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山》讀後心得: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Waki瓦基
·
·
IPFS
·
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

為什麼有些人在獲得傲人成就之後,卻感到悵然若失?為什麼有些人遇到了家庭、名聲、職場上的挫敗,從此一蹶不振?但是,卻有另外一群人,在遭逢相似的經驗之後,卻能保持熱情、重新振作?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人們在面對和追尋人生目標的態度有所不同。


這本書在說什麼?

第二座山》的作者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他曾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卻也曾經遭逢第一段婚姻的的破裂。他深切地自問:「人生只有這樣嗎?」對於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他發現了一個更崇高、更值得追尋的目標。

他將人們追尋的目標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征服世俗成就的「第一座山」,攀爬這座山的人追尋的是財富、權力、名聲,他們費盡努力希望能過上幸福人生。第二種是追求超越自我目標之外的「第二座山」,攀爬這座山的人臣服於對婚姻、志業、人生觀、信仰、社群的承諾,他們在貢獻自我的過程當中獲得喜樂。

在這本書中,作者想傳達一個核心訊息:「人生並不只要攀爬世界為你樹立的第一座山;還有充滿精彩的第二座山,同樣值得你努力征服」。透過第一座山和第二座山的對比,他讓我們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念。而這些觀念之間的衝擊,將改變我們看待傳統世俗成就的眼光。

Photo by S Migaj on Pexels.com

第一座山是什麼?

第一座山指的是一種「個人主義」,終極訴求是個人的滿足。

作者認為,第一座山的目標是社會文化設定的目標:功成名就、獲得敬重、被納入合適的社交圈、擁有幸福人生。似乎所有人追求的都差不多:漂亮的房子、美滿的家庭、美好的假期、美食和好友。

人們在第一座山追求的是個人的「幸福」。這種幸福是自我的勝利、自我的擴張,當我們朝著目標前進,感到一切順利的時候,就會感到幸福。像是你順利從學校畢業了、在職場升職了、你吃著大餐並且享受美好的物質生活。幸福也跟自己獲得新的能力和新的成就有關。

攀爬第一座山的人,比較偏向「利己」的心態。他們期望透過努力讓自己出人頭地,在世上留下一個好名聲,獲得充足的財富、權力和地位,在這段路上持續贏得勝利並勝過他人。

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建立自我,追尋屬於個人的幸福感。


第二座山是什麼?

第二座山指的是一種「關係主義」,終極訴求是個人以外的事物。

第二座山的目標是對自己之外的人、事、物做出承諾。他從事的不是職業,而是志業。他的婚姻不是合約式婚姻(我能得到什麼好處?),而是盟約式婚姻(我為你生、也為你死)。他不高談闊論,而是臣服於信念。他不只居住於某個地方,他會協助那個地方形成社群。

人們在第二座山追求的是超越自我的「喜樂」。這種喜樂是你覺得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分別消失了,你在精神上和對方合而為一。當母親和寶寶的眼神交會相視而笑、當你和一群好朋友忘卻了利害關係且盡情載歌載舞、當你明瞭自己的付出替社群帶來了貢獻。喜樂是一種忘我、超然、自然而然降臨的狀態。

攀爬第二座山的人,比較偏向「利他」的心態。他們會先凝視內心深處,找到與他人連結的嚮往,然後與他人建立關係,讓自己走進世界。他們精進自我,是為了付出自我。

幸福是我們在第一座山追求的目標,喜樂是在第二座山生活時,順便得到的收穫。


Photo by Dio Hasbi Saniskoro on Pexels.com

分辨你在攀爬哪一座山

我們該如何分辨,現在的自己在爬哪一座山呢?我們可以看書中這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一位年輕人因為跟別人鬥毆,昏迷住進了醫院,他的父親每天守在兒子的病床旁邊,長達半年。有一天,護士走進來清理年輕人的病房,那位父親當時到外面抽菸,沒有親眼看到護士打掃病房。當天稍晚,護士在走廊上遇到那位父親,父親怒氣沖沖地指責護士沒有打掃他兒子的房間。

如果,護士正在爬第一座山,他會認為自己的職責是打掃病房,他可能會反駁:「我確實有打掃你兒子的房間,只不過那個時候你在外面抽菸!」如果,護士正在爬第二座山,他會知道自己的職責是為病患和家屬服務,他的職責是在危急時刻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這個護士明白,眼前這位父親需要的是安慰。於是護士把病房再打掃了一遍。

