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捐款?ft. Gitcoin Grants 18: Web3 開源軟體

觀察者 Denken
·
·
IPFS
·

Gitcoin Grants 公共財募資,與常見群眾募資的最大差異:沒有回饋品,而且不允許提供!在 GG18 Eligibility 文件中:

...the following are not permitted in Gitcoin-operated rounds:

  • Advertising - Using grants to showcase something you are selling like a token sale or NFT drop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捐款?我認為可以分成兩種不同動機:

  1. 產品愛用者支持

  2. 參與新興概念發展

本文以 Gitcoin Grants 獲得最多人關注的開源軟體領域為例,圖表皆指本輪 Gitcoin Grants 18(GG18)截至 8/20 的資料(捐款期間為 8/15-29),出處在此

各領域的捐款總額比較圖

產品愛用者支持

一般來說,開源軟體專案很難賺錢。不過,在 Web3 領域有許多好用的工具或軟體套件,則在相對精實的團隊(或甚至是一人團隊)架構下,仍能仰賴產品使用者的捐款支持,長久發展至今。

不過,這些專案通常是已經發展成型的產品,也已經打中市場需求(Product-Market Fit)。

Web3 開源軟體領域專案:捐款分佈圖

再結合上一輪 Gitcoin Grants Beta Round 的回顧資料(資料出處):

Gitcoin Grants Beta Round 最終捐款與配對總額

我們可以發現,有以下重疊的熱門專案:

  1. Lenster:基於 Lens Protocol 去中心社交協議的 web app,兩人團隊。

  2. JediSwap:在 StarkNet 上的自動化做市商(Automated Market Maker, AMM),完全由社群驅動。

  3. DefiLlama:知名的 DeFi 數據儀表分析平台。

  4. Via | Cross-chain router:資產跨鏈工具。

  5. Revoke.cash:防詐騙工具,協助審核與撤回已授權的智慧合約,一人團隊。

  6. Lenstube:基於 Lens Protocol 去中心社交協議的影音平台,一人團隊。

  7. Umbra:隱私支付管道,建於以太坊生態系。

  8. BrightID:基於社交網路圖譜的真人驗證機制,也是 Gitcoin Passport 認證機制之一。

若你有在使用這些軟體服務,自然會很有感,願意捐款支持。

參與新興概念發展

在瀏覽 Gitcoin Grants 專案的過程中,總是能發現一些有趣的新興專案。

在 Gitcoin Grants 專案頁面,可以得知先前已募集的資金與來源。雖然這不是經會計嚴格審核的資料,完全基於誠信,但仍是相當有趣的資訊。

我特別喜歡關注一些還沒有明確商業模式、甚至沒有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僅仰賴捐款曝光的小型團隊或社群,產品目標或概念還在早期發展階段。

為什麼呢?知名前蘋果設計師 Jony Ive 曾多次表示:「Ideas are fragile.」意指「初始的概念」往往很脆弱,有很多實驗性質的想法,需要悉心照護,才能發展成具有影響力的產品。

這些想法往往多數會失敗,就像許多學術研究或新創公司。但失敗又何妨?能近距離觀察一個新興概念與團隊的發展,是這個數位時代特別有趣的體驗。

以下介紹 4 個我覺得有趣的專案:

1. The Truth Post

打擊假新聞是這個時代的困難課題,畢竟假消息往往傳播得比真相更快

這個組織名為「Prove Us Wrong」,光是名字就很有趣,在智慧合約專案說明裡寫道:

Create a claim, put a bounty, invite others to prove you wrong.

他們的目標之一與《Web3Matters 馬特週報》相近,都是為了做更好的策展(curation)。

(我絕對不是被他們的報紙網站設計吸引)

https://truthpost.news

2. Citizen Wallet - an open source wallet with account abstraction for your community

Account abstraction (ERC-4337) 是近年來以太坊生態系的重要議題,簡單來說是讓使用者更容易使用加密錢包,但不是用傳統 web2 信任中心化機構的代管錢包方式。

前陣子 Plurality Taipei 活動結束後,我與 Vitalik Buterin 簡短聊了兩分鐘,關於近期幣圈的 Curve Finance 遭駭案例。除了持續強化資安推廣以外,他自己則選擇專注在 account abstraction 來處理這項議題。

3. ENS Wayback Machine

大家可能用過 Internet Archive,我過往有些已在網路上消失的專欄文章只能靠它找回來,《區塊鏈社會學》也多次提及這項服務

專案目標是儲存「historical versions of IPFS content associated with ENS domains」,並以 vitalik.eth 網站歷史為例。

目前可能還未廣泛抓取各個 ENS domain 的文章,馬特市站上綁定 ENS domain 的作品頁面也無法在上面看到。

但這項專案仍值得關注。大家或許知道,若哪天馬特市關站、也把 IPFS 服務關掉了,那麼只要沒有人 pin 你的創作內容,同樣會在網路上消失,這時候 ENS Wayback Machine 就可能成為最後救贖。

ENS Wayback Machine

4. DAOstar

當今世界各地的 DAO 組織,各自有相當不同的運作方式,大抵都會用一些 DAO 管理工具(譬如 Safe 多簽資產Snapshot 投票工具),但彼此之間很難有效交流,組織資訊透明度也不一。

DAOstar 這個組織專注於發展 DAO 規格,譬如 ERC-4824: Common Interfaces for DAOs 提出類似 NFT metadata 的概念,統一資料規格,讓 DAO 組織、治理、活動資訊更方便交流。


結語

我經常想很多關於錢的問題。是否一定要經過某種商業模式設計,即使獲得不對稱的利潤也沒關係?為什麼要捐款?是什麼驅動人們願意捐款?我們如何更負責任地使用這些款項?

當我透過《Web3Matters 馬特週報》親身參與之後,明白其中最重要的是體驗與溝通。

捐款不是終點,而是開始真正認識這個專案,親自支持並參與其中,這才是真正的社群溝通關係。透過這樣的參與,我們才可能開始擺脫資本供需市場的物化感。


P.S. 本文為「作者保留所有權利」,無視 Matters 版權聲明版型。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