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微小的惡意,可以殺死天王巨星:讀《誰殺了麥可傑克森》

洪七
·
·
IPFS
·
2009年6月25日,麥可在演唱會採排後,因為醫療疏失離開了人世。究竟是誰殺了麥可傑克森?是那位醫師?是媒體長期的嗜血?是檢察官的濫訴?是檢查系統的體制暴力?是喜愛八卦媒體的閱聽大眾?是剝削藝人的娛樂工業?或許這些答案全部都對。而這些不見血卻能殺死人的的刀子,在MJ的法律案件裡,在《誰殺了麥可傑克森?》這本書裡,都能看得清楚。
那年夏天,在花蓮買了當地的地方報。
那段時間,我買遍了報紙,蒐藏記錄麥可最後的時刻。

十多年前的六月二十六日,在花蓮,後天早上9點多,我在女友的租屋處剛睡醒,就接到了一通來自家裡的電話。在女友的房中接到母親的電話,心裡其實有點緊張。結果,母親只是稍微問好以後,就跟我說麥克傑克森死了。我只是回了聲「喔」,就把電話掛了。 

蛤?麥可傑克森死了,是什麼意思?身為一個死忠的麥可迷,關於他死去的謠言三不五時會傳出來。我那時想,也許又是同樣的謠言吧。但是如果只是那樣的謠言,會大到上新聞讓我媽知道,然後還特別打電話給我說這件事? 

總之,我就趕緊開了電腦待確認。結果網路上各大媒體都在報導麥可死去的消息。原來是真的。我輕輕的「哈哈」了一聲,跟女友說麥可死了。 

當時可能覺得這件事太不真實,所以還沒來得及感到悲傷。知道YouTube傳來麥可I’ll be there的歌曲,麥可陪伴將近要20年的記憶才浮上心頭。那時才掉下眼淚來。 

麥可的死 與社會的風潮

由於我是特地到花蓮陪遠距離交往的女友,所以我盡可能的不想讓悲傷的情緒展現出來。但即便是跟女友出去吃飯、在路上散步,每家店裡的電視播放的都是麥可死去的新聞。 

當時麥可的新聞整整播了一個月,台灣社會甚至掀起了Beat It舞蹈快閃的風潮。麥可傑克森可以說是攻佔了社會的各個角落。 

在這個氛圍下,麥可的相關產品,無論是CD或DVD、甚至書籍都賣得很好。就是在這個情形下,有出版社出了一本翻譯書籍,名為《誰殺了麥可傑克森》 

這本書原本的書名為《Michael Jackson Conspiracy》,是紀錄麥可在2003~2005年間面對的孌童官司。換句話說,這本書的中文書名也是趁著風潮推出的書名。 

但某方面來說,這場官司對麥可最後的幾年也有直接、間接的影響,因此用「誰殺了麥可傑克森」還是有其道理。 

2003年,各方惡意再次向麥可襲來

《誰殺了麥可傑克森》這本書描述的事件,發生在2003年。當時麥可和電視台合作,拍攝了一齣紀錄片「和麥可一起生活」(Living with Michael Jackson),希望透過貼近麥可的私人生活來讓大眾了解麥可真實的一面,知道他並不是怪人。 

然而主持人Martin Bashir在一整集和麥可有說有笑、極盡阿諛奉承之後,卻在節目最後暗示麥可招待兒童到他的家夢幻莊園玩有戀童的嫌疑,引起了軒然大波。 

接著,延續這波爭議,曾經被招待到夢幻莊園玩耍的男童阿維佐家人控訴麥可不當對待自己的孩子。而加州的檢察官Thomas Sneddon也趁勢再次啟動調查,對麥可提起了性侵、妨礙自由、恐嚇等十項控訴。 

麥可在1993年時曾遇過類似的案件,當時便是這位Thomas Sneddon偵辦,期間對麥可有各種羞辱性的行為,住處在搜查時被破壞便罷了,麥可本人甚至被迫脫褲拍下私處的相片,極盡羞辱。那時麥可有巡演在進行,有各式的商業合約等待兌現,在顧問建議下,麥可選擇脫離曠日費時的法律戰場,和錢德勒一家和解。然而這一和解讓麥可付出代價,許多人認為他真的犯下罪刑,麥可的聲勢也至此開始下降。 

因此,在2003年的事件爆發後,麥可不再重蹈覆轍,決定正面和阿維佐一家與Thomas Sneddon對決,進行了這場耗時將近兩年的法律戰。

醜化MJ才能賣錢:一場未審先判的媒體霸凌

然而這場戰爭,最初在各方各面都對MJ不利。在當時,MJ和唱片公司關係並不好,所以唱片公司非但沒有聲援MJ,甚至有許多在歌迷看起來是惡意的小動作。而MJ陣營裡,也不乏一堆想趁機表功、趁機撈一杯羹的人士。甚至MJ最初選的律師團隊也有想藉機蹭鋒頭的嫌疑。這些都是許多外界人士少關注的地方,但在核心歌迷眼裡看起來卻是很痛心。 

