佳的國家戲劇院四樓偏左的前排位置,也是難得體驗了一把這個視角的觀影。

舞台戲劇每次的復排通常會做些加減法,在表演表現上作些許更動。而2022年復排的《心電感應版》則選擇加入了即時動態捕捉技術的立體投影,增加了在舞台美術方面的表現力。先前並沒有看過任何一版首演或是復排的我,完全是第一次看《向左走向右走》音樂劇,候場時投映在黑幕上的動畫就勾起了些許的好奇與期待。

當天觀影視角,候場時的投影蠻有意思


首先,要先坦承自己是衝著卡司來的:魏如萱、李曼還有大甜,之前都看過她們的現場演出,對她們我十分有信心可以給觀眾一場精彩的表演,飾演男主角的蔡旻佑則是第一次看他現場演出,加上幾米這麼這麼知名的繪本故事、傳聞有吳青峰的詞創和陳建騏的曲創,我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事實證明,說故事的方式還是最重要的,故事說不好,就是白白可惜了黃金陣容啊!

演出廳外的AR立體投影捕捉區


這個"心電感應版"更像是一個配合政府推行的5G藝術展演的新花招:演出廳外的廣場架起了AR模擬的場地,同步立體投映到演出舞台上。舞台美術風格走幾米的繪本風,主要投映的是兩隻不同花色的貓,以及像是手繪畫出的布景來豐富實體布景相對簡潔的舞台。

說是巧思也不為過,而且考慮到原著,繪本風格很"還原",但是看著卻不時有多此一舉的感覺,並非整齣劇裡應用到立體投影的部分都適洽,說是與故事風格相符好像又沒有完全的切合......畢竟回看故事和唱段歌詞,整個劇走的是文青路線,有幾幕的繪本風立體投影反而有了衝突。

演出劇照/新聞圖。例如這類的立體投影畫面,反而令人不知所云。


再來就是這個滿溢的"文青感"......對不起,Not my type.

我覺得,《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簡單提取關鍵字就是"緣分""執著"二字。迂迴的緣分、帶有遺憾與期盼的破碎美感,兩位主角渴望找到那個在噴泉邊有著一面之緣、有著一場交談的"好似一見鍾情的靈魂伴侶",執著於想找到對方,命運卻弔詭地讓他們再尋找對方的數年間都只在一牆之隔的距離外,卻從沒有一個契機讓他倆相認。 還有命運的捉弄:初識後交換的聯繫紙條,被一場雨給抹去了重要的號碼;一個總是向左走、一個總是向右走,繞了一圈回到原點還是誰都見不到誰,但兩人堅定地相信,那點靈魂的牽引總能導向對方,就故事來說,充足的戲劇性和悲劇性,真不失是個好的故事。

既然如此就更加凸顯說故事方法的重要性。 

它敘說的方式讓人覺得拖沓,先不說戲分比重不少的配角線,主角L小姐和R先生......他們感覺是待在自己的世界裡然後透過包裹自身的"殼"在找人,否則就只是隔壁鄰居、甚至常一起去同一家咖啡店、在停電時還一起說上了話,但全都沒想著再多走哪怕半步都好,可能都不會耗費數年時間才重逢,不知道這部分是哪裡出的問題,也許是太想強調文青和戲劇感,反而讓故事和人物都顯得很"獨"。

當然,如果想走一種游離於現實之外的故事來說,可以成立。

劇照


唱段歌詞非常文青,確實適合魏如萱的嗓音,連風格都太適合她了,但不適合用在音樂劇。 歌曲唱段毫無記憶性可言,別說等到走出劇場了,我聽完一首忘一首。

大多唱段平緩且無記憶點得令人昏昏欲睡,偶有幾首多人的合唱曲才比較激昂地有讓人醒來的感覺......雖然依舊是聽完就忘了。(歌詞和韻律配合適當真的好重要啊)

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 心電感應版》(2022)宣傳圖


再來說說配角,有些配角的存在真的讓人疑惑,像是兩位穿著鳥和狗動物裝的工讀生,到底來幹嘛的? 而最印象深刻的是"找貓的女人"和"在咖啡廳打工的女人"(分別由李曼和大甜飾演)。

