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還與我們有關嗎?能告訴我們什麼?:讀《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本文首刊於Readmoo閱讀最前線,特此致謝
連結:https://news.readmoo.com/2023/01/23/230123-thought-and-life/
王汎森先生寫的這本《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有一個小小的副標題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那麼,我們很自然的便會問:「近代」有什麼重要的嗎?為什麼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考」它?
近代的東亞地區,在遭受了西方強大的武力和經濟實力打擊之後(如中國的鴉片戰爭、日本的黑船事件等等),往往試圖奮起直追,要改造自己的國家,以免被時代所淘汰。為此,就必須學習西方的技術、制度與文化。
也就是說:「近代」是一個當地原有的文化,和來自西方的文化劇烈的碰撞、衝突與交流的時代。那一個時代,對我們今天這個既保留了部份傳統、同時又移植了西方制度的社會而言,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對於那個時代的研究,必定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已經身在其中、不自覺的認為是天經地義的生活方式。
生活,是思想的一種方式
在討論到「面向思想之事」的時候,哲學家會講得難之又難,在概念和概念之間,做出非常精細和複雜的辨析;但歷史學家則不然。歷史學家也可以講得很難,但歷史學難是難在把「思想」和這麼複雜多變的「生活」放在一起,讓人很容易混淆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係;究竟是A影響了B,或者是反過來,其實是B影響了A?
歷史學家會去探討:到底,像「思想」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怎麼樣悄悄的進入了另一個人的思維,甚至可能還改變了(或最終沒能改變)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王汎森是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我們今天所讀的這本《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正是他的著作。這本書在敘述「思想」和「生活」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
在進入正題以前,我們先稍微澄清一下書名的意思:在書中,王汎森說其實我們的生活經驗是「二而一」的;既是思想的(因為人是思想的動物),同時也是生活的(因為人只能在生活中擁有思想;並且生活中的事件,也往往會觸發我們的思想)。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書名倒過來說:「生活是思想的一種方式」。這也是完全正確的。
思想,是一個人對他的現實生活的回應
而如果我們要討論「生活」,那就一定要界定是在討論「誰」的生活,什麼「時候」的生活。這本書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晚清」和「民國」。如果比較簡單的說,這兩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分別是「儒家」和「進步」。
那麼,這本《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主要想探討的:一方面是原本只有少數人抱持的想法,是怎麼樣成為知識分子中的主流,甚至傳播到了整個社會。譬如說:對「進步」的崇拜如何擴散到這個社會,甚至推落了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儒家」傳統。
另一方面,則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想出新的想法,很有可能是來自於受到了生活的刺激。所以,這個人才會針對他的現實環境,不斷思索,也就是對他和其他人所「共同存在」的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他認為是正確的解方。
以下,我就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進化論」,來稍微介紹本書的精彩之處。
科學、歷史與生活方式:晚清與民國的進化論
「進化論」(或者可以更正確的譯為「演化論」),是一種生物學上的理論;那為什麼當時的人們,不論對生物學感不感興趣,卻都一窩蜂的討論這個理論呢?
原來,當時的人們,主要關心的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等觀念,在「社會」方面的運用。因為他們很擔心:在這個中國與西方相爭,而中國政府又積弱不振、內部分裂的時候,自己的國家很快就會被世界所「淘汰」。
所以,當進化論被當作一種「社會思想」被傳入中國後(嚴復在1989年,將赫胥黎的《進化與倫理》翻譯為《天演論》),很快就引起了不斷的討論、引用和傳播。最終,社會意義下的「進化論」甚至成為人們所認同的「公理」;即使是進化論的反對者,大多也只能在它的基礎上,稍微修改一些小細節,卻還是接受了「線性向上」(歷史的前進,將讓世界愈變愈好)和「競爭」的基本架構。
總之,如果我們問:「科學」是什麼、「理論」(歷史學以外的學科的)的內容是什麼等問題;這卻不是歷史可以回答的。但是,如果我們問的是:「人們怎麼接受科學?」「人們對這個理論了解多少?有沒有一些誤解?他對這個理論的了解,和他過去的經歷有沒有關係?」這個時候,歷史就派上用場了,而且用處很大。
歷史幫助我們探究「過去」的生活。而如果,這個「過去」影響了我們;那麼,歷史也有助於我們了解今天的、自己與別人的生活方式。
20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