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57:第一次,大家都不覺得怎樣
1981年《七十年代》脫離左派陣營,通過募資成立一間有限公司繼續出版。投資者之一、並負責所有法律程序的是陳爵律師。他曾被推選為我們的董事會主席。九七主權轉移後,時任終審法院首席大法官的李國能邀請他去當法官,後來他獲委任為高等法院司法常務官。大約2006年退休。
退休時,李國能在官邸為他離任設宴。因我與陳爵熟悉,也邀請了我赴宴。在座除了我之外,都是當時的法官。席間有法官問我,作為傳媒人,怎麼評價香港法院的判案。我說,香港自從主權轉移以來,政治、立法、傳媒都變了很多,許多人都認為從港英時代倒退了。但為什麼絕大多數市民,特別是居港的外國人覺得香港沒有變,還是原來生活、工作的香港呢?就是因為司法獨立沒有改變。依法、按判例、公正審案,是社會和市民安心停泊的磐石。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受到政治干擾,但絕大多數市民的感覺是,香港的司法讓他們安心。
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承諾的香港特區享有「獨立司法權和終審權」,在九七後有沒有受到政治干擾?特別是中共的干擾?我當時沒有明說,實際上輿論早就有報導,稍關心新聞的市民也知道。只是當時的香港法官們仍然努力守住司法獨立,且政治干預也還沒有那麼明目張膽罷了。
1997年主權轉移之初,即發生「小人蛇」事件。由於聯合聲明與《基本法》第24條,界定香港永久居民「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國籍子女」也享有居港權,因此當時就有不少香港人在大陸的子女偷渡來港,認為依法可取得香港居民身份。這就叫「小人蛇」。而在港英時代後期,所有非法入境者是要遣返大陸的。入境香港,必須拿中國公安單位發出的「單程往港澳通行證」。
相信中共在擬訂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時思慮不周,只想到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希望吸引他們回流香港,卻沒有想到有更多香港人在大陸有子女。為補此漏洞,由中共操控的臨時立法會就匆匆通過法例,表示根據《基本法》22條,在中國各地區的人要進入香港,須在當地辦理批准手續。其後更修訂入境條例,非法入境者無論父母是否香港居民,都沒有居港權。
於是有一個年約十歲的女孩吳嘉玲,由父親做代表,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指入境條例違憲。跟著提出同樣司法覆核的人士增加。
終審法院於1999年1月29日裁定,香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不論有無單程證,不論婚生或非婚生,不論出生時父或母是否已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均擁有居港權,吳嘉玲勝訴。
終審法院的判詞指,《基本法》根據中國憲法第31條制訂,是特區憲法,它賦予特區法院司法管轄權。所以,特區法院有權審核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的立法行為是否符合《基本法》的規定,倘若發現其違反《基本法》時,有權宣布此等行為無效。
以法律觀點來看,此判詞正常不過。但在中共的人治等級觀念下,卻認為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中國大陸的所謂法學專家,對香港終院大肆撻伐。作家金庸說這是孫子冒犯爺爺。我想他大慨是接近絕對權力太多,而變得頭腦也不清楚了。
香港保安局長葉劉淑儀提出,若依終院判例執行,10年內會有167萬人可從大陸移居香港。於是行政長官董建華提請人大釋法。1999年6月26日,人大常委會釋法列明,只有獲批單程證的香港永久居民在內地所生子女才享有居港權。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釋法,實質上否決了香港終審法院的有關裁決。
根據《基本法》,人大常委會固然有對《基本法》的解釋權,但又指明人大授權香港特區法院對國防、外交之外的所有自治範圍的條款自行解釋。而涉及國防、外交事務的案件,也需要終審法院向人大常委提請解釋,人大才會作解釋。並且在人大作出解釋前,終審法院所作判決不受影響。
很明顯,居港權不屬於國防、外交範圍,特首雖是特區之首,也不能超越法院,更不能代替法院向人大提請釋法。第一次釋法就以違反《基本法》的程序進行。但香港多數市民都被保安局長那個不知道根據什麼統計而來的167萬人會湧來香港嚇壞了,而且覺得釋法的結果沒有影響香港原居民的權益,因而反對的聲音很少。只有香港的法律界人士群集一起,穿上黑衣,步向終審法院門前作無聲抗議。
第一次釋法的政治原因,是擔心大陸人無限制湧來香港嗎?只看日後中共不斷放人來香港就知道這不是原因了。原因是香港若根據法院按《基本法》條文判決執行,就損害了大陸公安對人民的出境審批權。而終審法院的判詞又直接有損中共老爺子的尊嚴。
主權轉移不到兩年,專權政治就開始撼動香港獨立司法了。有了第一次,就會忍不住食髓知味。接下來,就肆無忌憚地釋法,直到20年後,國安法出爐,香港百多年法治磐石徹底崩塌。
別忘了,開始時,第一次,大家都不覺得怎樣。沒有警覺,人治的惡政就這樣滋生和茁壯起來了。
(原文發佈於2022年6月10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 自由時代的終章
-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 確立左傾價值觀
- 「多災的信仰」
-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學的青蔥歲月
-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 談談我的父親
-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 父親的挫傷
-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 畢生受用的禮物
- 文化搖籃時期
- 情書——最早的寫作
- 那些年我讀的書
- 復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 歸處何方
- 劉賓雁的啟示
-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記憶
-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 伴侶的時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 福兮禍所伏
-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 二重生活的悲哀
-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 脫穎而出
- 覺醒,誤知,連結
- 非常有用的白痴
-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 中調部與潘靜安
- 非蠢人合做蠢事
-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 無聊的極左干預
- 從釣運到統運
-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 統一是否一定好?
- 台灣問題的啟蒙
-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 踩不死的野花
- 文革精神
-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 極不平凡的一年
- 批判極左思潮
- 民主假期
- 裂口的開始
- 太歲頭上動土
-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 九七覺醒
-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 「庚申改革」的流產
-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 守護我們的心智
- 江南案的考驗
-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 「李匪怡」和《香港1997》
-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 「基本煩」和霎眼族
- 與勞思光的交往
-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 第一道晨光
-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 內幕之外
- 《九十年代》台灣版創刊
- 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 我的愧疚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終章)
- 與黃永玉的交往
- 真有「九二共識」嗎?
- 俄羅斯歷險記
- 一個預言,一首輓歌
- 香港不會再有張敏儀
- 共產黨不會再有羅孚
- 以感激心情,告別殖民主義
- 永遠的港督彭定康
- 別了,無法再「複製」的英治香港
- 董建華開頭不是這樣的
- 回歸前的保釣鬧劇與悲劇
- 一生事業與心路所繫
- 余英時與《九十年代》
- 台灣人像白痴,大陸人妙計百出
- 告別《九十年代》
- 休刊的社會悼詞
- 我的作者朋友們(一)
- 余剛、阿城和「炊煙」——我的作者朋友們(之二)
- 數十年的幾支健筆——我的作者朋友們(之三)
- 「錯愛香港」——我的作者朋友們(之四)
- 九七初期的觀察與思考
- 董建華的八萬五「嬰兒」
- 第一次,大家都不覺得怎麼樣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