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没在河南说唱之神的评论区
在广州期间,我有接触一些做公益组织的朋友,在艺术书展上会帮他们售卖公益工作坊的作品。那个公益组织是面向职业高中和院校的学生的,经常会组织一些学生们的创意写作、戏剧和观影活动。他们用不加修饰的文字书写自己过早就进入工厂打工的车间生活,慢慢的,我开始怀疑写作这样的工具能带来多大的力量,能给他们希望吗?我知道他们可能需要写作、戏剧和观影,但是更深层次的贫困呢?我们都知道,上一个在工厂写诗出了名的人,他自杀了。
在外面游荡了一年多之后,我还是回了趟家,一眼望过去附近都是工地,新建了几个职业学院,说是初高中有分流,大概一半的学生只能去上职业学院。我爹还说,附近工地上都是些从河南来的小伙子。
前段时间,有个说唱歌手河南说唱之神的视频《工厂》火了,唱着“我没有热爱这里,我只是出生在这个地方”,视频的评论区都是个人在讲述乡镇青年的困境,工厂、贫困、教育资源匮乏……
我老家是在芜湖,现在每每提到这个地方,别人都会发出上扬的语调“wuhu~起飞”,一个电竞网红的口癖轻轻松松消解了这个费力想重建文化底蕴的城市。
我也不爱这个地方。
我有个朋友,制药专业的留子,从美国回来之后,他爹托关系才给他找了个药企的市场工作,拿个远低于他学历价值的工资,住在张江那远离上海夜生活的地方,上班没多久就开始在朋友圈骂街。最近我和他聊天,只见他拦不住大段大段地吐槽工作,我就建议很有说唱天赋的他出一张专辑,就叫:张江说唱之神。
我妈质问我,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老老实实过日子。
妈妈,我就是不想那样过。
前两天,看到越南导演张明归执导的《越和南》(Viet and Nam),入围了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影片讲述了一对男同矿工的爱情,在地下幻想另一种没有污染的生活的故事。
精选评论:老中可以拍个《拆和那》(Chi and Na)
我一看到海报就开始共情了,一种跨越国别语境的命运共同体式的共情。我也蜷缩在地下,尚且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