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ilm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盲點

silm
·
·

「一般說來,你不能用失敗教育人家。」

這是某個訪談里,一位專家,回答另一個問題時提到的。

我之前就聽說過這個人,但卻沒有好好讀讀他的書。雖然不算什么缺陷,但總是讓我明白,世間是有一段空白,而我并一定就能填補。古人便說,天地尚有缺陷,更何況人呢?雖然沒有遺憾,但也沒法子聽明白他真正在說什么,只能就事論事,按圖索驥地看下去。

不過,他思考的問題,其實是關于精英和成功人士的概念區分。

按照他的思考,精英是絕不能等同于成功人士的,當然,在當下社會,人們很容易就混同這一概念。

因此,他才認為成功并不是精英的必須條件,也就是說,精英并不一定需要得到當時的認同,乃至于很久以后,都仍然如熹微的火,也是可以的。這并不稀奇,其實回頭看看歷史就能明白,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地圖,如果比例尺為1:10,那么我們會看到無窮的細節;但繼續變為1:10000,原本能看見的,就成為一種線段和點畫的油墨,我們看到的更廣闊,而這也就越發簡化。

對于大部分非專業的人士,無論我們是否在各自專業里稱得上專家,都不得不接受,自己其實是在簡化了專業之外的世界。

所謂貼標簽也是如此。我們并不去深入體察,而是在標簽上去分類,然后形成一種足以應付自己生活的常識。這不足為奇,但需要警惕。因為世界是復雜的,而人性則容易變化。我們對于簡化世界的認識,就像是站在一個玩具王國里指揮大戰,一切核子大戰都會在丟下玩具後,全部恢復。可現實世界不是這樣。

記得有一個實驗便是要探求人類的同情心,到底是怎樣運作,其中一個項目提出了問題:如果一項傷害發生在距離自己遙遠的大洲,我們還會產生強烈的同情心和沮喪感嗎?

測試的結果是,人對于他人的同情,會隨著距離拉遠,逐漸減弱;我們總是對自己能看到、能觸碰的災難,抱有更深刻的情感共鳴。

這也就不奇怪,當我們為了某個遙遠大洲的營養不良兒童,伸出救援之手;卻從沒對隔了兩個街區的一個孤獨癥孩子,產生過什么內疚。這是現代傳媒的力量,他們將我們的注意力投射到遠隔千里之外的地方,但本該是我們更接近的鄰里,卻消失在注意力之外,成為一個同情心的盲點。

同樣,這也不是一個道德指責。在大部分時間里,道德指責既不解決問題,也無助于我們的世界。道德本身是我們的驅動力,但要改變世界,解決問題,則是另一回事。

所以,我能明白這句話的背后,到底多少力量,也有多少無奈。

成功并不是唯一一條通往自己生活的路;但失敗確實沒辦法教育人家。

這其實就是歷史上啟蒙主義的困境所在。

教育方和受教育方,首先是一種權力關系,然后才是教育關系。

這也是另一個問題給出的疑惑:為了讓食人族不再吃人,就用殺戮來改變他們的習俗,到底對不對?

如果你看過魯濱遜的故事,你一定能明白這個問題,實際上沒有被真正解決過。

引用這位專家的另一段話作結吧:

「你看,雖然佛教是出世的,但是有影響力的廟宇,都是鍍金的菩薩什么的,這些氣派的廟宇吸引更多的香客,完全出世的精神就這樣跟世俗社會發生關系。一方面那些優秀的、超凡脫俗的東西被這個世界接受,在這個意義上提升世界;另外一方面,世界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用它自己的標準來衡量那些到底是不是好的東西、高級的東西。」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