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里糊涂地“爱国”了

Someibody
·
·
IPFS

作为一个曾经在饭圈玩过一年的人,非常理解当下社交平台上“追星式的爱国运动”。毕竟我也曾经为了遥不可及的明星,不求回应不求回报地做过一些事情,并在其间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新的友谊。那段时间里,我的课余时间全部被这些事情填满,连续数日睡眠仅3/4个小时,设计并自费制作宣传材料,想办法招募参与者,与多方沟通。虽然疲惫,但始终处于亢奋的精神状态,仿佛只需要肾上腺素就能生活。

当你置身于拥有共同热爱的群体中,群体回应你的热情可以形成“1+1>2”的效果,制造出强大的能量。群体形成默契,自觉地各司其职,擅长组织策划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为领导者,钱包充裕的自愿付出金钱,没有收入的学生群体则主动奉献时间和行动力。这是个比一般公司更高效且更团结的组织。

常常自嘲“用爱发电”的饭圈女孩们,十分认真地践行着“你什么都没有,却还为我的梦加油。”

【说好不哭 MV 截图】

在中学当老师的同学曾经跟我抱怨过现在学校里“洗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室里都要贴几句标语,他看着很不舒服。尤其是身为历史老师的父母,曾经告诉他“历史教科书上或者新闻里的东西不一定全部都是真实的”,近来也在每日的“学习强国”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红”。

当时只是无奈地笑了笑,直到最近看过一些报告,通过别人系统地梳理,我才发现,这不是件可以“一笑而过”的事情,它恰恰反映了党和政府这些年在网络平台和现实社会双重空间里对群体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它们用普通人最不抗拒的形式,正在把无意识的人群带入癫狂的境地

【“时光的旋律”系列节目 之 《我的祖国》截图】

人人、知乎、微博等平台兴盛的那几年,大陆的自由派(这是个笼统的称呼,代指大陆向往现代“民主自由法治”社会的人群,不是本文重点,不做严格区分)曾寄希望于互联网能为社会带来一些变革。但是现实并不那么美好。随着时间推移,人人退出历史舞台,知乎的回答区域变成社达崇拜者的聚集地,微博上“炸号”成为了日常,更不要说腾讯不停升级算法形成了高强度的自我审查。网评员的出现以及随着香港的抗争运动不断升级微博网友自发组成的“iZhong”群体,再次逼走一批尚且愿意分享“常识”的博主。而豆瓣的“动态功能升级”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希望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

这个夏天,我才开始加入公共议题的讨论,所以个人对这些年(12-17年)整个网络讨论空间的变化并没有太强烈的感受。但通过细节举例,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17年我第一次翻墙后,曾经截图分享了64纪念活动的新闻和悼念刘晓波先生的文章在朋友圈里,那时候,在朋友圈还能发出去这些素材,而今,不论怎么翻转、遮盖关键词、马赛克,图片都无法分享了。

17年发的朋友圈 当时只会屏蔽部分图片

The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MERICS) 是位于柏林的一家独立智库。他们曾于17年18年分别发布过两份关于大陆互联网空间意识形态变化的报告。两份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16-17年网络平台上的评论/留言。

来源:MERICS“The Party does not yet rule over everything”

可以看到,“异见”的数量急剧下滑。“异见”数量的逐步减少和“唯一意志”的呈现不断强化,使得不习惯思考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相信了这样的话语,甚至不知不觉变成了日常用语。“中国梦”、“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中国道路”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词汇。

来源:MERICS“The Party does not yet rule over everything”

当然,这两份报告只能反映16-17年的情况。18年以后,整个情形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今年随着香港抗争运动的发展,墙内全方位、高强度的宣传工作配合民族主义情绪的渲染,网络空间里形成了“同仇敌忾”的心理,以“饭圈女孩出征”为起点,“奢侈品牌辱华”以及“NBA莫雷事件”,群体中延续一贯的“爱国”情绪并通过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强化。

尤其在微博上建立#中国超话#以后,网络空间的爱国行为彻底“饭圈化”。过往粉丝们为自己的偶像在网络平台上争取流量和热度的操作模式,被运用到“爱国”这个议题上。严格监控平台上的言论情况,消灭一切不和谐声音,但凡与以“人日”、“央视”、“环球”所发布的信息不同的言论皆为“造谣和污蔑”都是立场不正确;盯着各位明星以及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企业必须做“符合中国价值观”的事,说“符合中国利益”的话。这些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在饭圈的氛围中,“一切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当然,最近这个“爱国圈”也出现了粉丝头头们为某些头衔、位置而争吵、内斗的情况)

“全世界大牌向中国道歉”

