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耕|讀書週記(3)•金錢的起源
上週提到分工的形成,源自人性中有相互要求交換的性向。從以物易物開始,時間一久,必有諸多不便,於是有了「金錢」的誕生⋯⋯。
■ 金錢的演進
這章給我的感覺像《人類大歷史》,只是故事的主人翁變成了金錢,彷彿從人造衛星俯瞰地球,暢談它的演進。
最早的「金錢」是實物,舉凡牲畜、鹽巴、貝殼、菸草、蔗糖、獸皮⋯⋯在全球各地上演。但最後——基於耐久保存的關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金屬,取代那些容易腐敗的東西,當作交易工具。
早期的金屬很粗糙,算錢時還得秤斤論兩,這還不打緊,最麻煩的鑑定成分的過程,否則就要承受魚目混珠的風險(詐騙不分古今)。所以那些比較文明進步的國家,覺得需要跳出來主持大局,幫金屬蓋上一個象徵公信力的戳印,於是鑄幣(廠)就這樣誕生了。
⚠️ 金錢的演進:實物 → 金屬 → 鑄幣。
幾經沿革,打在這些錢幣上的公印愈來愈精細,不僅可以用來確認純度,而且也可用來確認重量,結帳時終於可以用數的,再也不用過磅啦!
■ 既視感
雖然緩解了「民間」詐騙的現象,但若上位者別有居心,濫用人民對他(它)們的信任,一點一滴偷減錢幣裡起初含有的真正金屬數量,那只是把問題換個方式包裝。
如此一來,同樣多的金屬,就可以打造(發行)更多的錢幣。藉由這種方式,便能夠以低於原來所需的金屬數量償還債務,用貶值的新錢,在名義上還掉舊債。
⚠️ 這種作法,總是對債務人有利,對債權人不利。
時至今日,濃厚的既視感。毋需偷工減料,直接用印的豈不是更方便?
想到 N 年前購入的一張美元儲蓄保單(持有的民眾是一種債權人的概念),資產的價值與匯率連動,從 32、33 貫破 28、27 NT/1U$ 的光景,很有感。
To be continued.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喜附上我的〔Facebook 專頁〕、〔Mastodon 專頁〕、〔讚賞公民 2.0〕以及〔圍爐〕連結,歡迎支持鼓勵 ❤️。
🌱 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penfarming。
🌱 象特市 👉 https://liker.social/@Penfarning。
🌱 筆耕不輟,定期灌溉 👉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 紅泥小火爐 👉 https://matters.news/~penfar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