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逛市
當然發現Matters時還是稍微逛逛是怎麼樣的城市。除了心情複雜還是複雜。長期待著嘛,花時間也沒甚收入。短時間嘛,又有點想起以前堆文字的心情。矛盾不?
再來呢,也看了看現在這個時間點,創作者們對文學的看法。包含方格子。說心底話,我應該會把自己撇除在外吧。即使我是中文本科系出身,但⋯⋯沒個博士學位沒個名氣,也沒啥聲量,只能是自言自語的發牢騷吧。
從哪邊說起呢⋯⋯先從「文學」吧?不,文學是很廣義的詞,應該用「載體為文字的文學」先限制一下。這種東西泛指作文、散文、小說、詩詞,為大眾熟知的表現模式。其中,這種文字型態的文學又分為「精緻文化」與「通俗文化」,也就是純文學與大眾文學。
我的專長在大眾文學。但說我是創作派嗎?也不算是。文學研究中有個分支叫做文學批評,我比較偏向那邊。所以⋯⋯我比較雜學,是的,不是專家級的博學,只是雜學。
我要說什麼呢?要說的是:我看到的文字型態的文學作品,只有精緻文學被標籤為文學。但實際上⋯⋯單單是中文系而已,就有:青少年文學、兒童文學、電影文學⋯⋯
電影也是文學?是文學。它只是文本載體改為視覺化的影視型態,背後的劇本、台詞、剪接順序,甚至是插入曲、轉場,都是在表達人類情感,其基礎就是劇本。亂說?別急,講青少年文學吧,其實,曾經風靡全球的《神隱少女》是青少年文學很好的教科書。特別是其中主角的成長之旅。我們甚至會把《千面英雄》的理論剖析後再去檢視某些非英雄類型的成長故事。
所以說:文學的表現方式並不侷限於文字。
有這個認知之後,我還在學期間就改變使用「文學」的稱呼,而是用文本來稱呼。我知道「文本」並不為大眾流通用詞,這只是我個人小小的抵抗。因為我並不是要誇大文學的偉大,更沒有要貶低各種領域創作者的專業,我只是想,文學應該是很親民的東西,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甚至大家以為都不見了。
所以,所有的影評、文評、遊戲評,我都通稱為文本解讀。他們全都是載體不同而已。文字可以產生影像,文字有其音韻,文字因載體不同發展出不同的「人類情感表達方式」,咎其根本仍是語言。至於音樂算不算?沒有歌詞的音樂算不算?這個給你們討論吧。音韻和語言的緣起有得拼。
有趣的是,每次我說我在進行文本解讀,都會收到文本解讀(笑)的回應。因為白話一點講可以說是心得。這部分確實,我懶得每一種藝術形態都要去標記某某解讀某某心得。對我來說,或者在我的所學認知中,語言文字所表現的藝術,是會隨著時代演進,而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其中,載體是最有象徵性的。
技術沒到哪有那個載體去體現那種藝術?這很淺顯。而現代就是多媒體時代。當視覺、聽覺綜合起來就有這麼多種表現方式,如果加上觸覺呢?這是未來的事。當然,現在是怎樣就怎樣,我也不期待有任何改變。
畢竟我沒有要論戰的意思。
我相信,好吧,我自認為,學語言的人都有些基本的認識: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但不畫上等號。只要隔了一定距離,即便相同語言,也有不同用詞和文法。這非常自然。啊,我沒有要戰政治的意思喔,很客觀的講述現實。
加上語言的生命週期大概就是一個世代。新陳代謝非常快。
這時候恰逢生成式AI席捲全球,有些人在意,有些人不在意。各自有各自的論點。嘛,我自己也在玩,從ChatGPT到Stable Diffusion webui & mid・journey,都玩。
我是覺得就算工作用不到,有一層認識也好過拒絕認知。
就好比,在討論侵權的同時,有沒有思考:使用AI生成圖像是否具有著作權?怎麼判定沒有人類參與?怎麼斷定沒有人類審美和情感意思表現?完全抵制並無法真正認知以上問題所在。
再來說ChatGPT取代文學。這個,我覺得不太可能。前文說了,這是個多媒體時代。如何讓人類感動,進而觸發七情,只有人類自己才能去感受。以最近期的例子如《推しの子》《僕ヤバイ》《LV.999》,其中運用的各種藝術表現,不是指示AI就能做到的,還要有相當程度的審美經驗才行。AI只是搜集資料進行推估,但能通靈嗎?不能。人與人最大的溝通困難就是不能心電感應。中翻中需不需要?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吧。
如果說純文字吧,也不太能。前文也說了,同個語言都有不同用詞和文法了。又加上語言有新陳代謝週期。協助可以,取代很難。未來十年或許可以吧。
但說展望⋯⋯我雖不帶啥恐懼,但也不抱期待。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AI可以實現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構想。有錢的繼續給他有錢不打緊,保障基本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現在全世界窮忙世代要的不就是這個?
但不能抱期待。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理想鄉最大的阻礙是什麼?是人類的私慾。
啊?主題是啥來著?
喔對對對,要不要常駐?寫到這裡我還在猶豫。
很簡單,要常駐只能是不定期丟個一時興起的文本解讀。畢竟,我還是得有個規律的工作收入。能打小費很好,但我不想為了吸引注目而費盡心思。這樣比較起來,麵包比興趣重要。
反正都弄好了,也不會隨便刪掉。如果有空的話,嗯,會回來一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