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天導遊|中環街市

琉惟
·
·
IPFS
·
中環街市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是為早年的華人居民而開設的市場,一直是中西文化及新舊交替的匯聚點。2022年被判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現在已經是第4代建築了。

我會想要寫一篇文章關於中環街市,是因為它幾乎是我之前中學(國中、高中)上下課的必經之路,但我路過的都只有它被荒廢和重建的時候,所有東西都比封著不讓人看。21年重開之後我也沒有來過,如今又來這裡一次,看到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已經不是單單一個街市了



首先簡單説説中環街市的歷史:

第一代:

中環街市前身是「廣州市場」,英軍在1841年佔領港島後,需要在港興建各種設施,大量華人工匠及糧食商販亦隨之湧入。為迎合港島區迅速增長的中國人口對市集的需求,廣州市場開設於1842年,大約位於皇后大道中與嘉咸街交界

圖片源於網上


第二代:

廣州市場為早年的華人居民而開設,後來太平天國運動引發了另一浪華人逃難潮,大量華人又湧入香港。由於本港人口急劇增長,大眾對市集的需求亦因而上升,在1858年街市遷至現址,也就是皇后大道中93號及德輔道中80號,並興建了第二代的中環街市

圖片源於網上


第三代:

(網上的照片第三代和第二代的照片好像差不多)

第三代中環街市於1889年開始興建,於1895年落成。大樓由兩座兩層高、中間相連的建築物組成。 建築物的外牆是由紅磚砌成,附有花崗岩石材裝飾


第四代:

第四代中環街市於1939年建成,是現代流線風格和包浩斯風格(Bauhaus)的建築例子,大樓的特色是簡單的橫向線條,整個建築設計以實用功能為主。大樓樓高四層,可容納255個檔戶,而中央則設有露天中庭,直到2003年3月停止運作

圖片源於網上



好啦不説歷史了xD




我踏進街市時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叫「中央市場」的舊牌子,這是因爲當時在日佔期間,中環街市被改名為「中央市場」,而這是當時掛在大門口的招牌

還有以前外牆的街道牌



街市保留了以前的紅磚間隔牆,這幅牆位於1樓,它用了當時流行的砌法——English Bond,也就是一層橫向、一層竪向的往上舖,牆上還留著當時樓梯的痕跡。這是一個很强壯的紅磚砌法,因而得以完整保留。它被保留下來絕對是為街市内增添了一種色彩



在紅磚牆裡面的是辦公室,在門口貼著的標示是保留了活化前的,可以看出它十分陳舊,現在用了玻璃封著來進行保護工作

我認爲這樣重用以前的標示不但能保留舊物,還給人一種新鮮感,在雪白又有現代感的門上有一張土黃殘舊的紙,會讓路過的人忍不住看一眼,例如我就停下來看了



除了用玻璃保護舊標示,在其他樓層也有其他保護方法。例如2樓的店鋪以前會在旁邊的柱子上印著店鋪號,而現在保留下來的編號都被鐵網圍住,避免有人無意碰到,也有警示別人不要碰的作用



編號以外也有文字被圍住,例如下圖的「菓」字,這個字是蔬果中「果」的異體字,在以前的街市很常見各種各樣被人創作出來的異體字,像是「鷄」是「雞」、「塲」是「場」、「麪」是「麵」等等

是說我小時候都是寫「球塲」、「麪包」的,某一天突然意識到我好像記憶錯亂,覺得眼前的字好陌生

還有就是香港很多麵包店喜歡叫「X記麵飽店」xD

但好像其實是因為寫字匠或者招牌師覺得招牌上字字勻稱比較好看,所以「包」字才會變成「飽」字~



同時,也有一些文字是沒有被圍阻的,在街市前後兩邊的兩條樓梯也有一些文字。左邊是給人往上走的,而右邊則是給人往下走的,所以都分別在牆上寫著「上 UP」和「落 DOWN」,牆上的字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上圖的兩個「上」字用了兩種不同的材質,左圖的是水磨石材質的,跟這個水磨石樓梯是一樣的,而右圖則不是,可以看出這是後來印上去的。這其實可以説是活化前後的對比,保留完整字的就像左圖那樣和樓梯是同材質的,已經缺失的文字就像右圖那樣補上去



説到修補,樓梯的很多部分都有修補的痕跡,可以明顯看到顏色和顆粒的區別,導遊跟我們説水磨石是很難在混合成一樣的圖案和顏色,這是因爲水磨石的成分是由天然碎石、玻璃、貝殼、石英石等餘料拌入水泥後,再經過多重加工、打磨、拋光而製成,做成一模一樣很困難



