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吳曉樂《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附贈曉樂獻聲朗讀】 — 吳曉樂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我猜,每個人看這本書都會喚起一些久違了的深刻回憶。
例如,書中提到吳依光小五時班中的呂同學因意外過世,讓我想起我小四時也經歷過這樣的事:同班同學A因為感冒菌入心臟,一下子就走了。A是我進小學後第一位鄰座和朋友。她過世前兩天,我還在替她帶功課。A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即使是班中最頑皮討厭的同學,她亦友善相待。經歷過與這位珍貴好友的生離死別後,我就清楚知道根本沒「好人有好報」這回事。
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脾氣個性,吃苦的是孩子;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脾氣個性,吃苦的也是孩子。有人說,有些孩子是生來折磨父母的,然而,父母要折磨孩子容易多了,可以打,可以揍,可以嘲笑,可以跟孩子說,早知道就別生下你了,或者雙手一攤,放著孩子不管,不給孩子食物和水,孩子就會靜靜地死去。
雖然聽聞她死時沒有很痛苦,但我還是覺得能夠成為大人是更幸福的事 — — 小孩身心都極為脆弱,千辛萬苦長成了大人,才能享受有趣的人生啊。
扯遠了,不過這書涉獵的每一個題材都可以扯得很遠。
讓我回到書中內容。
故事的舞台其華女中是中上流家庭的兒女才有機會進的名校,現實世界裡絕大部分家裡其實連變成怪獸家長的本錢也沒有,所以這書算不算只為一小撮人而寫的呢?
我又覺得不然。
在以公開試成績決定教育資源分配的東南亞地區長大,大概也很難逃過公開試的「洗禮」(實質上是荼毒)。故事裡吳依光母親撕破她同學夢夢畫的漫畫、吳依光的學生夢露因課業追不上而不願籌備熱音社的演出,這些讓我想起在香港唸中學時發生的事 — — 記得初中的時候,班中的同學有很廣泛的興趣,當時我甚至與幾位同學交換自己寫的小說、畫的漫畫等等,這些活動都在會考(香港中學會考/HKCEE)前全部停止了。我本以為那是短暫的,但考完會考就緊接著高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HKALE),當年百花齊放的班房經過兩次「浩劫」後,繼續創作的同學的只有三數人。
不僅是興趣被磨滅,還有價值觀的建立。若不曾擁有自由,無時無刻都得疲於奔命追趕別人給自己訂下的標準,一旦忽然獲得選擇的自由,美感和批判思考卻早已麻木,便無法作出適合自己的決定。我不是在說笑:現實裡真有認識一些人,人云亦云,做的決定都是因為別人覺得那是好決定,要他提出個人觀點或感想則完全提不出來(覆述倒是可以,當年我們考試要背26篇課文嘛)。
=========以下感想含重要情節劇透,慎入=========
那時,我覺得母親是我痛苦的來源,我再怎麼努力,在她眼中,就是不夠好,她始終期待我能像她一樣,各方面都很優秀,體面的工作,正常的家庭,還有纖細的身材。現在回去看,也不只是這樣,更像是一種害怕、焦慮,我不喜歡我母親的想法,但,如果她是對的呢?如果整個社會就是這樣想的呢?
吳依光的母親,就是典型的怪獸家長。她鞭策女兒課業都算了,還暴力干涉女兒的交友狀況、騷擾人家的兒子甚至撕掉人家女兒畫的畫以達到目的,相信沒有一個讀者會覺得那是合理的。但這個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控制狂,若然你不是她的親人,而是她的同事或下屬,看到的可能會是積極盡責、照顧下屬的好上司。
吳曉樂在這部小說的人物描繪相當出色,每個人的形象都很立題且一致(consistent) — — 某些人格特質在這個角度看可能可恨,但在另一個角度看會顯得可愛或可敬,一切其實取決於出發點在哪。甚至,書中害吳依光墮胎的「渣男」許立森,就我看來,也有可愛之處(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其實同樣抱持不婚主義玩世不恭的話,應該可以跟許立森很合。
當女兒自小就得拼命躲避母親的懲罰、滿足母親的期望(跟前者是同一件事)時,她根本沒有餘裕去傾聽自己的內心 — — 什麼是你喜歡的?什麼是適合你的?什麼是美好的?什麼是「對」?整個社會都這樣想就是「對」?為什麼?
