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过桥土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电影《房间 Room》2015

过桥土豆
·
一个讲述自由的小众电影

昨天文章《什么是哲学层面的“自由”?》,今天本想谈论什么是政治层面的“自由”。


但在写了一部分以后,发现自己水平有限,话题敏感,无法表达清楚,不如等以后有机会,再讨论吧。


推荐一部跟自由有关的电影,《房间 Room》,2015年的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故事讲的是,女孩被囚禁当性奴,生下一个孩子,孩子在这个囚房生活长大,五岁了,从未知道外面的自由世界是什么样子。电影表现的就是被囚禁的两人如何挣脱桎梏重回自由世界的故事。


里面比较让人深思的有以下几点(以下严重剧透):


1、孩子不理解自由。


母亲是见过自由世界的,但是对孩子来说,从生下来就一直生活的这个房间,房间就是全部世界。孩子在电视中所看到的,都认为是只属于电视的、虚构的东西,只有在房间中能触摸到的才是全部的真实。所以,相比于母亲的绝望,孩子觉得一切都好。不曾拥有的人,很难理解失去的痛。


2、 孩子害怕自由。


孩子不知道树叶是真实的,也不知道街道、汽车与人群的概念,更缺乏与人类互动的经验,所以,当他背诵着母亲教授的办法,从那辆皮卡上跳下,在街道上奔逃的时候,基本上处于一种震惊之中。一个适应了囚禁的人,对于自由是有恐惧的。因为人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持有本能的怀疑;在“得不到”和“已拥有”之间,人们会更珍视后者。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害怕自由了。


3、孩子拥抱自由。


自由并不是一种最迫切的人性需要。孩子和母亲逃出房间进入自由世界后,孩子依然想回房间看看。因为在这之前,他从未感受过不自由,而且他被母亲保护得很好,那里没有他痛苦的回忆,反而,那里是他对快乐、对母爱感受最集中的地方。


但在回到“房间”后,孩子开始体会到自由的重要了。他感觉到房间小了,不想再将房间的门关上了。即使对房间内的每一物件都充满感情,但他也不会放弃外部自由世界的好。


小孩子的反应,其实反映了人性的普遍性:某些国家的统治者那么害怕人民了解自由,害怕自由世界的东西在国内传播,因为关起门来他就是神,一旦开了门他就是人。


……


当然,这部电影主要讨论的是“母爱”。在父亲节的今天,看看这部讲述母爱的电影,也算应景吧。


……


今日新闻:



发布于:2021年6月20日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