樓梯的圍欄原本較低,低到幾乎可以從這邊跨到另外一邊,現在香港法律對樓梯的安全問題也有要求,扶手的高度要在850mm-950mm高。中環街市在活化後加上黑色扶手,達到法律要求的高度



除了樓梯,在G樓的餐廳裡也有水磨石元素,例如上圖的吧檯,讓這個材質有多元化用途之餘,還能讓街市不同的地方產生共鳴



街市是一定有各種肉類買的,各種的肉類檔都有不同的店面規格:


牛肉檔的桌子最大,因爲牛較大,需要很大的桌子去斬牛,旁邊有一些鈎子去讓店主掛牛肉

由於很多人清晨會去街市,街市裡的店主都很早開店,午後又會有很多媽姐(讀:馬姐)來爲雇主買食材,於是很多店主在午間悠閑的時候睡覺,地板很髒,所以牛肉檔的店主會睡在桌子上

媽姐就是那時從大陸來港後從事女傭工作,終生不嫁的女性,現在都是一些從菲律賓、印度、印尼等地方來港的女性從事女傭工作,我們都叫她們工人姐姐


豬肉檔的規格和牛肉檔差不多,桌子比較小是因爲不需要很大的桌子去斬豬,旁邊也有一些鈎子去讓店主掛豬肉

豬肉檔的店主沒有大桌子,那他們可以睡哪裡呢?答案是閣樓,可以看到右圖左邊的店裡面有黑色的鐵柱,他們就睡在上面,十分危險


魚檔裡面有預設的魚池,魚檔店主可以在裡面放新鮮魚類和海鮮


雞檔現在變成本地金源白米的展示區,但也保留了原來的設備,例如上圖的石桌有一條條的坑紋,其實是原本斬雞時可以讓血水流走

下圖是旁邊的洗手間門口的盆,它原本是讓人在這裡放熱水,並將雞放進去清洗,現在就只要單純保留下來讓我們看

雖然變成本地大米品牌的展示區,卻復刻了以前大米店的樣子,例如用報紙包起來的大米、懷舊摺凳

大米展示還有懷舊的電視和廣告



走到中庭,左右兩面是一些食肆,中間有很多桌椅開放給人使用,就像美食廣場一樣使用者可以拿著食物到其他店的桌子進食

其實以前這裡是送貨人員的單車停泊位和交流場所,彼此認識的人都會在這裡聊天、休息,活化後的中庭也採用了這種傳統,把這裡弄一個開放式的空間供人休息



其他樓層也有通道穿過中庭另一面,如圖中是2樓的天橋,剛好來這裡的時候在下雨,可以看到簷篷和路的闊度不一樣,路的兩旁被雨水打濕,形成一個很有趣的觀感



站在天橋可以看到街市前後兩邊的樓梯,以前是沒有玻璃封著的,十分通風,陽光照進來也很美

歷史上就有不少攝影愛好者喜歡拿這裏取景:

何藩 《三點九・中環街市》
鍾文略 (找不到作品名字)
趙羨藻 《中環街市,香港》



2樓的美食區被稱為中環食街,天花上鋪滿綠色植物進行綠化。這一層和上山的電梯連接,所以人流很多,路過除了會被食物的香味吸引,也是個打卡的好去處,還有機會遇到街頭表演!

上圖其實是個雙關,除了是指那邊有個檔舖叫「好掂」之外,還有「很OK!」的意思xD

香港好像也很喜歡雙關欸,廣告招牌也常出現~

隨便想到的例子是:

這邊很多中學都可以固定每年在年宵擺攤,以前我學校在年宵市場擺的檔舖名字就叫高檔(高是學校名,高檔是高級的意思xD)



打卡的地方還有不少,例如我之前發過的街市紅燈罩,這個區域位於G樓對中庭的大門前,是由八排縮小的紅燈罩圍成一個橢圓形

傳統的街市紅燈罩的用途在於讓商品看起來都閃閃生輝,肉類蔬果更鮮美,如今在這裡成為了景點

圖片源於網上



活化後也有其他地方有所改變,街市裡除了普通的洗手間,也有一些性別有善洗手間,這是在香港不普及的



…完。

就是這麽突然xD

2003年停用至2021年重建好,停用了18年

如今的中環街市已經是個文青們的景點,在活化後來走走,對於從來沒有看過前貌的我來説是挺新奇的~

來吃飯、買東西、打卡什麼的也是個好去處,就…很港式!



後話:

我之前在嘟文發的圖就是在建築中間的連接天橋上,有藝術家在玻璃上畫的一堆可愛小貓~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琉惟無聊大學生|繪畫、生活、攝影|有發文的一定互追 嘟文在這裡:https://liker.social/@GAKUuuu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今日份可愛|05.06.2024

我的御朱印|京都篇

今日份可愛
4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