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飲食業墮落迷思
最近有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卻掀起我思考當中的關連。
第一件事。朋友是傳媒機構的管理層,他說今日傳媒難做,過去 10 年不斷製作不堪入目的內容,換來一堆讀者點擊數字,再靠瀏覽量跟客戶商討廣告。朋友坦言,這做法運作十多年,騙不到甚麼人了,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堆數字根本意義不大;只是老闆躲在象牙塔中,缺乏遠見,為求保持瀏覽量,朋友仍要繼續生產沒營養的內容。公司更有一個部門,專門製作跟數字相關又能譁眾取寵的資訊,例如:「18 歲少女愛上 86 歲老翁,結婚 3 年相愛如昔」,或者:「23 歲少年不吃午餐 4 年儲 70 萬上車」。你知,我知,大軍都知,這些資訊根本不真實,也沒人翻查出處,傳媒機構只是定期用人工智能不斷將 18 歲少女變成 20 歲,86 歲老翁換成 93 歲,就能獲得瀏覽量。
第二件事。前幾日,到一家老派茶樓吃早餐,我是熟客,平時帶一本書,喝盅濃普洱加兩款點心,便足夠消磨一個上午。今天情況有變,遊客極多,不守規矩的遊客更是多數,點心出爐,一群人即蜂擁而上把點心車重重包圍,大家也不理是甚麼點心,見到即搶。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高速拍照,再把點心幹掉,旁邊還有幾位網紅直播,開著電話一邊擺姿態一邊放食物進口。當日我幾乎吃不到任何點心(實在不想跟人家爭先恐後搶食物),只以旁觀者身份看以上情況,觀察總結,每位用餐不過 40 分鐘,茶喝不到兩壺,點心一般會點多,平均每枱吃剩 20%。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閒」字,過去上茶樓吃早餐重閒情,喝茶讀報,吃一籠精巧點心,是由心境帶出來的飲食體驗,但今個早上蕩然無存。
兩件事好像沒關係,卻同時令我想起「劣幣驅逐良幣」這句老話。
閱讀更多:呂嘉俊:香港飲食業墮落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