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什庫北堂圖片史
一、北京蠶池口北堂的源起:
1693年,康熙皇帝身染瘧疾,久治不愈,病勢加重,三位清廷御醫束手無策。瘧疾屬於傳染性疾病,而且死亡率極高。眼看著康熙病勢日漸嚴重,高燒不退,滿朝文武都心急如焚。在北京的傳教士張誠、劉應和洪若翰奉上金雞納霜藥(即奎寧),聲言服之必愈。然而,皇帝的三位御醫卻堅決不同意皇帝服用傳教士的西藥。他們害怕傳教士的藥會毒死皇帝。最後還是康熙自己決定先服用一半的劑量試試。既然皇帝自己堅持服用,御醫們也就無話可說了。奎寧對瘧疾的療效非常好。服藥的當天晚上,康熙皇帝的高燒就退了,然而因為服用的劑量不夠,病勢只是減輕而已。三位御醫和朝廷大臣們還是放心不下。於是,四位朝廷大臣自告奮勇甘心為皇帝冒生命危險。他們願意當著康熙的面以身試藥,康熙皇帝同意了。服藥的當天晚上四個大臣都安然無恙,可康熙皇帝卻過得很不安寧。睡不著覺的康熙凌晨三點就召見索額圖親王,讓他馬上去瞭解四位大臣服藥後的情況。當得知四位大臣安然無恙後,康熙不再猶豫,也不再聽御醫的勸阻,立即喝下了足夠劑量的金雞納霜。一天一夜過去了,康熙和大臣們擔心被毒死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康熙平安無事,整個皇宮一片歡騰。之後,康熙繼續每天服用傳教士的西藥。很快,康熙皇帝痊癒了。痊癒之後,康熙嚴厲訓斥了三個御醫,對他們說道:「你們見死不救,就怕我死了歸罪於你們! 」刑部建議判處三個御醫死刑,康熙皇帝開恩將死刑改成了流放。可憐的三位御醫只好在流放之地了卻餘生了。
隨後,康熙在養心殿召見在京傳教士,為表達感謝,將地處西安門外蠶池口一處被抄沒官員的房屋和旁邊的土地賞賜給傳教士,並頒賜銀兩建造教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聽聞蠶池口建造教堂,也寄賜銀兩,資助建造。教堂歷經4年完工,為北京第三座教堂,又名救世主堂,俗稱北堂。教堂長23米、寬10米、高9米,前臉以希臘哥林多形狀石柱裝飾支撐,正門上方鐫刻匾額,書「敕建天主堂」五個大字。教堂於1703年12月9日由東方巡閱使耶穌會士閔明我神父祝聖開堂。康熙皇帝又欽賜匾額「萬有真原」和對聯「無始無終先作形聲真主宰,宣仁宣義聿昭拯濟大權衡」。在神父們居住院落的大門入口,一個中式的榮譽牌坊,俗稱牌樓,建造了起來,皇帝的匾額和對聯被懸掛在牌坊上。這就是北京北堂的源起。
圖1 乾隆京城全景中的蠶池口北堂位置圖
圖2 康熙時蠶池口北堂平面佈局圖
二、北京蠶池口北堂的被毀:
1723年,雍正皇帝登基,隨即開啓了歷史上大清帝國的百年禁教。1724年1月11日,雍正朱批允准閩浙總督所奏及禮部建議,下令各省傳教士於6個月內遷居澳門,同時諭令官吏對傳教士要「沿途照看送到,毋使勞苦」。此次被驅逐出境的各修會傳教士共29人。只是後來因為戴進賢的求情,這些人才被暫時安置在了廣州。
此聖旨頒布兩個月後,雍正皇帝又諭旨將蘇努以70人之死黨的罪名革去貝勒爵位發配邊疆流放。此時的蘇努已經年近80歲。蘇努一家大小70多口,連同僕人則有300多人也被一並流放塞外。蘇努不久即在流放之地死去。雍正還諭旨,禁止蘇努家族人員與京城有任何聯繫,一經發現則嚴懲不怠。雍正皇帝一石二鳥,即鏟除了權勢異己,又拉開了禁止天主教的序幕。
