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番茄米线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学校与体制化

番茄米线
·
·
学生并非消费者,而是被推向市场的产品,因为“劣质”的学生会被丢掉、放弃,而“优质”的学生则会被高价卖出。

0:目录

  1. 兵才与将才:两种人才的培养方式

  2. 恐惧之墙:人们去上学只是从众

  3. 为啥毕业就失业?因为你啥也没学到:考试不是技能,刷题不能赚钱

  4. 学校不是服务业,而是工业:学历不是证明,而是一张发票

1:兵才与将才

这个社会上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将才和兵才。将才就是有自主系统的人,兵才则是大系统中的小螺丝钉。而学校系统的本质,就是为了把里面的所有人都培养成小螺丝钉。

将才的培育一般都是靠家庭教育,我正在关注的一个博主,从小他爷爷就给他讲一些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明白的东西,比如让他去思考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比如教他去掌控情绪。

将才,可以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收集并分析各种信息,最终做出决策。他可以应对任何一种突发状况,快速调整生活,可以快速学习、适应任何一类大系统,且同时保持自主性。而兵才,只能处理一种信息,那就是别人给他的指令,如果没人给他指令,他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将才是决策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做“打不打”这样的选择;而兵才是执行者,主要想的是“怎么打”,至于选择,已经有别人给他们做好了,所以他们一直都只能当别人的棋子。

兵才的世界观是线性的,认为社会和学校、和游戏是一样的,只要足够努力(即便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努力),就会自动进阶到更高的级别,所以小兵总是有种幻觉,那就是觉得,只要命令执行得好,就可以成为命令决策者。他们普遍追求稳定,普遍胆小怕错,因为他们觉得社会就是独木桥,除了这个独木桥他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什么路可走;他们中的不少人都会在一个大系统中混得很好,成为优秀的执行者;但一旦离开了这个大系统,就立刻会崩溃掉,因为他们要被迫做选择了,而他们根本没有独自做选择的能力,也没有快速学习新系统的本领,所以只好当一辈子小兵

而且兵才发现他们一旦出差错,就会被别人超越(线性世界观),嫉妒会使他们闷头猛干。更为致命的是,他们会逐渐失去反思的能力;每当他们遇到失败,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够努力”,于是更加闷头猛干;因为在他们的线性世界观中,社会和打游戏一样简单,只要够肝就能上分。这也使得他们特别在乎每一个小细节,因为是世界是线性的嘛,一个小成功就是+1分,小失败就是-1分。所以他们也很容易情绪波动,觉得一个小失败就可以否定他们整个人生的价值;这也正是他们没有自主价值评判系统造成的。他们很少去想是不是路走错了,或是方法不对。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大系统上的小螺丝,不用做选择,所以他们不会在乎战略是否正确,执行就好了(这其实是逃避);其次反思意味着质疑甚至否定先前的自己,这使他们感到痛苦,于是安慰自己:“就是想太多了,忙起来就好了。”用这种手上的勤奋来掩盖脑子的懒惰。

而将才的世界观则是概率的,他们很清楚,执行和决策是两套从底层逻辑上就完全不同的系统。将才知道,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所以他们情绪较稳定,“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他们知道,只要自己的这个自主系统搭建好了,只要它运行的方向正确,就会不断累积成功的概率,正所谓“先不可胜而后胜”;而遇到的失败只要不能改变系统概率,他们就不会太在乎。对于他们来说,比起努力,更重要的是找对方向,所以他们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收集信息、研究世界的运行逻辑,通过对过去和现状的分析来推测未来,从而做出选择。将才会不断地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进行反思,每当他们遇到失败,他们就会立刻反思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还是自己的信息分析不全,亦或者过去的认知模式有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系统、累积成功的概率。这是他们“做选择”这个工作本身所带来的特质。这事实上要比单纯的执行消耗更多的心力和脑力。用另一个词就是企业家精神。

但不管是将才还是兵才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很重要;只是在现代社会,将才赚的钱更多、地位更高、生命力量更自由罢了。

2:恐惧之墙

开始,你讨厌学校;接着,你适应了学校;时间久了,你开始离不开它了。如果不去上课,你不知道该做什么;如果不写作业,你不知道该怎么学;如果没有考试和ddl,你甚至不会安排时间。你开始依赖学校的价值评判系统,似乎只有的到成绩和排名的肯定,你才配活着。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折磨着你的神经,在娱乐时的每一秒钟都有罪恶感。

