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社群媒體的「微解封」

昌所欲言
·
·
IPFS
·
從2021年4月16日開始,我關閉了臉書及IG,呈現「封城狀態」。三個月後,我決定「微解封」。「社媒封城」這段時間裡,有些小小觀察和心情可以跟大家分享。

2021年7月16日零時開始,FB與IG微解封啦(解封就解封,微什麼,哈)!

三個月,很慢也很快。4月的時候,台灣的生活跟世界還是平行時空呢!現在大部分人都在居家辦公、上課、生活。5月中到現在,好像慢慢也找到一種工作與生活的步調。不仔細想還好,認真想起來,還滿佩服人類適應生存的能力,我們都比自己想像得還要強壯。

社群媒體封城及三級警戒的這段時間裡,我多了很多時間可以閱讀、思考、寫作,或是跟身邊的朋友們運動、錄音、聊天,或是任何線上可以進行的活動,同時也多了很多時間思考未來和真正想做的事情,有點算是重新對焦的過程吧。有幾個生活習慣是在社群微解封後,想要繼續維持的:

不為了誰認真生活

社群媒體最大的引誘,就是不知不覺當中,會想要為了得到更多愛心或是回覆,而想辦法「討好」我根本也沒那麼熟悉的追蹤者,到一個程度甚至潛意識會考慮一個可怕的詐騙話術:「如果我關掉社群媒體的話,就沒有人會理我了!」

買了張露營椅,隨時可以在露台認真生活

這三個月的事實證明,我沒有失去朋友,反而隔絕掉很多生活裡的雜訊。比方說,以前會為了要回覆IG上不那麼熟悉的留言,輾轉想一遍怎樣回覆比較禮貌;或者為了發一張照片或限動(背後動機是希望得到愛心或回覆),不論當下在進行什麼活動,總要「安排」一段時間來構思如何照相和撰文,才能得到心裡預期的回饋;或者,為了維持「網路社交」,潛意識裡逼著自己要去滑限動,看看別人在幹嘛,點個愛心回個評論什麼的,這樣「好像」才維持了某種人際關係裡的互動感等等。

以上提到的雜訊和需要花費的時間,在社媒封城三個月裡,全部一。乾。二。凈。不存在!生活簡單很多,拿起手機不再是為了滑社群動態,而是聯絡朋友家人,或是搜尋真正有用的資料,了解想要探討的議題和內容。社媒「微解封」後,我想要的是把內心真正想講的、想說的、想表達的,好好說、慢慢說,有條有理地說,可能頻率不會那麼高,不過希望每個追蹤或回覆的人,也能從分享的內容裡獲益。社群媒體不是壞東西,壞的是使用的人,如果這段時間裡我已經培養出分辨好壞的能力,那麼現在就是合適的時間微解封。這點是出乎我意料的收穫!

繼續健身運動

三級警戒不久後,因為不能再去健身房,室友買了啞鈴組。今年做完健康檢查雖然數值都正常,不過肌肉量是標準範圍內偏低,本來就想說要來增加肌肉量,剛好室友買了啞鈴組回家,想說不練白不練,就開始吧!

從5月中到現在,不知不覺也居家健身兩個月了。一個禮拜7天,除了一天休息之外,另外6天裡,每天都規劃不同部位肌肉,或有氧/無氧的運動項目。還記得一開始重量訓練的時候,百分百體會什麼叫做手無縛雞之力的感覺——原來身體有那麼多肌肉是平常上班下班之間不會用到的!從頭到腳,從零開始,慢慢一點一滴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肌肉收縮之間的張力,再一點一點感受到身體的改變。

兩個月過去,明顯感受到肌肉變緊實了,全身協調性和穩定度變高,身體形狀也跟之前不同了。以前總覺得要健身要運動很難,現在發現其實只要找到對的目標和動機,只要願意開始,哪怕是一開始2.5公斤的啞鈴重量,經過時間的累積,都會慢慢看見進步和成果的。雖然今年夏天可能無法去海邊展現成果,不過就像上一點說的,如果健身是為了別人的肯定,恐怕很快就會失敗放棄,不然就是得失心會很重;如果目標清楚知道是為了自己的健康,那不錯的身材,只是健康身體的副產品而已。有好的成果,當然會想要分享啊,哈哈!