「京都之北堂,亦改為病院矣,其各堂之聖像聖龕,盡遭焚毀。」 這只是蠶池口教堂悲慘命運的開始,雍正八年(1730),「京師地震,南北二堂,亦被損傷」。「降生一千八百二十七年,皇上降旨,惟令籍沒北堂,將地基賣與某官於姓為業,價銀五千兩,較所值不過十分之一。其大堂則令拆毀,大堂前懸有’敕建天主堂’五字匾額,至是以黃緞包裹,交內務府,收寄於庫。於姓歿無後嗣,堂院轉售於宗室某人。宗室於大堂故址之上,復建房屋,令眷屬婢妾,寓居其內,清潔之區,幾成牢苙矣。至咸豐十年,降生後一千八百六十年,法國與中國互訂合約,歸還其堂,傳教士等,掃除荒穢,惟見法國皇上,類思第十五位,所贈之鐵欄桿,與堂前之石座鐵球兩架,依然尚在,即以大堂舊基上之屋舍,權為小堂而禱祀焉。」
三、北京蠶池口北堂的復建:
1844年12月14日,兩廣總督耆英於同日連上兩道奏折,懇請道光皇帝酌情弛禁天主教。1846年1月17日,耆英再次上奏道光皇帝,請求在內地解禁天主教併發還教堂舊址。同年2月20日,道光皇帝准許耆英奏請,諭旨:「學習天主教為善之人請免治罪,其設立供奉處所,會同禮拜,供十字架圖像,誦經講說,毋庸查禁,均已依議行矣。天主教既系勸人為善,與別項邪教迥不相同,業已准免查禁,此次所請,亦應一體准行。所有康熙年間各省舊建之天主堂,除改為廟宇民居者,毋庸查辦外,其原舊房尚存者,如堪明確實,准其給還該處奉教之人。至各省地方官接奉諭旨後,如將實在習學天主教而並不為匪者,濫行查拿,即予以應得處分。其有藉教為惡及招集遠鄉之人勾結煽誘,或別教匪徒假藉天主教之名藉端滋事,一切作奸犯科應得罪名,俱照定例辦理。仍照現定章程,外國人概不准赴內地傳教以示區別。將此諭令知之。欽此。」
道光皇帝的這道聖旨在大清帝國內正式弛禁了天主教。但北京四大教堂的歸還又等待了數年。1860年11月,咸豐皇帝諭旨,勘定教堂四界,頒發文書,轉交給京城的法國籍遣使會會士孟振聲主教。在得到清廷在護照上蓋的官印之後,孟振聲返回法國去募捐重建京城教堂的費用。1862年6月,孟振聲攜帶復建教堂的捐款回到北京,隨即開始重建京城教堂的工作。
圖4 咸豐年頒發的孟振聲的護照
四、北京蠶池口北堂的復建:
1865年5月1日,復建蠶池口北堂工程奠基。復建之北堂基本依照此前之樣式和規模。1866年1月1日,孟振聲主教祝聖復建的北京蠶池口北堂。
圖5 蠶池口北堂會院絹繡圖
圖6-7-8 1871年拍攝的蠶池口北堂正側面
圖9 1871或1878年拍攝的蠶池口北堂內景
圖10 1901年拍攝的蠶池口北堂正面
圖11 1901年從熱氣球航拍的蠶池口北堂
五、北京蠶池口北堂的遷建:
