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西柚范伟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那些年,我们“被流氓”或“耍流氓”的那些事

西柚范伟
·
·

题记

这一篇也是2019年的旧作。《说流氓,谁是流氓?》系列的第二篇。

原文首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西柚范伟的故事和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rusen


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耍流氓”案例分析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提到的流氓行为指的是社会道德范畴内的行为,而不是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行为。

这才是普通老百姓经常会遇到的“流氓行为”。


案例分析:

假设:2019年2月14日在地铁车厢内正在发生一起“表白”事件。

讨论1:如果结局是这样的:

当然是大团圆,不存在任何流氓行为。


讨论2:如果二人不止于此,而是发展成下列任何一种情形:

按照我们前文对流氓行为的定义,这对情侣就是开始对所有围观者耍流氓!


讨论3:如果当事的一方(假设为女方)不愿意接受表白,转身离去而没有受到阻拦:

虽然是个遗憾的结局,但是也不存在任何流氓行为。


讨论4:如果男方被拒绝后,开始反复无理纠缠女方:

那么就是男方对女方耍流氓!


讨论5:如果男方被拒绝后,围观者开始阻挡女方离去,并起哄让女方接受表白:

就是所有参与阻挡的人和起哄的人开始对女方耍流氓!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可以看出:

  1. 流氓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甚至多对多;
  2. 流氓行为不一定是预先策划好的,很多时候是即时发生的;
  3. 耍流氓不一定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比如讨论5中的围观者。

由此可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流氓行为的一部分。


我所经历的“耍流氓”真实案例


第一个案例 就发生在前两天。

成都市2019年开始停止使用医保卡,需要更换为社保卡。

前天,我夫人的社保卡办好了,去××建设银行领取。

社保卡既具社保障功能,又具有银行金融功能,可以绑定银行卡、支付宝和微信等。工作人员把我夫人的手机要去,说帮她操作。

结果你根本猜不到:在未进行任何告知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在我夫人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轮建设银行的广告。

你觉得这种行为除了用“耍流氓”来形容,还有其他更合适的词汇吗?


第二个案例 是我早年间在企业工作时发生的。

当时我的兼职是化验车间工会主席。

有一次,厂工会要求为一位得了恶性肿瘤的退休职工家属组织募捐。

我把募捐活动时间安排在车间每周的生产会上。

在介绍完情况和进行动员之后,我马上提出了一个要求:建议每人至少捐20元;否则干脆就不要参加捐款了。

当然,我第一个带头捐了200元。随后大家都捐了款,也确实没有低于20元的。


我当时是丝毫没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的,甚至觉得自己做的很高尚,任务也完成的很漂亮。其实,现在反思一下,我是对当时车间的所有人耍了一次流氓。为什么呢?

  • 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没有尊重其他人对于捐款问题的意愿;
  • 强行规定最低限额,并率先用明确数额捐款。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任何人都是有可能耍流氓滴!无论动机如何,如论人品怎样。


远离“耍流氓”,从学会尊重他人开始

对于一般百姓,想要不做老赖比较容易。只要具备契约精神,至少遵守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大概就可以了。

想要不成为骗子,从修身开始做起,持身以正,行有所止,信守承诺,应该也就可以做到。

想要不发生有意或无意的流氓行为,则要从学会尊重他人的意愿开始。

这一点中国人常常难以做到。


人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做,行不行?够不够呢?


恐怕不够,我们常常忽略的恰恰是“己所欲,施于人”的流氓行为。比如,我自己曾经做过的那样。

自以为高尚的初衷或动机,常常是我们开始不尊重别人的开始。

避免流氓行为的关键是尊重别人的独特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推己及人,预设别人的立场;其次是在未确定别人立场的前提下,尽量让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持在公序良俗的范围内。


按照前文定义的标准,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出现一次流氓行为的概率其实是不高的。好在,定义一个人为流氓不是只看一次行为,而是看其人是否“流氓成性”。

那么我们遇到流氓行为或真正意义上的流氓该怎么办呢?


遇到流氓,我不怕不怕啦……


第一种方式是“认怂”,逃避或者宁事息人,也可以美其名曰“捧杀”。

比如,昆山龙哥被“反杀”后,不知有多少曾经被龙哥流氓行为侵害过的人弹冠相庆或心中窃喜:早就知道他会有报应!苍天曾经饶过谁?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流氓行为本身与犯罪常常只有一线之隔,不断的得逞,只会助长流氓们的气焰,最终以犯罪作为终结。

从这个角度看,老祖宗传下来对付恶人的法门也有成立的道理吧。

嗯,好吧,这很中国。


第二种当然是当面“硬刚”。就向昆山龙哥一案中的这位壮士一样:

风险是很大的,但是应该也是他一辈子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吧。

不夸张地说,他对中国法制建设和公民思想的教育的贡献远远大于多数有名的专家、学者。


个人的选择,因人而异。

比如,在我们所经历的建行工作人员耍流氓的案例中,我们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实名举报他们。因为他们只是偶尔耍流氓而已,这种行为最好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要让它变成对所有人的、经常性的流氓行为。


尾声

至于我个人的遭遇,我也查证了一下:

原来,Rice方面的邮件曾经明确告知我: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还有可能需要3-4个月。

除了继续等待,我至少目前竟然无言以对。


另外,国家之间是否会耍流氓?国家对个人是否会耍流氓?这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还没想清楚。或许有朝一日,有了新的认识的时候,再写一篇续集吧。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