護士之後說:「我把那個房間再打掃一遍,是為了讓他親眼看見我打掃房間。我能想像他的感受。他的兒子在那裡躺了六個月。他的心情一定很沮喪,所以我把病房再打掃一次。我沒有生他的氣,我想我能體會他的心情。」這位護士追尋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和成就,而是對於服務他人的承諾。

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建立自我以及定義自己,第二座山在於擺脫自我以及放下自己。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獲取,那麼第二座山在於貢獻。第一座山是成為精英主義者,不斷向上爬,第二座山是成為平等主義者,與需要幫助的人平起平坐,和他們並肩同行。

最容易辨識自己在爬哪一座山的方法,就是分辨現在的你,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服務他人而活。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閱讀這本書的感觸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感到一股強烈的既視感,也獲得了一些新的體悟。

我回想起自己也曾經奮力攀爬第一座山,在職場上付出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努力學習技能來提升自己的表現。當時我把心力放在升職加薪的打拼,放在成為交往對象心中的黃金人選,放在成為親友眼中令人稱羨的科技新貴。這時候決定我內心是否快樂的條件,取決於別人眼中的我是否是一個成功的人。

接著,我從第一座山跌落,在奮力工作的忙碌當中迷失,在伴侶失望的眼神當中看到失去自我掌控的自己。決心振作之後,才開始透過部落格文章分享、經營讀書社群、錄製 Podcast 說書,發現了我能對世界提供的獨特貢獻。然而,在內心深處許下推廣閱讀的承諾,竟帶來了遠高於個人成就所能體會到的喜樂。

我依稀記得一位布袋戲大師曾經說過,在他年輕的時候,他努力演布袋戲是為了餬口活下去,而年邁之後,他努力活下去是為了繼續演出布袋戲。這種心境上的轉折,正是從第一座山前往第二座山的歷程。(如果有朋友記得是哪位大師說過這段話,請不吝告訴我)

這本書對於「個人主義」和「關係主義」的探討,也給了我另一層體悟:不需要當一個完人。

當一個「完人」,你會耗費大量的精力用來彌補和掩飾自己的缺點。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缺點令你感到芒刺在背,反而沒有把心力集中在發揮自己的優勢。你的價值來自於別人對你發表的看法和評價。

當一個「有用的人」,你會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為別人創造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優點令你感到活力充沛,反而不會耗費心思去理睬那些不重要的缺點。你的價值來自於你對世界提供哪些幫助。

如果一個人的辛苦努力僅是讓自己變得更完美,而不是對這個世界產生價值,那麼這種完美毫無意義。不要當一個完人,而是當一個有用的人。

「完人」是為自己而活,「有用的人」是為服務他人而活。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後記:前往第二座山

我認為《第二座山》適合兩種類型的讀者。如果你正在攀爬第一座山,可以提前瞭解跟其他人、親友、群體之間建立有意義關係的方式,幫你在攀爬的時候轉換心境。如果你已經擁有第一座山的成就卻感到悵然若失,從作者提供的第二座山觀點,你可以學會善待伴侶、打造志業、實踐人生信念、貢獻社會,將自己投身於這四個重要承諾之中,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如同作者所說,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想追求的(尤其在年少的時候),不單純只是「幸福」,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情」。我們想要經歷千辛萬苦,追求某個值得我們付出的重要目標。而從書中的諸多案例可以發現,這個重要的目標,往往就在第二座山上。

或許,這本書讓我更加明白了「回顧」的重要性。就像尼采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提到的,要發現你來到這世上的目的,你要回顧你的過去,列出你感到最充實、最滿足的時刻,然後看看你能否把這些點連成一條線。

能幫我們定義未來方向的,不是當下的混亂生活,而是清晰的過去經歷。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原文連結閱讀前哨站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Waki瓦基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嗜書成癡的愛書人、前台積電技術副理。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 Author
  • More

《恆久卓越的修煉》讀後心得:成就卓越的四個階段

《NFT狂潮》NFT 的應用、缺點、購買原因和挑選方式

《不敗學習力》讀後心得:學霸沒告訴你的10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