1885年,慈禧太后提出用西什庫一塊地交換蠶池口教堂。欽差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隨派英國人天主教教友敦約翰前往羅馬商議此事,並商討中國與羅馬教廷互派使節事宜。1886年5月2日,李鴻章接到敦約翰電報說,教宗同意遷移北京北堂,並請法籍遣使會士樊國梁迅速赴羅馬具體協商。1888年,新北堂,即西什庫北堂建成使用,並完成搬遷。1900年6月,義和團開始圍攻西什庫北堂,大約有3300多名教友逃入教堂內避難,加上原有人員和71名歐洲人,大概有近3500人被圍困在教堂院子內。與此同時,京城多達20多處洋房洋樓洋藥房和工廠被燒毀。「京師城內兩翼地面,城外五城地面,所有教堂及教民住戶房產等,焚毀殆盡。教民之被戕者無日無之,棄屍於御河中。且有自投羅網者,常見奉教婦女途行時,遇義和團即跪下,率被拉去斬之。而平民之誤殺者亦多。」(楊典誥,《庚子大事記》,第7頁) 京城遭難者並非僅僅基督徒,也包括眾多無辜百姓。「團民聚集二三十人,無拘鋪戶、住戶,所居之房,硬指為教民之產,立欲燒毀,虛張聲勢。住房者與左右鄰居自然恐懼,勢必大眾跪求。或許在壇中獻銀若干,或助米糧若干石,約家業豐饒,以定捐款之多寡。團民飽欲俯從,遂至院中用刀劍假為劈畫,凡存有洋貨等物,搜搶一空,飽載而歸,謂之淨宅。此壇團民才去,彼壇團民又來。城內城外居民鋪戶,遭逢此難者,每日數十起。」 這些百姓「臨刑時呼兒喚父,覓子尋妻,嚎痛之聲,慘不忍言。「(仲芳氏,《庚子記事》,第22頁,第27頁) 6月15日,義和團和清兵的14門火炮開始圍攻西什庫教堂,並每日換班輪番攻打,樊國梁帶領神父教友和幾十名法國水手的洋槍隊誓死抵抗,到8月1日時,義和團「僅將四圍群房燒拆數十間,大樓毫無傷損。附近之鋪戶居民,則焚搶無遺矣。」(同前,第 28頁) 直到11國聯軍進京解圍,義和團始終未能攻克西什庫教堂,逃入的教友們得以保住性命。西什庫教堂被圍兩月余,在整個事件中,「共死教民四百人,地雷炸死小孩七十六口,法兵死十人,意兵死五人」。
至1902年,蠶池口教堂及附屬建築拆除。
圖12-13 1887年新北堂設計平面圖及說明
圖14 1888年新落成的西什庫北堂
圖15 1900年8月12日義和團地雷炸出的北堂後院仁慈堂的大坑
圖16-17 1900年被義和團毀壞的西什庫北堂
圖18-19 1901年熱氣球航拍的修復前西什庫北堂
六、西什庫北堂的修復:
在庚子議和後,清廷出資賠償,教會隨即著手對教堂進行修復。因為教堂主體並未遭到毀壞,主要對教堂被毀壞的前臉進行了修復。1900年前,前臉的三個三角形尖塔,中間的較高,樹立有十字架。修復後,前臉的東西兩個尖塔均加高一層,並樹立了天使塑像。前臉的中間尖塔並未增高,十字架也換成了天使塑像。
圖20 1904年修復後的西什庫北堂
在1958年「獻堂獻廟」的運動中,西什庫北堂被獻給國家,中國最大的兩個圖書館之一北堂圖書館所藏圖書和一批稀有文獻,被移交給北京圖書館收藏,亦有部分圖書散落民間。教堂內全國最大管風琴被破壞,教堂被用作倉庫。「文革「結束後的1985年,政府將北堂歸還給北京教會,由趙景榮神父主持修繕工作。在完成修繕後於1987年重啓使用。2006年,西什庫北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政府出資對西什庫北堂內部進行了修葺。
圖21 今日西什庫北堂外景
圖22 2016年修繕前的西什庫北堂內景
圖22 2016年修繕後的西什庫北堂內景
附註:圖片均來自網絡或圖書復印,如有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