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 (LEAP):得到了甚麼?
這個晚上,《奪冠》拿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但這個晚上我看到的,是一齣缺乏重心故事、人物性格刻板、還處處催淚的國家級主旋律電影。
觀影時,有時難免會聯想到電影創作人的創作動機,例如《奪冠》,焦點是女排、朗平、還是國情呢?或者,這齣電影的設定觀眾並不是我,又或者,錯在我,我不熟讀中國女排的歷史,更惶論理解二、三十年前的幾場重要場事的象徵意義。所以,我只能見到,故事又不講明,角色又在壓抑,鏡頭中的連翻血淚與吶喊都造作生硬。
陳可辛這位泰國華僑如今成為中國電影的悍將之一,但創作動機卻越見越模糊,就算宣傳上說幾多他對運動員的愛護擁戴,一看作品,你就明白她根本沒有發掘朗平(鞏俐、白浪飾)這位重要人物的企圖,就算是由陪打教練、升到真正國家教練、到朗平親密戰友的教練(黃渤、彭昱暢飾)一角,刪刪剪剪後也說得沒清沒楚,樣板兒戲地為文造情。
對,一切時代所需要的,一切領導所需要的,一切商業市場所需要的林林種種元素都有齊了。唯欠的,可能是心。
如此,同樣優美的鏡頭調度、美學色彩、剪裁節奏、柔和配樂,拼合起來卻變得造作而無力,唯有加多幾句女排精神前後呼應,又或者,用真正運動員親自擔當中國女排的新一代,承傳接力,言之鑿鑿,你說可以不可以呢?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