你的灵魂被囚禁在了这无形的围墙之中。你试着用自己的力量与学校系统对抗,试图捍卫自己生命的主权,但学校对付你就像泰森对付小学生,动动手指就能让你跪下唱征服。学校这头利维坦把你吞进了肚里,你和它只能活一个;你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脆弱的自主系统,被学校的大手连根拔起;自此,你变成了学校这台大机器上的一个小螺丝。学校会强制摧毁你自己的系统,让你被迫融入学校系统。

你想要逃出,可是你对墙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你感到恐惧。你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去挑战外面的世界,一旦脱离学校,首先袭来的是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因为你自己的系统被摧毁了,你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学校给你制定的流水线成了你唯一的程序,你在习得性无助下主动去适应学校的系统,但你又感到十分抗拒,这种撕裂感其实是很多学生学习不好的根源。

抑郁、焦虑随之而来,那是身体给你的警报。你的主体性要被摧毁了,你要变成一个巨兽的饲料了,但你就像习得性无助那个实验里的狗一样,默默忍受电击的痛苦,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渐渐地,你变得麻木,你忘记了自由,你的自我价值体系崩塌了,学校成了你的上帝,成为了你唯一的价值来源,它的审判决定着你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你忘记了自己作为人本身就是无价的,你忘了人没有本质,你忘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你忘了思考,你忘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你开始依赖学校的价值评判系统,似乎只有的到成绩和排名的肯定,你才配活着;你嫉妒每一个分数比你高的人,你蔑视每一个分数比你低的人;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折磨着你的神经,你在娱乐时的每一秒钟都有罪恶感。似乎离开了学校、成绩或学历赋予你的价码,你就一文不值;明明是你的工具学历反而成了你的对立面,就好像拥有了生命,而你才是那个工具。

恭喜你,你被体制化了。

所以最终能从学校系统中胜出的,要么是特别适应系统的卷王(合格的高级奴仆),要么是成功对抗系统的天才(有统战价值的收买对象),不过学校总体当然还是希望前者更多。而学校系统之所以要培养卷王有其理由,那就是在垄断资本主义以前,卷王会过得相对较好,所以学生会愿意主动阉割自己所有的动物性,只保留老爷们所需的工具性,因为值;而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不管你多卷学历多高,出来依然是个打工的,要么背着几个贷款,要么提前透支健康,要么游走在失业边缘;人们的需求从以前的“家庭事业双丰收”变成了“钱多事少离家近”再变成“稳定”最后变成“不失业就行”,学历价值一贬再贬,多少学生毕业就失业。在以前,学校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对接社会,而现在只会让学生与社会脱节。这时候,再主动摧毁自我去融入学校系统就不值得了。

也就是说,在以前,即使是兵才也会过得很好;而现在,即便你是将才,也很可能怀才不遇。当这些人才无法从主流系统中得到价值,那么他们就会去投靠非主流系统。我们不妨看看为什么安禄山手下有那么多人才。

“我被钉死在排名榜上,绞死在分数线上。我的青春燃烧殆尽,留下努力的空腔。”

3:为啥毕业就失业?因为你啥也没学到

我想不明白一件事,以前的人求师问道,几年才进步一点点,都是出师了之后才去学习牛逼的东西,但现在为啥只上了6周学就直接考试;化学实验课,作为一门实践内容,你让我们这种每天死记硬背理论的做题家怎么能做到看了一遍文字版的大纲, 还不给详细步骤,也没有视频指导,第一次实验,就做一次,就要求做到完美,还要快。我建议设计课程的人考完科目一就直接开车上高速。这符合客观规律吗,这不符合。

就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能有什么实战能力。所以说除非你要往学术型人才方向发展,不然其他的时候,学校非但不能帮助你融入社会,还只会让你和社会脱节。一张嘴叨叨叨理论一大堆,刷了一万道题,结果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一个,所以就没人给他掏钱,能不毕业就失业吗。

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所以只要会做题就行,他们不会主动去探索知识背后的更深层的东西,死记硬背能做题就行。而且,因为是为了考试,所以只有当拿到好成绩的一刻他们才是快乐的,而他们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这就注定了他们在能做题之后和考完试之后,非但不会再去看知识一眼,还可能会去疯狂享乐报复。更要命的是,知识前后往往是紧密联系的,结果他们第一章死记硬背,考完了就不管了;第二章自然就学不明白,自然就继续死记硬背,然后恶性循环,直到记不住忘光光开始摆烂。这就是为啥很多人说自己上学的知识都忘了,死记硬背肯定会忘啊

