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主人心理的分析

寓森
·
·
IPFS
·

警語:已養有寵物且真心感到滿足者,勿入。
本文為從精神分析觀點討論飼養寵物的心理,涉及個人深層心理,未有準備者請勿閱讀。
如難敵誘惑不慎讀完,造成心理上的不適,請自行從腦海中刪除,或是列入假訊息的分類。

簡單的說,與寵物的關係是個人內在客體關係的延伸或是變形。

什麼是「內在客體關係」?

客體關係理論是由 Klien 所奠基而發展出的精神分析理論。不同於 Freud 的性本能理論,Klein 傾向於將「追尋客體」視為本能。所謂的「客體」,就是相對於主體而言的其他一切,主要是人,但也可以是物品。而人當然具有比較高的心理重要性,人最初第一個追尋客體就是「母親」。藉由追尋客體,人從封閉的自我世界與外界產生聯繫。進行的順利的話,我們的自我會形成越來越多的「自體客體關係」,這些是未來人際關係的重要模板與建構自我豐富內容的基石。

但是人生總是不可能完全順利的,這樣的過程總是一定會產生挫折。當小孩需要外界客體回應或是陪伴時,客體不總是可以在身邊。這時會需要所謂的「過渡客體」,例如奶嘴、毛巾、玩偶等等。它們讓小孩暫時得到慰藉,等候真正的客體回來。

這樣的過程如果是漸進的,等小孩建立起穩固的自我,慢慢的就會揚棄「過渡客體」,繼續發展新的客體關係。但是如果是關係突然且巨大的斷裂,或是長時間無法得到足夠的客體關注,小孩可能會因為過度的挫折感放棄對人的客體追尋,而固著在「過渡客體」,這是「戀物癖」重要的心理機轉。

我認為,寵物就是介於「人」與「物」之間的客體型態。一來畢竟牠是活的,比起無生物更有心理上的意義;二來牠是真正可以建立起「關係」的,而且比起「人」要好控制的多了,容易帶來穩定關係的滿足感。

所以對於寵物的態度,很多是來自於對自我與失落客體的心理投射。對牠們好,其實也是在對自己好。

所以臨床上有所謂的「寵物治療」,就是利用與寵物建立關係,讓人對於「關係」不再過度的恐懼,維持了一定的心理安定感,進而讓人願意再度嘗試與真正的人建立關係。

但是,請不要把它解讀成,養寵物的人都是心理匱乏的人。更多時候,養寵物的理由很單純,就是一種新的關係,而且牠們非常可愛,帶來很多生活的樂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寓森精神科醫師,喜歡思考與寫作,愛好騎單車;主要關注「自戀」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主題。目前沉浸在「拉康」中,正在關注 i 世代一題... 個人臉書專頁「納西斯花園」,個人網站 lincalvino.me 「自戀筆記」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戀觀察室」8、i 世代的深層焦慮

「自戀觀察室」7、躺平,不行嗎?

「自戀觀察室」6、學校可能的角色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