"找貓的女人"逢人便問:你有看見我的貓嗎?而"咖啡廳打工的女人"則是一直念念不忘自己遠在紐約的男友

隨著演出,當然對於這兩人的支線故事有更明朗的推進:"找貓的女人"最終找到了她的貓,可是又覺得這好像不是我要的貓,能懂想比喻執著追尋花費了大把光陰,拋棄其他人事物,追尋到後反而不如自己所想──然後呢?她是不是會想繼續找她的貓?還是就茫然於找不到追尋的事物呢?這點完全沒有下文。

而"咖啡廳打工的女人",本以為是迫不得已和男友相隔兩地,結果原來對方早已跟她提了分手,她依舊固執地想回到對方身邊去,即使有別人對她表達好感,她仍舊執著地想著那個已經分手了的紐約前男友,最後,她也再次買了飛往紐約的機票,勇敢"再追愛"的行為說不准該誇還是無言。

劇照


老闆娘開的"Jimmy咖啡店",是迷茫者和夢想者的暫留地,但包括老闆娘,沒有人知道未來該怎麼走,只能原地打轉。直到老闆娘決定關閉咖啡店,人們被逼著往前走、作出決定。或許,老闆娘在多年前也同他們一樣,才守著咖啡店這麼久,等到放掉了那個執念,放下了這家咖啡店不再等待,然而她之後又要往哪裡走,似乎對這齣劇也不再重要了,脫離了主要關鍵字("緣分"與"執著")的故事和人物,就不再需要講述了。

為什麼?也許是之後的故事就不免"世俗"了吧,所以這齣劇的故事說是不太切實也無不可。

劇照


而結局男女主角終於決定往前走、離開"現狀"之後,毫無預警的相遇在車站。或許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就是"命運",兩人分離再久終究是會再重逢的,一個符合戲劇性的Happy Endding。 然後呢?會不會他們過了段時間也會像"找貓的女人"一樣,發現對方其實不是自己一直追尋的?還是像"咖啡廳打工的女人"一樣,依舊執著於對方,不願放下──當然,這些也都不重要了,這些已經是超出這齣劇要考量的"現實"了。

其實我個人是很不喜歡這種一昧沉浸在"自我滿足感的"故事的。每個角色看似在故事裡有牽絆,但其實都冷漠地披著殼、執著於自己的事。

而整齣劇最為現實的:是當代生活中的水泥磚瓦,如同人在自己心裡劃下的方格方城,把自己困住,只看到開著的那扇窗望出去的風景,卻忘了去打破磚牆看看別的地方,有怎樣的人、怎樣的景色,現代社會的冷漠反而事讓我最有感觸的地方。

然而,這應該不是《向左走向右走》所要表達的主題吧哈哈。

謝幕


最後放首好像是這齣音樂劇最知名的歌曲唱段,流行感十足,好聽,但依舊看得當下沒啥記憶性,寫心得的當下再聽也勾不起演出畫面。



▼ 個人感受參考:

故事劇情 6.5/10(有些感悟但不多)
舞台美術 7/10
節奏掌控 6/10
參演人員 7/10
音樂歌曲 7/10 (音樂單一性高,流行感充足,但與劇的連結感如同貼於牆上的漂亮壁紙)

★ 推薦指數 6.5/10(為了演員或當聽歌的話可以一看...但建議不要太累的時候去看)





(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s與自攝)


◆ 別忘了在下方的Liker拍5下手,支持一下這篇文章吧!
◆ 大多文章不會鎖付費,但要是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贊助】我、給我些鼓勵喔!

◇ 同步發表於 Vocus方格子【衷零|觀劇觀影與原創】專欄
◇ 一些較短的觀影觀劇心得只會放在Instagram【@natvinger1989】,歡迎追蹤。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衷零|觀劇觀影與原創◇ 喜歡看劇看戲看電影與音樂,喜歡寫點什麼來分享感受。 ◆ 文字是我抒發自己的途徑,當夢境擁擠,我需將它們託生於世上。 ◇ 生而為人,我很任性。只寫自己想寫的,如果能因此遇上志同道合的人,我生有幸。 ◆ Teatime Between Stages 幕間茶時 ◇ 🎭 劇場/影視/音樂 👣 西區/百老匯/亞洲劇場 🌟 原創文字作品
  • Author
  • More

台灣首次!2.5次元舞台《Sailor Moon 美少女戰士 The Super Live》

宿願圓滿!青春回來了!《THE FIRST SLAM DUNK 男兒當入樽電影版》

短心得|電影《讀心叛變》(或譯《噪反》《混沌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