而其最大的恶果在于,他们学了等于没学。首先学历本身不能赚钱,没有人会莫名其妙看到你的证书就给你钱,所有的钱都是价值互换来的;是看你的真本事,结果你啥本事也没学到,就只会做题就只会考试,你的创造力完全被扼杀了,因为啥,因为你死记硬背,就好像3+3=6,然后你就死记硬背了个3+3=6,但是12/2也等于6,你就想不到,因为你并没有理解3+3到底是怎么得出来6的,什么是3,什么是+,什么是6。所以你只能死记硬背下来,结果就是老板让你得出个6,你只知道一个3+3。这就是兵才,所以说你就永远只能当员工,然后35岁就被优化,反正啥创造力都没有,为啥不用更便宜更耐用的。

所以怎么破局呢,首先,去tmd死记硬背;其次,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考试去学习,也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装逼而去学习,就是为了学习本身去学习;而这就意味着不得不回归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模式:学习是为了拿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不然你根本不会去学),你能解决问题,这就有真本事了。而为了学习本身去学的,除了科技型教授型人才,可能也只有一些zbj了。大部分牛马都是为了其他的目的去学习的。

4: 学校不是服务业,而是工业

前夜鄙人与某个卷王深谈,共同得出一个结论:学校就是为了培养工人而存在。这个东西就是告诉那些老板, 这个人在这四年中连续不断地完成了我们布置给他的所有任务,是一个好的工人。 我们通过各种规训和ddl杀死了他的创造力、领导力和野心,保证会成为您最得力的工具人。

这不禁让我想到,学校系统总是宣称他们是为了给学生传道授业、培养学生的教育系统,这么一听,像是个服务业;但是实际上,学校其实是工业,学生就是他们生产的商品。论证如下:

如果学校是服务业,按照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供给需求平衡,学生作为花了钱的消费者,理应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主,而整个学校也都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为中心。而学生如果是消费者,购买的自然是知识和教学服务,那么哪类学生的需求最高呢?是成绩低的学生;那么按照供需平衡,学校系统的服务重点应当是那些“差生”,因为学习特别好的学生没有对教学服务的需求。如果学校是服务业,那么学生成绩不高,只能是学校和老师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来想方设法去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毕竟“顾客就是上帝”。

但我们发现,现实中的学校系统完全就是反着来的。学校非但不理会学生的需求,反而各种压抑他们的需求。当学生成绩低,有对教育服务的需求时,学校非但不供给,反而还各种限制他们,如强迫把他们分到“差生班”、让他们转到更差的专业、打击他们的自信、减少对他们的关注等,甚至劝退、开除他们。如果从服务业的逻辑来看这简直匪夷所思,这就像一家饭店只是因为顾客吃的没别人多,就把顾客赶出去了。由此可见,学校并非服务业。

学校系统遵循的完全是工业的逻辑。工业就是生产合格的产品供市场消费。学生并非消费者,而是被推向市场的产品,因为“劣质”的学生会被丢掉、放弃,而“优质”的学生则会被高价卖出。对一家工厂来说,优质的商品自然要倾注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卖出更高价,而劣质的商品再投入资源则纯属浪费,不如及时止损。有的工厂主还特良心地采用了末位淘汰制,颇有勃艮第酒庄的工匠精神。

那么谁是消费者?自然是花钱雇佣这些学生的老板。老板来到学校市场一看,这个“大学生”不错,质量高还耐用,就是保养的价格有点贵,想想办法怎么砍价。物以稀为贵,结果“大学生”这个商品供给太多,自然贬值了,消费者一看这么便宜,就可劲儿用,也不用保养了,这样成本低嘛;用到35龄用坏了,买个新的就好了。

现代全世界大部分学校系统都采用的是学校工厂化的模版;这套系统的初衷就是为了大规模生产工业工人。这套系统确实在早期向大量人口普及了基础知识,但是现在显然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现在普及知识的人太多了,市场上商品都泛滥了,导致“供不应求”,于是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即便他们本身的能力远超职位所需;所以只好更卷,不断提高自己的使用价值。但u1s1,使用价值再高不也是给别人当孙子么(

CC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