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二性》:性別不應該是歸咎責任的原因

changYi
·
·
IPFS
·

這本書超級硬,範圍極廣,一共出了兩冊,必須說作者西蒙·波娃的知識量真的超級無敵大,過去沒有網路的世代要了解這麼多事情真的很不可思議,不知道要翻找多少資料多少書...突然覺得研究力真的是一項難能可貴的技能。

簡體書封較美,但我讀其實是繁體版的。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沒有天生的女性氣質或宿命,因為女人和所有人一樣生出來就是自由而獨立的存在,但社會卻形成女性在這世界上次等的、不得不採取的「他者」的身份。

女人被洗腦成「他者」、「男人的附屬」之思想

這點應該許多人都會認同,若是從語言學或是文字的角度來說,女性也一直都是一個附屬,又或者說當社會規範、語言都不變的狀況之下,女性又如何跳脫出這個「他者」?上面的語言或是文字,可能就像是說:當我們說出藝術家的時候所指涉的都容易是男性藝術家,當他為女性時,我們會特別標注為「女性」藝術家等等;例如許維菁的書《生活是甜蜜》也有著這個嘲諷,大學部藝術學院女性總是大於男性,但研究所藝術學院女性總是低於男性。而藝術史中,藝術家也都是男性,藝術雖然名為自由,但可能會是最難轉變的一個小圈子;而各項職業專精中也都可以看到女性比率的偏低,例如主廚。

性別不應該是歸咎責任的原因

突然想到開車的三寶,當女性駕駛出車禍時大家歸咎的都是因為他是女生,而男性駕駛出車禍事就有各種理由,可能喝酒、可能精神不好,每次聽到別人說到這些點上,我都會開始與對方爭執,雖然說某部分我承認,女性在駕駛上或許反應能力略低於男性(平均值而言),但性別不應該是歸咎責任的原因。

在文字中(中文而言),我覺得女性又完全被拋諸腦後,畢竟儒家思想為我偉大中國的主要思想潮流,國中的國文老師就曾提到以「女」這個部首,就可以看出許多貶低女性的字眼,例如奸、姦、妄、婢...而當「女」碰上「子」時就變成了好,男人就像是一個可以讓女性增加姿態的字眼。

不知道活在現代、我們身邊的男士們,是不是內心依然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呢?

我覺得依然如此,男性對於女性高人一等的態度是不會這麼快改變的,女人也需要去負這個責任。其實「讓男人養、找個好人家嫁了」當成未來的目標,這種女性我並不會去貶低,高中的時候覺得他們很沒用,但現在我並已經不會覺得不對了,如果用那是一個目標來說好了,他並非是一個沒有目的的目標、或是說今天若是一個男人這樣說,我也不覺得怎麼樣,就只是他的目標與我不同。

女人想要從「他者」的窠臼逃出最主要應該就是先改變女人

今天當女人都貶低女人的時候,那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當然這邊還需要談論到物化女性的問題。女性難以逃脫這個社會書中舉了許多例子,相較於黑人或是猶太人爭取自由、免於迫害而言,女人並非一個共同族群、沒有一個共同的歷史,另一方面女人又內化了自己對於男人的需要;以人性來說,我們習慣於被壓迫以及壓迫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在某些關係中是被壓迫者,同時是另一個關係中的壓迫者。

主體與客體關係或許不只存在於女性及男性,而是人性中就是會有這樣的主動與被動(簡單來說:有人在工作上強勢,回到家就變弱勢;或是在學校不說話,回到家狂說)。因此在討論女性到底如何逃脫這個社會給的壓迫時,或許更能應該用多元的方式理解,而非二元對立,取決於該我們處於什麼社會關係中,該建構出怎麼樣的主體位置。想想西蒙·波娃早在1949(七十多年前)寫完了這本書,我覺得他給大家開了一個很好的頭,讓我們更能去了解過去,希望我們能繼續擁有著自我的意識來面對世界,讓女人這項命題不再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作者: 西蒙‧德‧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譯者: 邱瑞鑾
出版日期:2013/10/10 (繁體版)
ISBN:9789862621752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hangYi過去潛水於藝術圈,現在暫時登出人生軌道。 喜歡逛展看電影,買書頻率大於看書,但偶爾幾本書還唸得出來。有感於每看即忘,為了不繼續惡化,簡單的記錄下來... https://changyi7.wordpress.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藝術女孩之死》#03

《藝術女孩之死》#02

《藝術女孩之死》#01