MERICS在今年九月还推出过一份报告,回顾梳理了中共在习近平上台后如何实现“(中国共产)党在一切事物的领导地位”,党如何超越政府和超越法律,党如何将管理范围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份报告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顶层设计”的思路,八个“领导小组”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给我回顾这几年的变化补充了一个新的视角。

来源:MERICS "The Party leads on everything"

维基词条中显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是中共中央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82年。重点在于:“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力度,13年8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

这一小组的成立时间结合前面分析的“异见变化”,似乎现状就不那么难理解了。(@米米亚娜 在“祖国好像越来越会和年轻人沟通了”?中也梳理了近几年党和政府在“外宣和内宣”上双管齐下的工作。可以结合起来看)

2019年夏天大陆新晋“顶流”肖战 参与拍摄的某版“我和我的祖国”MV 截图

多年来社会生活中强行“去政治”的习惯,让宣传机器要再次将普通民众拉入“政治领域”并且只产生“符合政权稳定所需”的想法的工作显得有点困难,于是这项工作的作用在前几年并没有那么明显。

直到近两年,娱乐圈被吸收到政治宣传领域,公权力加强对一切文艺作品的审核,利用年轻演员对其粉丝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大家再次聚集到各类“红色文艺作品”前(记忆中,从《建军大业》电影直接启用新生代演员,就是个很明显的改变),尤其通过香港的运动发现,可以将“爱国”与“粉丝心态”合流,更使得工作进展突飞猛进。这个过程,可以让原本抗拒的人变得不抗拒,原本无感的人变得有点喜欢,而原本喜欢的人则更加沉迷。

大约从去年国庆开始,《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开始零星出现。第一次看到快闪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应该是湖南卫视第一季声入人心结束后,成员在橘子洲头拍摄的版本。当时我为了看喜欢的成员,反复看了好几遍,甚至把各种成员表达爱国情的花絮也看完了,有点被感动到起鸡皮疙瘩。

后来,在老家的公车上,看到某个小学集全校之力拍了他们自己的快闪视频,所有参与人员的排布、服装、道具已经脱离“快闪”本身的含义,可以想象为了这个宣传片全校师生排练了多久又花费了多少金钱。我对这个活动本身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不过我相信,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一定有一种“累并快乐着”的感受。之后微信微博密集呈现各种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各地及各种不同层级的机构都在“快闪”,但我已经麻木,甚至觉得厌烦。

而国庆前配合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宣传,又出现了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歌曲,无数人的脑海中被这个旋律环绕,深感无奈。

2018年夏天大陆“顶流”演员 朱一龙 参演《我和我的祖国》宣传曲MV 截图

在我直面各式各样血淋淋的伤痛以后,我再也无法歌颂那边红色旗帜所代表的国家,更何况这个“国家”的概念已经被宣传机器把“政党”和“政府”混入其中,成为一体,让我更加抗拒。而看着朋友圈里很多朋友,不论有什么样的经历,不论我深知他/她了解过什么样的消息,都在“集体表达爱国情的氛围”感染下,忍不住在十一之前要求系统给自己的头像挂小红旗,在十一当天发条朋友圈放一些庆典图片表达与有荣焉的感慨和祝福,我从心底里生出一种绝望和窒息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同志们,你们的工作真的太成功了!!!

某个版本“我和我的祖国”MV截图

十一前后,我在朋友圈看过不止一次类似“祖国母亲历经多年风雨,是多么不容易”这样的感慨,接着在祝福祖国生日快乐。但没人去思考这位“祖国母亲”究竟是谁在代表,又由哪些群体构成?“多年风雨”究竟为何?

今年的阅兵庆典,原本不打算看了,是在朋友们的充满幽默感的吐槽中打开的。我惊讶地发现,这个活动与七十年前根本毫无区别,审美上毫无进步,只不过放入了更加高科技更加现代化的内容而已,甚至有好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设计和画面,实在让人费解。

而双十前,台湾推出“土地一直都在”的宣传片,则深深地击中我的心。大陆一贯的教育,让人容易对符号或者符号化的形象投入感情,容易大型的整齐划一的场面震撼,喜欢大、多、堆砌的事物。唯独对“人”失去了敏感。而人,恰恰才是成就这一切的根本,我们离“人”太远了。

“土地一直都在”截图

这份“无比崇高的爱国”情感,在现如今的环境里是如此的珍贵和值得表扬,又是如此容易获得共情,那么也就没人会主动质疑自己,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爱国”了。群体狂欢带来的快乐绝对比质疑自己的痛苦令人容易接受,只是当热情退去后,当现实不再如想象般美好时,我们怎么去面对曾经真情实感的付出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