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代的阅读记忆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不过早些年我没什么闲钱自己买书,何况小地方也没有什么渠道买书,整个县城里,最多的时候也就四个书店,早年的新华书店是不给随随便便进去的,我说的随随便便进去是指我现在这种逛书店的习惯,也即是没有目的性的逛书店,进去之前并不知道想要买什么书,多半是随便翻翻,遇到非常感兴趣的书兴许就买了,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书店是买书/找书的唯一途径,新华书店在那些年里保留着强烈的国企作风,一进去首先就会问你要买什么书,回答说随便看看的话,那么不好意思,请你出去。毕竟人家又不靠营业额吃饭,固定的学校教材采购也足够吃了。
书摊倒也不是没有,但是很少,质量高的书那就更是大海捞针了。后来有了私营的书店也是我小学将要毕业的时候,当时的书价对我来说,太贵了。2000年之交的时候,保持高频率阅读购买单价20元左右的书并不现实,看到如今单价3/40元为主的书,我都感动的要哭了。
我喜欢读书,我妈更喜欢读书,我小学初中的阶段,在家里读的大多是本来就有的书,那些七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书,除了几本厚到不敢去读的,其他的基本上都读完了,之所以会有厚到不敢去读的情况,是因为我确实尝试过,只是我这个人实在天资匮乏,初二时拿着有十几本课本那么厚的托尔斯泰的《复活》,读了70多页,已经完全被俄国人那根本无法记得清楚的名字弄得晕头转向,到底不得不放下了,最后连带着如《三个火枪手》这种也跟着有了抵触情绪,终于没有去碰过。
记得当时读的最有历史的是1961年出版的《蛇岛的秘密》,以及忘了是不是我儿童节时买的一套科普书,我只记得小学时每年儿童节买书是必然要做的一件事情,这些给儿童看的自然科普类的书使我一直以来虽然是个文科生,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仍然十分浓厚。
小学时读过的文学类的书不多不少吧,大多是专门针对儿童的缩写版,比如《苦儿流浪记》·《基督山伯爵》·《杜立德医生》·《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种,或是《上古神话演义》一类我不知道如何划分类别的,还有很多已经记不起来,也无法去回忆了。
我自己觉得比较可惜的是中学时代,读了诸如《莎士比亚喜剧集》·《福尔摩斯探案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羊脂球》·《小王子》·《追风筝的人》这一类正经的文学书,但是更多的是在初三的暑假中突然迷上了推理小说,连续购买青少年读的推理小说杂志,以及到高中后,因为普遍存在的阅读风气导致的读了韩寒的几乎所有的书,还有郭敬明的几本书以及安妮宝贝的书。
后面更是由于不好好学习,几乎天天买杂志来看,正儿八经的书就几乎没碰过了。到高三因为能看电子书,又看了一大堆文学价值不高的读物,这种情况一直到2015年才结束。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看过质量比较高的书不多,有《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苏菲的世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告白》·《星闪闪》·《他们的世界》·《亚洲史》《世纪档案》。
这也算是万幸了。
万幸意识到快餐式的读物除了消磨时间外对人的成长,对人自身的完善毫无助益,也万幸再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也还是读了一些算是不错的书的。
更万幸的是如今重新发现自己对读书的兴趣,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这种兴趣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它只是暂停过,走错过方向,但是我确定,它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