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不了佛怎麼辦?
佛法是否真的融入到一個人的心中,成為這個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有足夠的深度與廣度,甚至因此為某個人的生命狀態帶來關鍵性的轉化與提升,這些,其實可以從其言語表述中大概能聽得出來,或者看得出來。
這樣的一個認識,來自我多年的觀察。也許這是很多人早已知道的事,但是來自於自身經驗與觀察所產生的認識,確實威力驚人,可以說,觀察之後的發現,對我在佛法的修學上,帶來了不一樣的認識。
首先我得講一個印象很深的經歷,在徵得當時與會者的同意之下分享出來:
一次在某個國家講課,晚餐後與當地中心負責的喇嘛,以及幾位其他當時來作客的喇嘛與法友們一起閒聊。
說完,在場的一些人也是心有所感,紛紛陷入於今生成不了佛,那該如何是好的淡淡憂傷中。
但是沒過多久,其中一位B法友若有所思的對A法友說到:「你應該擔心的是,眾生沒有成佛的話該怎麼辦呀!」
說完後,大家再次陷入一陣思索,似乎在之前一番看似正確的思維與認同之後,B法友的一句話,讓大家在思想上有了推翻與提升。
是的,A法友講得沒有錯,在認識到生命無常、輪迴是苦之後,最迫不及待的事情,就是要把握今生的有限時光與機緣,拼解脫。
但是B法友跳出了對自身的擔憂,將關注的面向擴展至一切眾生的整體解脫福祉上,從這點來看,這樣的思路更符合於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那種「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宏願情懷。
也許有人會提出「何來眾生何來有佛」這類勝義究竟,根本沒人能到達但隨時可以掛在嘴上的問題。說得再好聽再高深,沒到就是沒到,仍然只能認命地一步步走起。
換句話說,只要還有著執著煩惱,就必須好好面對現實問題。
雖然表達的內容是「對今生能否成佛的擔憂之情」,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也凸顯了內在心理上,沒有真正把握住自己所信仰與選擇的大乘法道。
如果是以大乘佛法追隨者的立場來看的話,這裡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是,我們是否真以「菩提心」這個大乘核心原則去思考並且去認知呢?如果自認為是大乘行者的話。
一般來說,菩提心是一種完全沒有自己個人目標,一切以廣大眾生作為先決考慮以及目標的心態、動機、思想。
即便是「成佛」這種達到自身完全圓滿覺悟的境界,那也必須是建立在為了眾生、為了他人的基礎上才值得去努力與達成的。這是世俗菩提心的基本原則。
因為這會造就我們接下來的所有努力與作為,是否具有意義是否達到標準,是否算得上是做到了可以成佛的關鍵因素。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進行各種修持之前,所有的教導中,都會提到必須要發起菩提心,並配合念誦發菩提心的願文以提醒自己。
這是一切修行功課的第一主角,也是所有修持步驟中的開幕式。
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唸誦這方面做得很好,在大家一起共同修持的場合中,不少人甚至已經能嫻熟的以中文或藏文倒背如流的唱頌出來。
雖然大家都確認了菩提心的重要性,也都能朗朗上口,甚或是侃侃而談,但是實際上,「菩提心」這個名詞與概念,更多時候可能只是另一個充滿哲理情懷,卻不切實際且往往與我們自身無關的熟悉名詞。
它雖然時常在我們嘴上出現,也偶爾在我們腦海裡浮現,但很可能卻從未真正的進入到我們的心上。
從上面的小故事也許可以看出端倪。話說著說著,一不小心,就可能露出了本來面目。這裡的本來面目,可並非是那清淨光明的本來面目,而是那仍然有著另外打算的本來面目。
想一套、做一套、說一套,大概就是現代學佛者的普遍狀態。
而不只在菩提心上是如此,對於很多深妙的道理,最終可能也是同樣的歸宿。雖然我們大部分的人,看到他人的不一致不統一時,會感到不以為然,但是其實我們自己,也幾乎未曾真正達到心行的合一。
但是,僅只是認識到自己也許落入到了想一套、做一套、說一套的無奈狀態中,光是這樣的認識,也將能對於這糾結的情況,帶來自動化的修正。
就如同紐修堪仁波切在《無畏獅子吼》中提到:
「佛法中說:發現一個錯誤,也比知道一百件事強!如果沒有覺察到錯誤和過失,那麼最終它們會攀爬到我們身上,毀掉我們的修持,就像潛伏的盜賊等著出擊。」
「一般來說,我們總是喋喋不休說著「心髓」,含糊不清的說著關於『本覺』、『大圓滿』的這樣或那樣,以及很多高談闊論。我們可以無止盡的談論它們;真的可以沒有任何限制。但是如果對自己的錯誤和過失不知不覺,那它們會回過頭來糾纏我們。它們會耐心的等著,直到有一天我們從自己的修持中發現錯誤和偏差。」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此刻畢竟還在修道的路途中,保守來看,我們甚至稱不上在路途中,而只能說是剛剛開始準備上路。
因此,要能從頭至尾、從裡到外的貫徹信念,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這畢竟需要一定的過程去培養,一定的時間去錘煉,最終才能漸漸的成為。
比起「成佛」「成就」「成道」,我更覺得,「成為」才是我們真正最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