上了大學之後,吳依光為了掙脫母親,做了許多讓母親難受、同時也讓自己痛苦的事。看到那些情節,我真是忍不住叫出聲來:「天呀,不要為反而反折磨自己,敵人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是壞的。敵人討厭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好的呀!!」🤯
說真的,吳依光回憶中那位很有性格叫方於晴的同學,向學校提倡批准讓傳統名校其華女中的女生穿短褲進出校園這事,破格是夠破格了,但缺乏有說服力的理由支持。出自方於晴口那句:
歷史課本有教,清人入關,頒布了薙髮令,兩個城市的百姓因為拒絕遵守,而被屠殺。如果教官是對的,外表只是膚淺的、無聊的事情,這些人為什麼會死呢?再說了,今天我們的主張並不極端,開放穿短褲進出校園而已,我不明白為什麼學校的態度要如此強硬。
事實上,方於晴自己都說了,外表有時是性命攸關的事情,因為同意有表態意味(她豈不是自打嘴巴?)。「為何不能開放短褲進出校園」 — — 以前念女校又有參加運動校隊的我,也有這個疑惑,但長大後就漸漸明白,校服是「傳統名校」這個品牌的一部分,穿著校裙也間接將學生的行動規限於傾向端莊的範圍內,運動服短褲則沒有這個作用。若然沒有足夠理據支持改制,老師當然會傾向保險的建制。
蕭教官一陣低笑,再次抬頭,眼神多了同情。他說,怎麼會沒有關係呢?妳要求改變其華女中幾十年的規則,我們怎麼能跳過這所學校的背景不談?我問妳們,只有成績前百分之一的應屆考生,才能讀其華女中,不是也很不公平嗎?每個人的資質又不一樣,有人就是天生會讀書。再來,其華女中為什麼有今天的地位?就憑妳們這些來來去去的學生?才不,是因為我們這些尊重傳統跟典範的人。今天,就算要改變,也不是妳這種占了便宜還賣乖的學生出面。校排七百多名,有什麼代表性?
蕭教官沒必要的刻薄話語,我就看成作者的修辭手法好了。
吳依光扛起沉甸甸的書包走進房間。巧合的是,明日早自習有歷史小考。吳依光想起歷史老師對那些人物的讚美,縱使晚景淒涼,他們也曾鮮衣怒馬。
而她們除了恥辱,竟一無所獲。
誰叫你們不說之以理?
我想,吳依光除了對許立森動情是發自內心,其他出格行為都有點「盲目反叛」的意味。結果她未婚先孕卻被許立森拋棄,只得自行墮胎。
她恨母親的直覺,恨自己的人生逃不過母親的眼睛。她也恨許立森,留她獨自收拾殘局。但她最恨的莫過於,男人會以各種方式離她而去,母親不會。
(⬆️sorry我看到這句忍不住笑🙈)
在她印象中,母親不哭,也不喜歡見到別人哭。她說,哭是一種危險的自溺。與其哭泣,不如冷靜思考如何脫離險境。這樣的母親,為她打破了規矩。
吃盡了苦頭的吳依光,發現母親是唯一會為自己墮胎而哭的人,二十六歲那年終於決定屈服:
沒人提醒過她自由的副作用,自由同時表示著為自己負責,快樂跟不快樂都是自找的,出了差錯沒有他人可以責怪,只有自己。
吳依光跟母親說,從今以後,妳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工作跟婚姻就是這麼來的。
然後,她就過去得過且過的生活,遵從母親的意思踏進了淡而無味的婚姻。
但其實,愛一個人,或珍惜對方的愛,並不需要摒棄自由意志。後者不過是懶惰地把思考的責任交給對方啊。
直到班上的學生蘇文絢突然自殺,吳依光沉睡多年的痛覺及情感才被換醒。她想起,十七歲那年,被母親多次逼到牆角,也曾經打算尋死。
十七歲她渴望毀滅整個世界,如今,活了另一個十七歲,竟只剩下心如止水。若與十七歲的自己相見,她要如何賠罪,說,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吳依光二十六歲決定沉睡,三十四歲終於醒過來,決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幸好為時未晚。
最後,這書我會給五星推薦(五星滿分),因為想坑大家陪我一同飆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