傍晚吹著微風,看著遠方的山和雲運動,是很大的享受
不間斷閱讀、思考和寫作

其實之前也不是沒有閱讀、思考和寫作,不過當生活裡面塞滿了滑動態、聚餐、工作時,這些活動都變成碎片化,無法有效累積成知識,更多時候是在疲累的身體和腦力下放棄。

自從三級警戒後,外出聚餐社交機會大大降低,加上關掉了臉書和IG,多出來的時間就會好好去想:「我到底現在要幹嘛?」社群媒體真的讓人很容易陷入或逃避現實,因為它最方便,你不需要思考,只要打開就好掛著;然而當這些選項都被剝奪時,「我是誰」、「我想做什麼」等這類深刻問題就會慢慢浮現,不再是往外尋求快速的答案或意見,而是停下來,好好跟自己聊聊,甚至放空也是一種閱讀方式,不只閱讀書籍,也閱讀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這段時間裡看的東西不再是廣泛式的,而是把內心浮現的幾個議題抓出來,再根據這些議題去找精準的資料來看或分析,慢慢整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再逐漸發展成為自己的生活準則和取捨的標準。於是,感覺到自己不再是資訊大海漂浮裡的一隻小船,而是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的whatever船,有方向、有目標,決定了,然後堅持地往目的地前進。

保持私人互動

這應該是關閉社群媒體後的新體會吧!工作關係,其實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廣泛建立關係,滿想好好認識一個人的,不過時間往往不允許。這段時間好好跟一些人聊天談話,不再只是透過社群媒體互動的方式去互動,而是真正有血有肉的互動,有兩個變化:一是一起聊天的人感覺到被重視,二是自己的內心感覺到滿足。尤其在這段時間,大家都不能實體見面,一通語音或視訊電話,往往就可以聊上好久。作為人的需要並沒有因為轉線上而消失,反而更加凸顯人多麽需要跟其他人互動連結(不是那種人與人的連結)。把線上的關係變成有血肉有溫度,是我希望之後可以繼續維持的,可以做到多少程度不知道,不過就盡力吧!

在生活裡創作/冒險

有一天我在家悶得發慌,不是沒有工作做或沒事做,而是一股無名的煩躁。後來跟自己的感覺聊聊之後,發現原來自己非常需要「創作/冒險」,這也是一個對自己新的認識。之前還可以到處趴趴走,去一些偏遠的地方或咖啡館、餐廳等等探險,現在幾乎全部時間都待在家中時,那股無名煩躁來自於沒有找到管道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啊、感受啊、想要實驗的東西啊等等發洩出來,全部都悶在裡面,就讓我覺得很焦躁。

發現自己原來需要創作的出口之後,開始在生活裡找任何可以創作的機會。比方說,租屋處的小露台最近使用率很高,因為在那上面可以看見很遠的山丘和樹林,也可以看見日出和夕陽,有時候在上面吹個風,居家辦公的窒息感就會立刻消散不見。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那個露台原本就是個放水塔的地方,還有一個生鏽的支架。想著既然待在上面的時間變多了,不如就來好好整理裝飾一下吧!買了露營天幕、露營椅、野餐墊,還把一些之前養在室內的植物搬出去,一下子,露台就變成一個可以隨時上去吹風納涼,或是辦公或是閒聊吃飯的好地方。尤其是傍晚夜幕低垂,家家燈火剛點亮時,那時的氣氛是最迷人的!

除了佈置露台,這段時間盤點一下,我居然從零開始經營了兩個部落格《昌所欲言》(探路客馬特市),以及一個podcast《廢言宿舍》!雖然都是剛起步,很多東西都還在摸索熟悉中,不過想想還真驚人,原來當我把一些東西放下的時候,就會有新的東西跑出來!這些新的挑戰滿足了我創作和冒險的需要,也讓生活多了些樂趣和新鮮的空氣。

跟朋友一起開了podcast頻道《廢言宿舍》

以上就是這三個月的一些心情分享,微解封之後,不知道生活又會激起哪些漣漪變化呢?可能有些東西又會不一樣了吧?其實要微解封是有點興奮又有點害怕的呀!興奮是因為帶著這些改變重新回到社群媒體中,讓朋友重新認識不一樣的我;害怕的是不知道三個月後的社群媒體會接納我嗎?會改變「改變的我」嗎?沒有答案。

可以確定的是,這三個月的經驗都已經成為生命的一部份了,不論如何,我都會持續改變進化,變成更接近原始版本的自己!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