而在外界的社會輿論更不用說了,麥可是長期以來被媒體、輿論霸凌最嚴重的明星。早在網路還沒那麼普及、假新聞、假訊息還沒那麼猖狂的年代裡,麥可就已經被各式的謠言攻擊和帶風向了。所以在麥可面對2003年的這場法律戰時,他面對的不僅是控訴他的瘋狗檢察官與阿維佐一家,他面對的更是各個先入為主、未審先判的媒體。媒體的嘲諷、揶揄,就這樣維持了一兩年,對麥可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 

童星出身的麥可沒有經歷過正常的童年生活。長大後,麥可面對各種批評與質疑,寫下了Childhood這首歌。歌詞寫著:「在你批評我之前,請先試著愛我,捫心自問,是否理解我的童年?」

實際上,大多數未審先判的媒體,並不太在乎這個案情的實質發展,許多人只是想找出不力於麥可的點(例如檢方、控訴人的單方面證詞),加以放大影射、用來攻擊麥可,換取媒體的版面與吸睛效果。而《誰殺了麥可傑克森》的作者阿芙羅狄蒂.瓊斯(Aphrodite Jones)一開始其實也是對麥可帶有先見,但隨著一次一次的開庭,他發現案情並不像主流媒體所形容的那樣,麥可並非是個怪人、並非是個惡劣的罪犯。反之,阿維佐一家各種不堪的行為被一一掀出來。 

然而這些都很少揭諸於媒體版面。所以最後,阿芙羅狄蒂.瓊斯將這場官司很詳細的記錄下來,將他寫成《誰殺了麥可傑克森》一書,記錄了這場傷害MJ甚深的官司。實際上這本書,我想一般社會大眾不會有太深的興趣閱讀。因為這個案件涉及的人士太多,出庭的證人非常多,描述的細節也很細,所以若非法界人士與歌迷,大概不太容易把這本書的內容閱讀完。 

一場沒有贏家的法律訴訟 扼殺了藝術家的靈魂

而這就是麥可面對的最大困境。大家不想要真實,只想要看他出醜來獲得一點娛樂。2005年的6月13日,整個案件終結,最終法官一一宣布關於麥可的十項控訴全部無罪,而法庭外的歌迷也一一釋放了十隻鴿子,象徵自由與勝利。而一旁的媒體對此結果似乎有些悻悻然,幾天後這新聞也不再佔據版面,好像這件事從未發生一般。 

相對於歌迷的雀躍、媒體的悻悻然,麥可步出法庭後沒有任何一絲表情。因為這是一場沒有人勝利的官司。麥可在這一兩年的法律折磨下,早已身心俱疲。原本對人充滿愛與信任的他,再也不輕易地相信人。而演藝事業經過這一波的耗損,讓他處境更加不利,我相信他後期的經濟壓力和這場官司不無關係。 

SANTA MARIA, CA – JUNE 13: Michael Jackson prepares to enter the Santa Barbara County Superior Court to hear the verdict read in his child molestation case June 13, 2005 in Santa Maria, California. After seven days of deliberation the jury has reached a not guilty verdict on all 10 counts in the trial against Michael Jackson. Jackson was charged in a 10-count indictment with molesting a boy, plying him with liquor and conspiring to commit child abduction, false imprisonment and extortion. He pleaded innocent. (Photo by Kevork Djansezian-Pool/Getty Images)

2009年6月25日,麥可在告別歌壇的謝幕演唱會採排後,因為醫生藥劑施打的錯誤,離開了人世。究竟是誰殺了麥可傑克森?是那位醫師?是媒體長期的嗜血?是檢察官的濫訴?是檢查系統的體制暴力?是喜愛八卦媒體的閱聽大眾?是剝削藝人的娛樂工業?是美國對孩童權益病態的偏執?是種族主義作祟?是政商名流的虛偽? 

或許這些答案全部都對。而這些不見血卻能殺死人的的刀子,在MJ的這個案件裡,在《誰殺了麥可傑克森?》這本書裡,都能看得清楚。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洪七自由撰稿 / 獨立書店推廣 / 身心靈、宗教研究 / 日本小說、日劇、日影愛好者 / 業餘文字創作者 個人網站:https://7hung.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想跟你說說話
2 篇作品

鐵口直斷就算了吧!

關於「名字」:他人的投射,自我的期待——寫於Podcast「我想跟你說說話」第一次錄音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