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防疫日記 Day 5-6:數位化的世界,以及我們失去的實體
發表於: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2021.5.20-21
去年疫情爆發開始,世界許多企業開始做數位轉型的工作,有的開始推廣在家工作,有的開始將業務數位化。而我這幾天也感受到數位化的影響。
數位與硬體,身與心
身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我大部分工作都很仰賴網路。但是當我發現我電腦一夜可以當三次,我就發現數位化這東西其實也是很「實感」的。
怎麼說呢?由於發現是熱當機,所以就把電腦拆了,清理主機、風扇什麼的。文科男對這個真的很不熟,所以就一邊查網頁、看youtube教學,一邊清理。
我是活了數十年,才第一次知道CPU長在哪裡、長什麼樣。把壓在CPU上的風扇清理一下後,CPU的溫度瞬間從80度變成50度。原來我過去是這樣對待CPU的,我真是對不起你呀。
而我們人生,有多少東西是這樣被對待著的呢?例如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自己的人際關係等等…..?
當生活體驗平面化 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實感
我很需要文化刺激。
在升級三級防疫後,我已經五六天沒出門了。很想買書來看,但網路書店其實不太好接收新書資訊。過去無聊時會去逛書店,尋求文化刺激。
到書店,除了可以看到自己本來就喜歡的書籍外,還可以接收未知,看到你不知道但原來那麼有趣的事。這是AI、演算法做不太到的事。
但網路書店就「很平面」,網頁的書籍資訊是圖像、是片面的。所以會覺得視野和想像無法拓得更遠。
不是說網路書店、電子書不如實體書店這件事,搞不好網路書店可以進化也不一定。我只是想說疫情期間沒能去書店有點悶。
實體的美感 不能原封不動照抄到數位世界裡
類似的,不能出門買書、借書,我就借了幾本電子書回來看。但我同樣覺得電子書有點殘念。
我覺得書籍都有他的排版,怎樣排版、一個特定大小的頁面下,文字、圖案要怎麼排放、大小要怎麼調整才會美,這都是經過設計過的。(雖然也很多書沒那麼講究)但電子書把這些都打亂了。
例如我覺得最明顯的是詩集,那文字、排版一放到電子書上,很多感覺都變了。我覺得這是很殘念的地方。
實體音樂載體 可以集結各領域美學
然後音樂也是。
今天因為看偉晉訪問楊乃文,所以想找楊乃文的音樂來聽。但串流平台只有音樂,沒有歌詞、沒有介紹,讓我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
我聽音樂會看歌詞,由其長越大,歌詞在我欣賞音樂時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現在流行的是串流平台,很多時候這些平台不見得會提供歌詞。
我記得小時候買CD時,唱片都會附小的歌詞本。這些歌詞本有的做得很精緻,據說這些歌詞本就是zine的前身。所以那時聽音樂是聽覺、視覺、觸覺多方面精神的刺激,可以多方面的拓展自己的邊界。
但現在音樂也數位化了,有些體驗消失了,我覺得有些可惜。
失去實感後才知道實感的好 也不是壞事
我不是一個排斥數位的人,也不覺得事情非要有實體不可。就如同我不覺得實體書和電子書相斥的意思一樣。
但有些實感體驗是必要的。我舉個例子,今天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公司推行在家工作,所以他回到高雄家裡工作。但他不太習慣沒有伙伴同事在旁邊的感覺。畢竟同事在身旁,直接詢問的速度是最快的,而人與人相互討論的感受也肯定和數位溝通很不一樣。在數位時代,有些實感的體驗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人常常都是在失去後才會知道原來的美好。疫情後,有些人可能跟我一樣想念逛書店的時間,有人則可能懷念可以一起在公司靠北老闆。
但如果能就此知道什麼是需要珍惜的,其實也不算是壞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